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烈女操》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9-12 10:23:56 美云 古籍 我要投稿

      《烈女操》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平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xiàn)代新詩相對應(yīng)。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烈女操》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烈女操

        唐代: 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譯文: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雄梧雌桐枝葉覆蓋相守終老,鴛鴦水鳥成雙成對至死相隨。

        貞女貴殉夫,舍生亦如此。

        貞潔的婦女貴在為丈夫殉節(jié),為此舍生才稱得上至善至美。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對天發(fā)誓我心永遠忠貞不渝,就像清凈不起波瀾的古井水!

        韻譯

        雄梧雌桐枝葉覆蓋相守終老,

        鴛鴦水鳥成雙成對至死相隨。

        貞潔的婦女貴在為丈夫殉節(jié),

        為此舍生才稱得上至善至美。

        對天發(fā)誓我心永遠忠貞不渝,

        就像清凈不起波瀾的古井水!

        注釋:

        梧桐相待老,鴛(yuān)鴦(yāng)會雙死。

        梧桐:傳說梧為雄樹,桐為雌樹,其實梧桐樹是雌雄同株。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長同老。會:終當(dāng)。

        貞女貴殉(xùn)夫,舍生亦如此。

        殉:以死相從。

        波瀾(lán)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波瀾”兩句意謂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遠不會泛起情感波瀾。古:同枯。古井水:枯井水。

        賞析:

        這是一首頌揚貞婦烈女的詩。此詩以男子之心愿,寫烈女之情志,可歌可泣。梧桐樹相依持老,鴛鴦鳥同生共死。舊世貞烈女,夫死而終生不嫁,夫死而以身相殉。守節(jié)以表從一之志,殉節(jié)以明堅貞之心。結(jié)句“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一片貞心,下語堅決,精警異常。成語“心如古井”源自于此。劉禹錫《竹枝詞》名句:“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從此翻出。烈女節(jié)義肝腸,堅貞不渝,固可針砭浮靡;然苛苦迂執(zhí),以一身青春配殉,不由劌目怵心,讀之令人生憐。據(jù)考,當(dāng)時對女子貞操并不看重。詩人或許另有寄托,籍烈女之吟,抒志潔行廉、孤高耿介之士人氣節(jié)。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洛陽),后隱居嵩山。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wù)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xiāng)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 。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烈女操》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烈女操原文翻譯及賞析06-08

      《烈女操》譯文及賞析09-24

      孟郊《烈女操》譯文及賞析04-08

      烈女傳的原文及翻譯09-24

      韓愈《幽蘭操》原文翻譯及賞析11-17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運河》原文及翻譯賞析05-22

      《村居》原文及翻譯賞析02-26

      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