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時間:2024-03-15 09:41:37 藹媚 教學(xué)設(shè)計 我要投稿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精選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xué)設(shè)計,教學(xué)設(shè)計是教育技術(shù)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shè)計教學(xué)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學(xué)設(shè)計應(yīng)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精選9篇)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1

        教學(xué)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jié)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

        (二)能力目標

        1.能根據(jù)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2.掌握本文的論證技巧和說理方法。

        (三)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闡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張。

        (四)美育目標

        欣賞孟子散文的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以及善設(shè)機巧,引人人彀,先縱后擒,用比喻說理,論辯是非的藝術(shù)特色。

        教學(xué)重點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體內(nèi)容;

        3.體會文章磅礴氣勢及形象的說理;

        4.學(xué)習(xí)孟子的論辯技巧;

        5.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xiàn)象和句式特點。

        教學(xué)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xiàn);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xué)時數(shù)

        3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yù)習(xí)

        1.課前結(jié)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yù)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二、關(guān)于孟子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xué)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

        1.民本主義思想。

        2.邦國的主權(quán)在民。

        3.對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從的。

        4.政事以民為歸宿。

        5.用人以民意為準。

        6.國家應(yīng)以保民為職責(zé)。

        7.國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8.孟子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

        孟子善辯,在論辯時又善設(shè)機巧,先縱后擒。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三、課文誦讀、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文章的結(jié)構(gòu)如何劃分。

        明確:

        1.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主要內(nèi)容的實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據(jù)第一部分內(nèi)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1.學(xué)生朗讀第一層,抓住重點詞。

        “是以”屬固定詞。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的`“臣未聞之也!

        (書下注釋中重點詞語)

        教師點撥思路: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zhuǎn)向談?wù)摗巴醯馈薄?/p>

        2.學(xué)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fā)藝術(shù)。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xiàn)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xué)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xué)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yè)

        課后思考與練習(xí)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xué)習(xí)孟子論辯技巧

        學(xué)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zhuǎn)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钡氖吕腥耄瑢R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zhuǎn)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fā)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lǐng)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xué)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yè)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2

        教學(xué)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xué)習(xí)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

       。2)學(xué)習(xí)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2、能力目標:

       。1)、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

       。2)、能夠運用簡單的比喻進行論辯。

        3、德育目標:

       。1)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

       。2)領(lǐng)會孟子耐心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和巧妙靈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xué)重點、難點:

        文意的理解;孟子論辯技巧

        教學(xué)方法

        直譯、辨才討論

        教學(xué)時數(shù):

        三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導(dǎo)入:

        《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當中的一章。這篇文章充分顯示了孟子的辯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膾炙人口的篇章。這是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代的“華山論劍”,同學(xué)們預(yù)習(xí)過本文,最后誰獲得了論戰(zhàn)的勝利?(孟子)

        孟子要說服齊宣王放棄霸業(yè),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難度是很大的。因為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本來就是諸侯之間爭戰(zhàn)不息、兼并不已的時期,而齊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敗魏軍,殺龐涓,俘魏太子申,韓、趙、魏的國君都朝齊于博望。此時的齊國,已是東方的強國。齊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稱霸于諸侯。而孟子是這一時期儒家學(xu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張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對兼并戰(zhàn)爭,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實際上是行不通的,連司馬遷都說孟子“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但是,就在這種困難的論辯中,孟子居然能夠取勝,使齊宣王心悅誠服,說出“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的話來,實在是不容易的。孟子論辯的勝利,顯然得力于他的能言善辯。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孟子的“制勝絕招”。

        課文解讀:

        一、誦讀“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無已,則王乎?”(譯)

        問:齊宣王首先發(fā)招,他詢問的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是否真的沒聽說過?孟子為何不接招?(TS:齊宣王問的是霸道,是靠武力、刑法、權(quán)勢進行統(tǒng)治,而孟子要宣揚的是王道,主張仁義治天下,回答則與自己主張相違,于是孟子使出第一招:避實就虛。)

        討論:孟子說:“如果非要談,那么還是說說王道吧。”此言一出,可能帶來兩個結(jié)果:一是齊王不感興趣,談話結(jié)束;二是齊王勉強聽聞,但是興趣不濃。你想故事會怎樣發(fā)展下去?(既然故事要發(fā)展,齊王當然要繼續(xù)聽下去,只是注意――齊王興趣不濃。那么孟子要達到說服的目的,該怎么辦呢?當務(wù)之急是引起齊王興趣。于是,孟子使出第二招:欲擒故縱,引人入彀。)

        二、“德如何”……“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1、譯:“德如何,則可以王矣?”……曰“可!保ā叭绾巍钡寡b;王;莫之能御;乎哉)

        本來齊宣王是心不在焉,隨口問“怎樣的道德修養(yǎng)才可以行王道”,但是后來卻逐漸感興趣,問“像我這樣的寡德之人,可以安撫人民嗎”。孟子是用什么來吸引齊宣王的.?(“莫之能御”暗合了齊宣王稱霸之大欲,正所謂“欲擒故縱”齊宣王就感興趣了,主動問道:“何由知吾可也?”(憑什么知道我可以?賓語前置)這就中了孟子的計了。

        2、師范讀“臣聞之”……“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譯。(牛何之;若無罪而就死地;不識有諸;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

        問:齊宣王“以羊易!币皇,他本人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孟子怎么看? 為什么孟子要為齊宣王找借口?

        TS: 孟子的第二步必須替齊宣王找到“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chǔ),才能使自己的論辯得以進行。于是他舉了齊宣王“不忍其觳觫”以羊易牛的事例,并斷言“是心足以王”。其實齊宣王做的這件事既可以解釋為有不忍之心,又可以看做是“愛(吝嗇)”。孟子故意指出“百姓皆以王為愛”,使齊宣王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緊接著又替他開脫,說這就是“仁術(shù)”,只不過“見牛未見羊也”。這一擒一縱,使齊宣王再也不能心不在焉了。齊宣王如果沒有前一次受窘的“笑”,就不會有后邊的“說(悅)”。孟子欲擒故縱,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使齊宣王“心有戚戚”,問道:“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至此,孟子又獲一勝,將對話納入了自己的軌道。這招叫做“聲東擊西”。當然,這也僅僅是建立起對話的基礎(chǔ),真的要使想立霸業(yè)、已行霸道的齊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張,并非易事。

        3、讀“有復(fù)于王者曰”……“王請度之”方式:兩人一組,一人讀,一人譯。

        關(guān)鍵句翻譯:“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問:此段主要在講述什么道理?(不為與不能的區(qū)別,從而告訴齊宣王不推恩為不為而非不能。

        王問的是不忍之心與王道的關(guān)系,孟子的答案似乎是答非所問,他為什么要告訴齊宣王不為與不能的區(qū)別呢?因為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齊宣王雖然對王道開始感興趣,但是對于行仁政實際是有畏難心理的,孟子首先讓他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到,打消他的顧慮,為他具體闡述仁政措施做好準備。

        齊讀“挾太山以超北!倍,完成背誦。

        第二課時

        齊讀課文第一部分。上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孟子的三大絕招:避實就虛、欲擒故縱、聲東擊西,至此,齊宣王已經(jīng)處于論戰(zhàn)的下風(fēng)了。但是孟子的目的是不是就達到了呢?

        一、讀“抑王興甲兵”……“猶緣木而求魚也”兩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譯

        難點:為肥甘不足于口與;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讀此段,明顯感覺談話曾經(jīng)中斷,所以孟子才再辟話題,由此我們可以猜到一定是孟子闡述了“不為與不能”的道理后齊宣王沒有明確的反應(yīng)。齊宣王為什么沒有明確的反應(yīng)呢?是因為他心中行霸道的大欲。孟子猜到了王的心思,他要想取得進一步的勝利該怎么做呢?當然就是要讓宣王意識到行霸道的危害。所以,孟子故意說“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簡直絕妙之極,問題當中已然擺出危害,卻又問:“快于心與?”答案自然又是“否”,這樣就逼出了齊宣王的“大欲”,使論辯直搗齊宣王欲行霸道的要害。

        在王笑而不言的情況下,孟子又問“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彩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明知故問的方法本來就很巧妙,再加上連續(xù)五句排比,簡直咄咄逼人,迫使齊宣王回答“吾不為是”,使論題迅速集中到稱霸的“大欲”上來,為下面的論辯又打開閘門。此段過招,孟子使用的是“激將法”

        而孟子如知己般說出齊宣王的大欲之后,卻突然斷言“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睂R宣王來說無疑當頭棒喝,而文勢亦如懸崖墜石,陡轉(zhuǎn)直下。

        試想,齊宣王聽到這樣的論斷可能會有什么反應(yīng)?(惱羞成怒,暴跳如雷大出意外,虛心請教\不以為然)第一三種反應(yīng)都不可能帶來后來的談話,而齊宣王這個人在《孟子》一書中是比較老實的,對孟子也是比較尊重的,孟子了解他,所以才敢這么說,而齊宣王也老老實實地請教:“(事情)象這樣嚴重嗎?”

        二、讀“殆有甚焉”……“孰能御之”引導(dǎo)翻譯,難點為“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一段,直譯。

        用緣木求魚作比喻,說明求大欲必有后災(zāi);鄒與楚戰(zhàn)做類比,說明齊國要與天下對抗,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陳述霸道的危害。接著,“今王發(fā)政施仁……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連用五句排比,又替齊宣王形象地勾畫出“反其本”行仁政之后所能達到的目標,妙語連珠,齊宣王怎能不躍躍欲試呢?所以,齊宣王主動坦然:“我糊涂,不能到達這樣的境界。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xiàn)志愿,明白地教我。我雖然不夠聰慧,請讓我試一試!闭勗捴链,孟子真正可以將自己的仁政措施和盤托出了。

        三、齊讀最后一段。學(xué)生譯。

        首先指出物質(zhì)生活是向善的基礎(chǔ),因而提出“制民之產(chǎn)”,即讓百姓滿足溫飽需求,具體措施是房前屋后,栽樹種桑;家禽牲口,按時飼養(yǎng);不違農(nóng)時,按時耕作。

        其次提出了“謹庠序之教”,重視道德禮儀的教化。在物質(zhì)與精神兩方面提出了仁政措施。這些措施,配以排比對稱句式,極言其利,描繪了小農(nóng)生產(chǎn)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情景,讓齊宣王沉浸在王道樂土的美好想像中,并以此收尾,為對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此招數(shù),可謂是“排山倒!薄

        再讀此段。

        第三課時

        四、辨才小結(jié):

       。ㄒ唬┣纱鹈顔,預(yù)伏迭出。

        (二)設(shè)喻類推,事理昭然。

       。ㄈ┡疟蠕侁,氣勢充沛。

        讀孟子的論辯之文,既可以獲得認識的深化,又可以咀嚼出語言的醇香,可謂是妙不可言,希望同學(xué)們能夠反復(fù)閱讀,領(lǐng)略其魅力精華。

        作業(yè):課后練習(xí)二三,完成背誦“挾太山以超北海”和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3

        一、教學(xué)目標

        1.熟讀文本,總體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學(xué)習(x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學(xué)習(xí)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二、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shù),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文化傳承與理解:讓學(xué)生從文中體會學(xué)習(xí)孟子為政之道,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領(lǐng)會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現(xiàn)實意義。

        1、根據(jù)上下文來推斷詞句義;

        2、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高一的學(xué)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xué)過《孟子》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課前自學(xué),查找相關(guān)背景資料,幫助理解文章。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dǎo)入

        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領(lǐng)域曾經(jīng)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后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思想領(lǐng)域的變革都沒有當時那么巨大,形式都沒有當時那么多樣,內(nèi)容都沒有那么自由。這個時代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家能舉出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派別嗎?其中的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對于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對他的再傳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誰能說說孟子的有關(guān)情況。

        二、關(guān)于孟子

        1、孟子其人(略)

        2.《孟子》其書(略)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芨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輨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種哲學(xué),都會創(chuàng)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yīng)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①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代意義:孟子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quán)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lǐng)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fā)揚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巴醯馈笔侨寮姨岢龅囊匀柿x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quán)勢等進行統(tǒng)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1.教師和學(xué)生分別讀問話和答話,其他學(xué)生默讀。

        2.分男女兩組分別讀問話和答話。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xiàn)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業(yè)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dǎo)入

        我們學(xué)習(xí)文言文,有兩個重點內(nèi)容要掌握:一是重點的文言字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這也是今天的作業(yè)(分類歸納)。一是文章要表達的觀點,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觀點的。具體到孟子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觀點,他是怎樣表達這個觀點的,孟子是怎樣一步步說服齊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對我們大家也很實用。

        二、串講課文:(列出基本層次)

        三、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shù)

        齊宣王——畏難孟子——解決

        1.畏難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礎(chǔ):“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悅誠服

        2.信心不足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說理:“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薄盀殚L者折枝”。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3.大欲—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奔ぁ缓罂煊谛呐c:“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緣木求魚的比喻,齊宣王的迷夢被擊碎。(先破后立)

        四、語言特點

        一篇好的`文章,決不能只有思想,而沒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飾。語言的運用就特別強調(diào)修飾的功夫。為了把自己的思想準確、恰當、得體地傳達出來,課文使用了較多的語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達達到了完美的程度。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修辭格的運用和適當?shù)纳駪B(tài)描寫。

        1、比喻:比喻這種修辭格,是文學(xué)語言的重要的表達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將使文章既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又能夠揭露事物的本質(zhì)。

       、佟傲ψ阋耘e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樣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②“挾太山以超北!迸c“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

       、邸疤煜驴蛇\于掌”這個比喻,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堋熬壞厩篝~”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許多比喻一樣,已變成今天習(xí)用的成語,它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qū)區(qū)之齊去戰(zhàn)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有人統(tǒng)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數(shù)量達159處之多。漢趙岐《孟子題詞》說:“孟子長于比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笨芍^說到了點子上。

        2.排比

        排比的運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參差錯落之美,又聲調(diào)鏗鏘,富于音樂性,在內(nèi)容上既對文章進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強感情,使文章氣勢盛壯這種方法運用得好,則能使文采斐然,行而遠矣。

        ①如“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恩焉”,這一組排比句,以不可辯駁的氣勢說明“不能”是有別于“不為”的。它的淺顯易懂,還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簡御繁地把難懂的道理輕松自然地講得清楚明白。

       、凇盀榉矢什蛔阌诳谂c……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這一組排比句,則是不厭其煩地故意揣度,既擴充了文章的內(nèi)容,又使齊宣王為生活奢侈而自感慚愧,并進而去檢點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又迫使齊宣王朝著王天下的方向邁進。

        ③“今王發(fā)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這一組排比句,從“仕者”“耕者”“商賈”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個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發(fā)政施仁”的好處,在齊宣王面前顯示了巨大的誘惑力,展開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麗遠景。

       、堋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個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小農(nóng)生產(chǎn)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情景,不但加強了思想上的說服力,而且加強了情緒上的感染力。

        3.適當?shù)纳駪B(tài)描寫

        孟子引導(dǎo)齊宣王說出“大欲”時,齊宣王“笑而不言”,這一筆寫出齊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tài),極盡傳神之妙。

        五、作業(yè)

        學(xué)生歸納文言知識。

        六、板書

        提出并明確話題(王道—霸道)——實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不忍之心

        齊宣王未能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推恩天下

        反面論述“霸道”危害,敦促齊宣王實行王道——推行仁政

        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制民之產(chǎn)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4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

        2、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shù),品味辯駁技巧。

        重點難點:

        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領(lǐng)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其中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乃至政治的影響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們分別被稱為“圣人”和“亞圣”。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

        二、背景介紹:

        《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它較為系統(tǒng)地闡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充分表現(xiàn)出孟子文章的曲折盡情、氣盛言和的特色,洋溢著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美。

        三、作者簡介:

        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山東鄒縣東南)人。孟子是戰(zhàn)國時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xué)。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xué)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tǒng)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guān)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xué)》、《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

        思想主張:

       、傩员旧疲ǚ踩硕伎梢詾閳蛩矗

       、诿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鄹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芨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四、分析課文:

        第一部分:

        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xiàn)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

        保民而王

        3、具體第一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由對話的開始幾句可見談話雙方開始的立場是怎樣的?

        我們先來看看齊宣王想談的'兩個人是什么樣的人: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晉文公定亂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時的霸主。

        可見他喜歡的想談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張的王道是兩個對立的主張。

        霸道——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quán)勢等進行統(tǒng)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義治理天下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由此可見,談話雙方開始的立場是完全對立的,而且對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齊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來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孟子用一句托詞“我沒聽說過”輕巧的轉(zhuǎn)換了話題,既不得罪齊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預(yù)設(shè)話題“王道”上來了。

        我們來分析孟子引入話題的方法:(掌握對方心里,因勢利導(dǎo))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北荛_齊宣王的問題而不回答。

       。2)轉(zhuǎn)移話題:孟子又巧妙地把話題轉(zhuǎn)移到自己想談的“王道”上去,婉轉(zhuǎn)地說:“無以,則王乎?”使宣王難以拒絕。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欲擒故縱、縮短距離)

        孟子從宣王“以羊易!币皇驴隙ㄐ跤胁蝗讨模小氨C穸酢钡乃枷牖A(chǔ)。以其自身行為證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難事,讓宣王樹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

        接著孟子以“百姓皆以為愛也”一句使齊宣王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緊接著又替他開脫,以“臣固知王之不忍”與之作對比,表現(xiàn)出自己很了解宣王,從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為宣王辯解,進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張:(乘虛而入由近及遠)

        ⑴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實沒有區(qū)別,同樣是“無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釋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齊王說出“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的話來。

       、泼献訌凝R宣王來分析:(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分析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1.眼見那牛驚慌顫抖的樣子,不忍殺它。

        2.沒有見到羊受驚的樣子,故以羊換牛。

        明確指出這足以說明他有仁慈憐憫之心。最后點明“以羊易牛”一事與行仁政的共通點:都有憐憫仁愛之心;都有不忍見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殺害之心。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礎(chǔ)。這也就解決了齊王缺乏信心的問題。既然有信心去做了,那么齊宣王應(yīng)該怎么去做呢?來看第三層。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齊桓王已經(jīng)承認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勢舉出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說明齊桓王只恩及禽獸,卻功不至于百姓,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勸說齊宣王應(yīng)把“不忍”之心,擴展至恩及百姓,統(tǒng)一天下的事業(yè)上去。這也就明確指出了齊宣王其實一直施行王道,只是沒有做到位而已。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施行王道的方法:

        推恩

        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薄e斯心加諸彼,把恩惠推廣開去。

        明確提出推恩后的結(jié)果:

        1、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無敵。

        2、推恩可以使天下運于掌上。

        3、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

        4、不推恩則無以保妻子。

        這樣就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

        1、在孟子發(fā)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孟子面對的又一問題是什么心里?

        揣測齊宣王此時的心理。這就要分析齊宣王當時的語言和動作。

        2、我們就要分析為什么“王笑而不言”?(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1)齊宣王不得不承認自己所懷有的“大欲”,但還是不肯具體說出它的內(nèi)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襯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稱霸天下的“大欲”;

       。3)接著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鄒與楚之戰(zhàn)來比喻小不敵大,從而說明寡不敵眾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認這種“大欲”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生動的比喻,到位的類比分析,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fā)政施仁”。

        這一部分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不施仁政的嚴重危害。最終讓齊宣王認識到:必須行王道。

        3、提出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經(jīng)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

        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庇纱,我們可以看見孟子“重民”、“貴民”的思想。

       、拧爸泼裰a(chǎn)”。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使百姓有恒產(chǎn),足以飽身養(yǎng)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為國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視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會團結(jié)一致,眾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啤爸斺孕蛑獭敝匾暯逃W尷习傩斩枚Y儀,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特別注重教化,注重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shè),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

        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jié)。

        第三部分,分析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

        分析文章的三個波折

        第一個波折:孟子想向齊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藍圖,碰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齊宣王的怕難心理。齊宣王認為王天下很難,而霸天下則比較容易,所以,他說“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針對齊宣王的這一認識,孟子從齊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別具眼光地指出齊宣王不是吝嗇,而是有不忍之心,而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chǔ)。再說,孟子的這一番言說,也讓人聽得順耳。所以,齊宣王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悅誠服地與孟子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來了。

        第二個波折:齊宣王雖然在思想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他又懷疑自己的能力。他說:“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說自己還是沒有信心。

        孟子針對這種思想上的疑難,采用了一組形象而生動的比喻進行說理。這就是“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薄ⅰ盀殚L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齊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沒有認真去做罷了。這就進一步從思想上為自己陳述仁政理想學(xué)說鋪平了道路。

        第三個波折:在孟子發(fā)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倒是對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這是孟子必須認識到并掃清的障礙,否則,王天下的大道理還是不能讓齊宣王聽到心里去的。所謂能破才能立,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觀色,他從兩人一開始的談話中就始終沒有敢忘記齊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圖,于是,他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襯托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比缓,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徹底擊碎了齊宣王的迷夢。

        文章中的這三個波折,呈現(xiàn)出迂回曲折的特點,千回百折,搖曳生姿,有時故意避開話題,有時故作頓挫,這都是由齊宣王認識上的曲折決定的,課文的這種準確的記錄,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藝術(shù)水平,這是理解上的難點,更是理解上的樂點。

        附板書設(shè)計:

        齊王——霸道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孟子——王道

        齊王——急切求教兩廂情愿其樂融融孟子——自然舉措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5

        一、教學(xué)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學(xué)重點和難點:

        1、掌握“保”“愛”“道”等重點詞語;

        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guī)律(倒裝句);

        3、培養(yǎng)學(xué)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xué)習(xí)。

        三、主要教法:

        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

        實物投影。

        五、教學(xué)內(nèi)容及過程: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二、解題:

        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瘢率箯V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

        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xué)官,招攬學(xué)士,任其講學(xué)議論。孟子這時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guān)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三、研讀課文1——14節(jié)

       。ㄒ唬⿲W(xué)生朗讀課文1——14節(jié);

       。ǘ┲该麑W(xué)生翻譯課文;

       。ㄈ⿲W(xué)生質(zhì)疑;

       。ㄋ模┙處燑c撥歸納:

        1、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我)聞;

       。2)無以,則王乎?王,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對……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聞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歸納:

        賓語前置的條件: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C.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前,予以強調(diào);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yīng)該的。

        3、重要句子翻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2)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譯: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翻譯: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yīng)該的。

        4、一詞多義:

        愛 A.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惜)

        B.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愛護)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道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wù)?/p>

        B.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講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道理

        D.任重道遠路、道路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動詞)

        四、作業(yè)

        1、誦讀課文;

        2、記憶重要的詞句。

        《齊桓晉文之事》(第2課時);

        一、教學(xué)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節(jié)文意,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shù),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二、教學(xué)重點和難點:

        1、掌握重點詞語;

        2、翻譯重要的句子;

        3、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4、培養(yǎng)學(xué)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xué)習(xí)。

        三、主要教法: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實物投影。

        五、教學(xué)內(nèi)容及過程:

        一、復(fù)習(xí)鞏固第一課時內(nèi)容

        1、重點詞語;

        2、重點句子(倒裝句);

        3、句子翻譯;

        二、疏通15—35節(jié)大意;

        1、學(xué)生自行翻譯;

        2、學(xué)生質(zhì)疑;

        三、問題討論:

        1、教師提議并引領(lǐng)學(xué)生把齊宣王所有的問題都挑選出來,對其進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線索,反觀孟子的理論論述過程。

        ——從齊宣王的問題變化可以看到他的關(guān)注點的變化,由此可見,孟子的誘導(dǎo)重點不斷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論語》的其他篇目中對此事都有所評價,那么他為什么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呢?

        ——(1)齊宣王問“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會使話題與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聞也”回避了這個問題。這并不是有意說謊,而是采用了避實就虛的戰(zhàn)術(shù),他在設(shè)法給自己將要講的內(nèi)容鋪設(shè)道路。

       。3)后文,“無以,則王乎”抓住齊宣王的關(guān)注點,化被動為主動,引導(dǎo)齊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國了。

        板書: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保民而王”(迂回論戰(zhàn)、棄異求同)

        3、詩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饼R宣王說這是“夫子之謂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氣焉。”看來,齊宣王對孟子比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樣達到這種效果的?

        ——孟子知道,齊宣王看似饒有興趣地問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沒有“保民”的行動甚至想法。但是,孟子為了能使談話進行下去,達到自己游說的目的,便利用齊宣王“以羊易牛”這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

        板書: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縱、縮短距離)

        4、等到齊宣王發(fā)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問題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講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話了。但這里又有一個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鈞”“輿薪”等比喻,這是為什么?

        ——(1)這是因為齊宣王心理上以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種畏難情緒不解決,空談推

        恩、制產(chǎn)還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jié)論,其次又以“挾泰山以超北!焙汀盀殚L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諭,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齊宣王的畏難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愛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較容易了嗎

        (3)“推恩足以保四!保瑸辇R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書: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動——“推恩”(乘虛而入由近及遠)

        5、“王笑而不言”,為什么?孟子是如何讓宣王去“大欲”的?

        ——(1)齊宣王不得不承認自己所懷有的“大欲”,但還是不肯具體說出它的內(nèi)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地襯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稱霸天下的“大欲”;

       。3)接著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小不敵大、寡不敵眾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認這種“大欲”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板書:

        第四部分:只有實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問步步緊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發(fā)政施仁”“制民之產(chǎn)”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書: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產(chǎn)”

        四、課堂總結(jié):

        全篇的主旨:說明

        王天下的關(guān)鍵,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在于制民之產(chǎn)。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6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孟子及《孟子》,體悟孟子主張及現(xiàn)實意義。

        2.積累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熟練翻譯課文。

        3.梳理孟子闡述觀點的思路,學(xué)習(xí)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積累文言現(xiàn)象,熟練翻譯本文,體會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領(lǐng)會孟子耐心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和巧妙靈活的工作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學(xué)習(xí)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能夠運用簡單的比喻進行論辯。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xué)重難點】

        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shù),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教學(xué)過程】

        一、情境導(dǎo)入

        同學(xué)們,你們知道哪些有關(guān)孟子的名言名句?(學(xué)生自由說)

        比如: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些句子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仁政)今天我們一起學(xué)習(xí)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看看在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宣揚自己的思想的。

        二、預(yù)習(xí)檢測

        1.讀準下列漢字的讀音

        王(wànɡ)胡龁(hé)便嬖(piánbì)

        觳(hú)觫(sù)褊(biǎn)

        惡(wū)挾(xié)度(duó)

        蒞(lì)惛(hūn)盍(hé)

        畜(xù)贍(shàn)豚(tún)

        彘(zhì)庠(xiánɡ)序頒(bān)

        2.積累文化常識

        豚:小豬。彘:大豬。

        輿薪:一車薪柴。

        鈞:古代以30斤為一鈞。

        釁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

        中祭神求福,叫釁鐘。

        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筑

        住宅。古時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

        三、作家介紹

        孟子,名軻,字子輿。曾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仁”的學(xué)說,被尊為儒家的第二號圣人——“亞圣”。

        孟子30歲左右收徒講學(xué)。44歲時開始周游列國。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xué)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dān)任過齊宣王的客卿。宣揚“仁政”“王道”始終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鄉(xiāng),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xué),與學(xué)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凡人都可以為堯舜,每個國君都可以成為圣王。他宣傳仁政,抨擊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他反對發(fā)動不義戰(zhàn)爭以及剝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與事。這種強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會變革中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孟子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也有有所不為的操守,他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成為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fā)展。

        《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么《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的氣概,充分反映了戰(zhàn)國時代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

        《孟子》散文善運用比喻。有人統(tǒng)計,《孟子》全書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個比喻,可見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說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進行論辯,不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勝;而且顯得簡潔、明白,更有說服力。

        四、寫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xué)術(shù)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xué)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xué)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xué)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五、自讀課文

        1.聽朗讀,熟悉課文內(nèi)容,掃清文字障礙,注意停頓,做到準確、流利地誦讀課文。

        2.生自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師提示:用紅筆標畫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難解的字詞句,借助工具書和手中的材料,分類整理文言現(xiàn)象。

       。ㄐ〗M分工,制作文言基礎(chǔ)知識卡片)

        3.小組成果展示:(展示文言基礎(chǔ)知識卡片)

        一詞多義:道

        ①促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wù)摚?/p>

       、诓蛔銥橥馊说酪玻ㄕf,講)

       、鄣玫勒叨嘀У勒吖阎ǖ懒x、道理)

       、苋沃氐肋h(路,道路)

        通假字:

       、贌o以,則王乎(以通“已”,止)

       、跒殚L者折枝(枝通“肢”,肢體)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樣)

       、苌w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

       、菅捎腥嗜嗽谖唬杳穸蔀橐?(罔:通“網(wǎng)”)

       、薹疟傩俺,無不為已(已通“矣”,確定語氣)

       、咝新媒杂鲇谕踔浚ㄍ客ā巴尽保

       、嗵煜轮财渚呓杂皭逵谕。(愬通“訴”)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

        ①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ū#菏箘佑梅ǎ埂捕ǎ

       、谝滞跖d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

       。ㄎ#菏箘佑梅,使……受到危害)

        ③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芤砸环,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ǚ菏箘佑梅,使……服從)

       、菅捎腥嗜嗽谖,罔民而可為也?

       。ㄘ瑁和ā熬W(wǎng)”名作動,張開羅網(wǎng)捕捉,陷害)

        詞類活用:名作動

        無以,則王矣。

        王:名作動,統(tǒng)一天下,王道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動,稱王

        特殊句式: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

        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

        王見之,曰:“牛何之?”(賓語前置)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被動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不為者與不能者何以異(賓語前置)

        夫子之謂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謂也,……說的就是……)

        六、新知講解

        1.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話。

        孟子是如何做到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說理既邏輯嚴密,又注意形象生動的?

        明確:

       。1)發(fā)端——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對答——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追問——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對答——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追問——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對答——曰:“可!卑缘馈醯

        (2)因勢利導(dǎo),措辭委婉,層層遞進,論點明確:

        “以羊易!笔吕隙R宣王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條件(事例)

        “百姓皆以王為愛”——為齊宣王辯解,進入談話情境。

        “牛羊何擇焉”——為百姓辯解

        取譬設(shè)喻——不能與不為(比喻)

        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zhàn)——大欲的危害(反面)

        “制民之產(chǎn)”和“謹庠序之教”——具體措施

        孟子知道,齊宣王看似饒有興趣地問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沒有“保民”的.行動甚至想法。但是,孟子為了能使談話進行下去,達到自己的游說目的,便利用齊宣王“以羊易!边@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說法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這無疑是給齊宣王歌功頌德,于是輕易地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齊宣王本來因為事情并不光彩還在自嘲,經(jīng)孟子這樣一解釋,當然不由得連連對他稱贊,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在孟子發(fā)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孟子面對的又一問題是什么(揣測齊宣王此時的心理)?面對這一情況,孟子又是怎樣使齊宣王最終說出“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的?

        明確:孟子用“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使齊宣王說出心中想法,再解釋齊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cè)擊,逼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比缓笥钟谩熬壞厩篝~”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qū)區(qū)之齊去戰(zhàn)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再以鄒楚之戰(zhàn)類比以一齊而戰(zhàn)諸侯,指出齊勝絕無可能。生動的比喻,到位的類比分析,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fā)政施仁”。

        這一部分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不施仁政的嚴重危害。最終讓齊宣王認識到:必須行王道。

        一篇凡八設(shè)喻,一時山海人物無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攜,可謂極行文之樂事矣。

        ——王介山《孟子讀法附記》

        3.具體措施: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結(jié)果: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體現(xiàn)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

        4.學(xué)生再讀課文,整合思路

        第一步:轉(zhuǎn)移話題,把話題納入自己的軌道,明確王道的話題;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觀點,肯定齊王的條件(仁心);

        第三步:宕開一筆,得出齊王“能而不為”的結(jié)論,并證明其謬,斷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話題,正面主張推己及人,推不忍禽獸之心于百姓,并將此作為王道的途徑;

        第五步:剖析齊王能行王道而不為的真實目的及災(zāi)難性后果,擺出具體措施。

        七、寫作技巧:

        1.列舉多種例證:事例、設(shè)例、語例。

        2.采用生動的比喻,使道理具體化。

       、佟傲ψ阋耘e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以“見輿薪”“舉一羽”比喻保民,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喻意是:保民是輕而易舉,力所能及的事。

       、凇皰短揭猿焙!迸c“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③“天下可運于掌”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堋熬壞厩篝~”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qū)區(qū)之齊去戰(zhàn)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

        3.用正反對比突出事理。

        4.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氣勢。

        5.因勢利導(dǎo),措辭委婉。層層遞進,論點明確。

        6.類比推理。

        八、合作探究

        孟子政治理論里面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你認為這種理想在當時能實現(xiàn)嗎?為什么?

        明確: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chǎn),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jié),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

        總之,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會,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霸道”之風(fēng)盛行的社會,是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的。

        九、拓展提高

        翻譯下列句子,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使百姓生活安定來實行王道,沒有誰能夠抵擋得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小孩。

        3.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用這樣的作為,來求取那所想要的東西,好像是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啊。

        十、課堂總結(jié)

        孟子把孔子側(cè)重于道德修養(yǎng)的“仁”,發(fā)展為他的政治論“仁政”,主張行王道,制民產(chǎn),省刑薄賦,申孝悌之義。他又提出“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耙圆蝗倘酥模胁蝗倘酥本褪侨收。他還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這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xué)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的意義。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7

        教學(xué)目標:

        1、掌握文言知識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學(xué)習(xí)孟子的對話技巧

        教學(xué)過程:

        一、對話第一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問霸道——孟子引導(dǎo)“王道”。

        2.孟子策略

        避開霸道引入正題。

        3.本段重點:孟子為何撒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

        孟子撒了謊。孔子曾多次與弟子談?wù)擙R桓、晉文,論及齊桓公就有4次,論及晉文公有1次,論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睹献印分幸捕嗵幱涗浟嗣献雨P(guān)于齊桓、晉文事的言論。孟子“說謊”的原因或許有三。

        其一,孔子的大一統(tǒng)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鬃踊谒幍臅r代,稱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維護諸夏之團結(jié)與中國之穩(wěn)定。

        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三王之道——完美的圣君

        第二層次:商湯,周文、周武——仁義的賢君。

        第三層次:齊桓、晉文(晉文又次于齊桓)——尊王攘夷但驕傲的諸侯。

        第四層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聽指揮的諸侯。

        第五層次及以下:其他諸侯——都是目無天子的垃圾。

        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認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湯和文武,他們的特點是國家權(quán)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義上又是事實上的領(lǐng)袖。齊桓、晉文雖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為諸侯,勢力過大難免驕橫,《春秋》中有幾處記載了齊桓、晉文對周天子不敬?鬃佑X得他們尊王攘夷的功績值得肯定,但這種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齊桓、晉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現(xiàn)

        其二,孟子的撥亂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時代,諸侯紛紛稱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經(jīng)微不足道。當時各諸侯王向往桓文稱霸,想的已不是團結(jié)諸夏,維護中國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擴大自己的地盤,致使征戰(zhàn)連綿,民不聊生。齊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稱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國則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悅誠服地歸順。所以孟子不但不稱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論為可恥。

        因此,孔孟談“齊桓、晉文事”時,也是采用“拿來主義”,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華,剔出“霸道”的糟粕。

        二、對話第二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問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齊王問保民——孟子問“以羊易!薄蹩隙ㄊ聦崱献犹岢觥皭叟c不忍”——齊王解釋——孟子問“牛羊何擇”——齊王笑——孟子提出“仁術(shù)即不忍”。

        2.孟子策略

        肯定善心取得信任。

        3.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以羊易!。

        4.本段重點:“以羊易牛”中的仁。

        這部分孟子挖掘了齊宣王身上具備的行王道的潛質(zhì)——仁心。

        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說:“仁,心之德,愛之理也!比寮抑v愛,不同于佛教講的慈悲、墨家的兼愛、基督教的博愛,而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分別是親親、仁民、愛物!睹献蛹ⅰ肪硎谒氖轮v“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朱熹的解釋物是“禽獸草木”,愛是“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意思就是,君子對于禽獸草木這樣人類以外的動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長時令,有節(jié)制地取用,并不需要像對待人一樣對待它們。人的本能是最愛自己的親人,其次是其他人類,再其次是動植物。齊王能夠表現(xiàn)出對牛對動物的愛,這一種愛就是愛物,愛物的心是可以上升為仁心的,一個愛物的人是可以成長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說“是心足以王矣”,有這仁心,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這種成長是要修煉的,齊宣王就不能算是一個仁君,因為他“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給禽獸,卻不能給百姓恩惠,能有對物的愛卻沒有對百姓的仁。齊宣王肯定親親,如今又做到了愛物,那么只要在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

        三、對話第三階段

        1.對話過程

        齊王悅再問王道——孟子以比喻設(shè)問——王否定——孟子提出“不為與不能”——王問不為與不能之異——孟子提出“推恩于民”——孟子問“快心”。

        2.孟子策略

        巧設(shè)比喻指出問題。

        3.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一羽之不舉、輿薪之不見”比喻“百姓之不見!。

        對比論證:恩足以及禽獸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挾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為長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引用論證:《詩經(jīng)》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本段重點:如何將愛物、親親升華為仁民。

        本部分重點解釋愛物的齊宣王不能愛民的原因,是他沒有“推恩”的意識。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應(yīng)該施于人。親親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愛自己的父親一樣愛天下人的父親,但你應(yīng)該將感情降低一點,給予別人的父親略少一點的愛,這樣就夠了。

        齊宣王能做到卻不做,還找借口說做不到。

        四、對話第四階段

        1.對話過程

        王提出“求大欲”——孟子問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問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錯誤——王問理由——孟子警告有災(zāi)——王問原因——孟子以鄒楚之戰(zhàn)發(fā)問——孟子再提“發(fā)政施仁”。

        2.孟子策略

        步步緊逼陳述利弊。

        3.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緣木求魚。

        類比論證:鄒人與楚人戰(zhàn)——齊國以一服八。

        假設(shè)論證:今王發(fā)政施仁……

        4.本段重點: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論依據(jù)。

        這一部分解釋了為何齊宣王有愛物的仁心,卻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為他想靠武力強取天下。孟子說你這是緣木求魚。你以為用武力奪取天下就能獲得萬民擁戴,但你恰好理解反了,應(yīng)該是獲得萬民擁戴的人才能統(tǒng)一天下。

        農(nóng)業(yè)時代的國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人口越多,勞力越多,產(chǎn)品越多,稅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農(nóng)業(yè)時代的國家要發(fā)展就需要擴大人口,而擴大人口一般就兩條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奪別國人口。通過戰(zhàn)爭來擴大土地、掠奪人口的方式會使得天下各國陷入無限戰(zhàn)爭中,最終使得天下總?cè)丝谙陆怠寔淼娜丝谌绻簧拼麄,他們也無法安心生產(chǎn)、繁衍,反而可能會流亡到別的國家,或者成為本國的不穩(wěn)定因素。

        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條路:以仁政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從而吸引外來人口。國君要愛百姓,要分土地給百姓,要不影響百姓生產(chǎn)。慢慢的別國的百姓就會主動來投奔,商人會主動來經(jīng)商,人才會主動來做官?傊,國君不能只想著利己,不能肆意壓迫、剝削、殘害百姓,要把重視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視為國家發(fā)展的根本。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

        五、對話第五階段

        1.對話過程

        王三問王道——孟子提出“恒產(chǎn)恒心”、“制民之產(chǎn)”和“驅(qū)而之善”。

        2.孟子策略

        正反對比有理有據(jù)。

        3.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明君制民之產(chǎn)VS今也制民之產(chǎn)。

        4.本段重點: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措施

        孟子在這一部分具體闡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

        孟子認為國君應(yīng)該規(guī)定每個國民的土地面積,使國民能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有了穩(wěn)定工作的人就會有穩(wěn)定的生活,有了穩(wěn)定生活的人就會有穩(wěn)定的思想,有穩(wěn)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導(dǎo)他向善,人民向善則國家發(fā)展。反之,沒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穩(wěn)定,這些思想不穩(wěn)定的人機會成為流民。流民為了生存,或是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被法律懲罰,或是會流亡到別的國家。無論哪一種都會導(dǎo)致國家損失人口。這就是“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然后“驅(qū)而之善”的邏輯順序。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無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本國的失業(yè)率,因為失業(yè)人口會變成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那么應(yīng)該分多少土地給國民呢?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這段文字所描繪的就是西周的“井田制”。把一塊田劃成“井”字,八家各分均等的一百畝,種出來的收成歸自己(也要交稅);中間的一百畝是公田,由八家輪流耕種,種出來的收成歸國家。孟子認為井田制能保證所有國民有均等的田產(chǎn),國家也有穩(wěn)定的稅收,能避免因土地兼并而產(chǎn)生流民,也可以給外國來投奔的流民分配土地。要注意的是,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權(quán)是屬于國家的,農(nóng)民擁有穩(wěn)定的占有、使用、經(jīng)營國有土地的權(quán)力,從而對抗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

        農(nóng)民有了土地后,孟子還有指導(dǎo)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較為具體的方針。第一項是蠶桑紡織業(yè),在五畝的宅園中種桑養(yǎng)蠶,經(jīng)營得好,50歲的人可以“衣帛”。第二項是家畜飼養(yǎng)業(yè),如果適時地經(jīng)營好這項事業(yè),70歲的老人可以“食肉”。第三項是農(nóng)業(yè)耕作,如果國家不要用兵役、徭役侵奪農(nóng)時,農(nóng)民把百畝之田種好就可以使八口之家“無饑”。如果這三項生產(chǎn)事業(yè)都經(jīng)營好,一戶農(nóng)民就可過上較富裕的生活。每家都富裕了,國家就會興旺。

        課文節(jié)選到這里。其實后文還有關(guān)于改革農(nóng)業(yè)稅,減輕農(nóng)民負擔(dān)的措施的論述?梢哉f,孟子雖然是儒家,但他心中是有完整的建設(shè)小農(nóng)經(jīng)濟模式的設(shè)想。

        六、提煉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

        單看這一篇,孟子向齊宣王系統(tǒng)闡述了“行王道”的步驟:

        1.君王“愛物”,就具備“不忍之心”,就具備了行仁政的基本素質(zhì)。

        2.君王“親親”,就應(yīng)該“推恩于民”。

        3.“推恩”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產(chǎn)”。

        4.“制民之產(chǎn)”可以使百姓有“恒產(chǎn)”,有“恒產(chǎn)”的百姓就有“恒心”。

        5.等百姓有了“恒心”,君王就能“驅(qū)而之善”。

        6.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就能“行王道”。

       。ㄒ陨现皇恰洱R桓晉文之事》一章的內(nèi)容,《孟子》一書的其他章節(jié)還有更多的理念和措施)

       。ò菸覟閹煟蝗讨摹贫饔诿瘛泼裰a(chǎn)→恒產(chǎn)恒心→驅(qū)而之善→保民→王道。

        七、歸納孟子對話技巧

        本文以王的九次提問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國主張。看似是王的提問推動了對話,其實除了第一問,王其他的提問都是在孟子的誘導(dǎo)下問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拋出設(shè)問,引導(dǎo)王的思維,使王認識到問題,認同孟子的思想。

        1.善于通過表揚來獲取對方信任。

        2.善于用過提問來引導(dǎo)對方思維。

        3.善于通過比喻來闡述抽象道理。

        八、課后思考

        1.齊宣王雖然被孟子說服了,但并沒有實施孟子的主張,也沒有給孟子一官半職,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xué)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xiàn)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覺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齊宣王不執(zhí)行呢?

        預(yù)設(shè):忽視了惡劣的國際形勢,各國混戰(zhàn),沒有國家會給齊國閉門發(fā)展的機會;高估了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效果,對影響生產(chǎn)的各種風(fēng)險缺乏預(yù)估,對人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的劣根性認識不足;最重要的是,誤以為愛動物的人就會愛同類,對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認識不足。有些人喜歡動物,但對同類的人卻很殘忍,隨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為。

        2.從梁惠王、到齊宣王,凡是和孟子對話的君王都會被孟子說服。如果你是君王,要如何應(yīng)對才能不被孟子占據(jù)主動?只能在語言交際層面想辦法,不能利用王的權(quán)力。

        預(yù)設(shè):不聽孟子講故事;盡量不要提問;避免回答問題。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8

        教材分析:

        《齊桓晉文之事》為必修五第四單元“以天下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它較為系統(tǒng)地闡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充分表現(xiàn)出孟子文章的曲折盡情、氣盛言和的特色,洋溢著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美,而且在論證的過程中又富有邏輯的力量。學(xué)習(xí)時,須用心體會。 學(xué)情分析:

        本文篇幅較長,說理迂回,學(xué)生理解有一定難度。但是,在單元三中學(xué)生剛學(xué)的《逍遙游》與本文同屬先秦諸子散文。晨練四中古文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中愛民的思想,又與本文大有相通之處。再加上本學(xué)期學(xué)生剛在歷史課文中學(xué)過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對學(xué)生來說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學(xué)目標:

        1、學(xué)生能有效積累王、保等重點文言實詞,之、以等重點文言虛詞;能正確識別文中的倒裝句等特殊句式;能準確翻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學(xué)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chǎn)”的具體措施。

        3、學(xué)生能總結(jié)并鑒賞本文中孟子善于設(shè)喻、迂回曲折、層層深入的的論辯特色。

        教學(xué)重點

        目標1、2

        教學(xué)難點

        目標2、3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山東鄒縣東南)人,戰(zhàn)國時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xué)。44歲開始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宣揚“仁政”,但是始終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視諸侯,決不茍同, 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xué)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tǒng)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2、《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guān)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xué)》、《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

        3、孟子思想

       、傩员旧疲ǚ踩私钥沙蓤蛩矗

       、诿癖舅枷耄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

       、鄯饨〞r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二、一讀通讀課文,落實字音

        胡龁

        釁鐘

        觳觫

        褊小

        庖廚 忖度

        輿薪

        百鈞 便嬖 蒞中國 商賈 放辟邪侈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頒白 無以,則王乎?

        彼惡知之?

        三、疏通課文,分層明意 問:劃分層次,梳理大意。

        (在劃分段落,總結(jié)段意的過程中,強調(diào)重點實虛詞和句式,掃除文字障礙。) 第一部分(開頭至“無以,則王乎?”) 入題。孟子把與齊宣王的對話轉(zhuǎn)到“行王道”上來。

        第二部分(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主要說齊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礎(chǔ),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點明齊宣王沒有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第四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 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 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四、作業(yè)

        整理重點實、虛詞和句式。

        第二課時

        一、鑒賞本文的論辨藝術(shù): 問題設(shè)置:

        在孟子的引導(dǎo)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齊宣王側(cè)耳恭聽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學(xué)說。從本文中,你學(xué)到哪些論辯的技巧呢?(或者:你認為什么是孟子成功說服齊宣王的原因?) 明確:

        1、避實就虛、求同存異的話題轉(zhuǎn)換。

        在先秦時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則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quán)勢等進行統(tǒng)治。齊宣王于談話始便問“齊桓、晉文之事”,顯而易見,齊宣王有稱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無道齊桓之事??無以,則王乎?”這樣一段立場鮮明的回答,不僅表明了對霸道的態(tài)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了王道,成功地為下文能向這位君主游說自己的“王道”學(xué)說打下了基礎(chǔ)。

        2、化解敵意、縮短距離的心理戰(zhàn)。

        大凡高妙的游說者,首先要準確把握對方的心理,化解對方的敵意,掌握主動,然后再尋找時機,一舉攻克對方。孟子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讓齊宣王產(chǎn)生反感。他把話題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從正面談王道,而用“以羊易!钡氖吕隙R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了行王道的基本條件。這樣通過發(fā)掘?qū)Ψ介L處,給予對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贊中講道理,就化解了敵意,緩和了氣氛,縮短了他與齊宣王之間的心理距離,為他自己及其“王道”學(xué)說能被齊宣王接受掃除了障礙。

        3、取譬設(shè)喻、逐層推進的啟發(fā)術(shù)。 孟子善用譬喻陳說事理,論列是非。要講道理,先舉事例、打比方,使對方有所啟發(fā),然后再逐層推進,從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質(zhì)。如用“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見輿薪”比喻齊宣王不施“王道”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讓齊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要以區(qū)區(qū)之齊去戰(zhàn)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就如當頭棒喝,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取譬設(shè)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對后代散文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4、明知故問、欲擒故縱的“圍剿”戰(zhàn)。

        要使齊宣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緣木求魚和鄒楚之戰(zhàn)來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這使原來高高在上問詢的齊宣王不得不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惛"的話來,齊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徹底地被圍而剿之了。

        總之,孟子憑著自己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和語言技巧,牽著齊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則形成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fēng)格,讓人嘆為觀止。

        二、鞏固與拓展

        課本87頁學(xué)習(xí)活動之文本品讀2第一組問題。 (也可選擇88頁寫作平臺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三、作業(yè)

        1、背誦最后一段。

        2、同步練習(xí)冊。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 9

        授課內(nèi)容:

        《齊桓晉文之事》(第三課時)

        教學(xué)目的:

        分析課文的論辯層次,培養(yǎng)學(xué)生分析文章層次的能力。擴展文言文段的閱讀理解,提高學(xué)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xué)重點:

        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教學(xué)難點

        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輔助用具

        ppt課件

        教學(xué)方法

        討論、分析

        教學(xué)過程:

        一、檢查學(xué)生背誦課文,以此導(dǎo)入授課內(nèi)容

        二、教師提示

        論辯最講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臨的對象不同一般,要談?wù)摰脑掝}也不同一般,嚴肅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會讓齊宣王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昏,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边@番話來的。那么孟子是怎樣說服齊宣王的呢?

        三、學(xué)生討論問題,教師參與學(xué)生討論,形成互動;最終達成共識。

        【明確】

        第一步:轉(zhuǎn)移話題,把話題納入自己的軌道,明確王道的話題;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觀點,肯定齊王的條件【仁心】;

        第三步:宕開一筆,得出齊王“能而不為”的結(jié)論,并證明其謬,斷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話題,正面主張推己及人,推不忍禽獸之心于百姓,并將此作為王道的途徑;

        第五步:剖析齊王能行王道而不為的真實目的`及災(zāi)難性后果,擺出具體措施。

        四、組織學(xué)生閱讀、翻譯下列短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煟íz官)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痹唬骸八木持畠(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五、師生共同歸納在上述兩文中表現(xiàn)的孟子論辯的共同點

        引而不發(fā)迂回曲折

        步步為營層層深入

        跌宕起伏邏輯嚴謹

        環(huán)環(huán)相扣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jié)構(gòu)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對話中使齊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就必須揣摸對方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寫作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特色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01-10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設(shè)計01-10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xué)教案09-08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09-16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和翻譯08-02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以及譯文賞析10-12

      《齊桓晉文之事》優(yōu)秀教學(xué)設(shè)計(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下)05-31

      《齊桓下拜受胙》文言文譯文及鑒賞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