-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文知識點歸納《游褒禪山記》
在平日的學(xué)習(xí)中,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xué)習(xí)導(dǎo)航具有重要的作用。哪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識點歸納《游褒禪山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翻譯: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dāng)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如今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rèn)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如今將“華”讀為“華實”的“華”,是(因字同而產(chǎn)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dāng)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yuǎn)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yuǎn),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墒,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xué)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jǐn)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甫;王安上,字純甫。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內(nèi)容分析
第一部分
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是記敘部分?梢苑譃閮蓪印#ǖ谝、二段)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yīng)。記仆碑文字,循名責(zé)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yīng)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后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jié)尾,在內(nèi)容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
其實作者自己也犯了個錯,“華山洞”其實應(yīng)為“華陽洞”,不過現(xiàn)在依舊保留原文,不加修改。
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后洞之難,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伏筆。
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jīng)過!坝嗯c四人擁火以入”,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后諸人的不同反應(yīng)。寫經(jīng)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guān)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jù)。
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yīng)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lǐng)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至此結(jié)束。
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jù)。寫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dāng)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第三四、段)
第一層(第三段),寫游華山洞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皣@”字承上文的“悔”字,領(lǐng)起全段,自然地轉(zhuǎn)入議論。
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jù)和標(biāo)準(zhǔn),經(jīng)過深思而悟出來的。
以下以游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論述,闡明宏偉的目標(biāo)、險遠(yuǎn)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照應(yīng)“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照應(yīng)“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后,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yīng)“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里以景喻物,用“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
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gòu)成雙重否定,強調(diào)“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diào)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dāng)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三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yán)密。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diào)和申述!叭涣ψ阋灾裂桑谌藶榭勺I,而在己為有悔”,是說有“力”而無“志”,因此未達到目的,這會被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盡吾志也而未能至”兩種情況,得出“可譏”“有悔”和“無悔”“無譏”兩種結(jié)果。這一正一反的兩層意思,照應(yīng)“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突出了“有志”的決定作用,并且提出“盡吾志”,即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的高標(biāo)準(zhǔn)要求,從事物的規(guī)律性歸結(jié)到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所議論的道理推進一層。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jié)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yīng)“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后呼應(yīng)。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xué)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這一段與第一段記仆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yīng)。先由所見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書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訛傳訛!昂慰蓜俚酪苍铡保@是從個別到一般,由“華山”的“音謬”概括出社會上輾轉(zhuǎn)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這段議論一正一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diào)“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
是記游的結(jié)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址、卒: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腳;死后)
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因為;緣故)
3、以、乃、陽: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因為;是;山的南面)
4、蓋、謬: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大概;錯誤)
5、者:而記游者甚眾(……的人)
6、窈然:有穴窈然(深遠(yuǎn)幽暗的樣子)
7、。河械《稣撸ㄐ傅。
8、且:不出,火且盡(將要)
9、蓋、十一:蓋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
10、既、或、咎、其、極: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既:已經(jīng);或:有人;咎:責(zé)怪;其:自己;極:盡情享受)
11、得: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能至也(因為)
13、以: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
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
15、其:其孰能譏之乎(難道)
16、以、悲: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嘆)
17、勝道:何可勝道也哉(說得完,說得清楚)
二、通假字
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父:通“甫”,字)
三、一詞多義
1、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是)
、谖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卻)
、哿寄巳耄吒媾婀ㄓ谑牵
、苡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才)
2、道:
、儆斜偷溃ǖ缆罚
、趲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道理)
、塾谑菑U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
、莶咧灰云涞溃ǚ椒ǎ
3、蓋:
、偃粘醭龃笕畿嚿w(車傘)
、跊r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
、凵w失強援,不能獨完(大概)
、苌w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4、文:
、侏毱錇槲莫q可識,曰“花山”(文字)
、诓灰阅緸橹,文理有疏密(木紋)
、蹖儆枳魑囊杂浿ㄎ恼拢
④文過飾非(裝點,掩蓋)
5、然:
、僦劣陬嵏,理固宜然(這樣)
、趨菑V以為然(對,正確)
、塾醒喝唬ā臉幼樱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是)
四、詞類活用
1、舍: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動,筑舍定居)
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動(命名)
3、名: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名作動,命名)
4、深、窮: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形作名,深度。窮:形作動,走到盡頭)
5、見: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動作名,見到的景象)
6、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動,照明)
7、險遠(yuǎn):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形作名,險遠(yuǎn)的地方)
8、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9、謬、名: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謬:形容詞使動,使……錯。名:名作動,識其本名。)
10、至: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動作名,到達的人)
五、古今異義的詞
1、非常: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①古義:不同尋常。②今義:很,十分)
2、學(xué)者: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義:治學(xué)的人。②今義:有專門學(xué)問的人。)
六、句式
1、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之陽名之也(判斷句)
2、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判斷句)
3、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斷句)
七、難句翻譯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譯:因為它是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
2、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譯:現(xiàn)在所說的“華(huā)”念作“華(hu。⿲崱钡摹叭A(huā)”,大概讀音錯誤吧。
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譯: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隨他們而不能夠盡情享受游覽的樂趣。
4、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譯: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
5、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譯:因而人很少到達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達那里。
6、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譯: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而沒有外物幫助,也不能達到。
7、其孰能譏之乎?
譯:難道誰能譏笑他們嗎?
8、余于仆碑,又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譯:我對于倒下來的石碑,又因此感嘆古書不存在,后世人弄錯了它的流傳(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本來的情況,哪里說得清楚呢?
9、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譯:這就是治學(xué)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謹(jǐn)慎地采取的緣故啊。
疑難句釋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這是個翻譯時難度較大的句子。除了課文上的注釋,還要弄清楚:
、儆冢簭。于仆碑就是從倒下來的石碑上。
②謬:是由形容詞充當(dāng)使動。謬其傳就是使那流傳的情況弄錯。
、勖好~充當(dāng)意動,后面省略賓語之。莫能名者就是沒有人能以之為名,可意譯為:沒有人能正確地稱呼它們。整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我從倒下來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嘆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傳的情況弄錯,沒有人能正確地稱呼它們,這種情況怎么說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書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書是刻寫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滅,磨滅。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滅了。這樣理解就回應(yīng)開頭的碑文漫滅,造成后人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從而發(fā)出無限感慨。亦通。
將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語法分類
(1)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4)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其孰能譏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A、相當(dāng)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3)(7)
B、代詞,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賓語:(5)(6)
C、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1)(2)(4)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閱讀答案
。ㄒ唬╅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節(jié)選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
B.其孰能譏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隨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下列不屬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這一項的是:()
A. 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
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對這段文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rèn)為要到達奇?zhèn)ァ⒐骞趾头浅V^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認(rèn)為只要盡了“吾志”,即使不能到達奇?zhèn)、瑰怪和非常之觀的地方,也是沒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對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贊揚,但古人沒有得出自己這樣深刻的結(jié)論,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覽的人多,但這些人看不到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7、翻譯下列句子。(10分)
、俟湃酥^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為不在也。(5分)
、诖怂詫W(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分)
答案:
4.A 5.A 6. C
7、翻譯下列句子。(10分每題5分)
① 古代的人對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收獲(心得),因為他們探求思考深入而且廣泛。
、谶@就是求學(xué)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謹(jǐn)慎采取的啊。
游褒禪山記課內(nèi)選段閱讀答案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活用不同類的一項( )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C.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D.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2.選出與“其孰能譏之乎”中“其”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
A.距其院東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C.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D.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選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詞的一項( )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B.秦貪,負(fù)其強,以空言求璧C.余與四人擁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4.下列句中“觀”字詞性不同的一項是( )
A.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見臣列觀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D.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担铝懈骶渲,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叮铝懈骶渲屑狱c的詞沒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句是( )
A.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B.有志矣,不隨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7.選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B.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C.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含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B.其孰能譏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C.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D.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梗x出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
A 所謂前洞也。B 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D.此余之所得也
10.用“……者……也”表示判斷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表示單純的判斷,另一種是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復(fù)合判斷。請按照這個說法,選出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復(fù)合判斷的一項( )
A.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B.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C.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D.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D“至”是動詞活用作名詞,其他是名詞活用作動詞2.D例句中的“其”與D項中的“其”都用作副詞,表反詰語氣。其他三項中的“其”都用作代詞3.B(A項中“以”是表并列關(guān)系的連詞;C項中“以”是表修辭關(guān)系的連詞;D項中“以”是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4.D(D項中“觀”當(dāng)動詞講,意思是“觀察”,其他三項中的“觀”都是名詞。)5.C(A項中“所以”表原因,B項中“非!笔恰安煌瑢こ!钡囊馑。D項中“至于”是“到……”的意思。)6.B(“側(cè)”是名詞作狀語,“明”是形容詞用作動詞,“幽暗昏惑”是形容詞用作名詞。)7.A(A項中者在句中起停頓作用,其余B、C、D項中三者都譯為“……的人”8.B9. C10.B
【文言文知識點歸納《游褒禪山記》】相關(guān)文章: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知識點素材02-23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5-27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2-14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8-07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10-11
《游褒禪山記》教案05-22
《游褒禪山記》課件06-18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12-17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11-15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