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通用16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1
重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時想起曾經看過的許多名人學士求學成識的歷程,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fā)意義。
《送東陽馬生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xiàn)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強調勤學苦讀的重要性。敘自己“為學之難”,求師之艱,先以環(huán)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后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绔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于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zhí)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再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對當今太學生的學習生活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從童蒙時期起,故事、寓言、童話、課本,甚至電視節(jié)目,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文化載體,都不倦的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學。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逼浜蟮囊痪鋮s是這“澹泊”“寧靜”的根本來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币徽Z中的。
有從小就好學,不怕艱苦的'。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睔W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王冕七八歲時,“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鲎鹣ド,?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边有諸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以及頭懸梁、錐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學的典范。
還有年長而勤學,孜孜不倦的。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zhí)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币灾劣凇按跋率希p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可以與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時蓋年四十矣”,猶肯“程門立雪”,不僅于自己求學治學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呂蒙“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連孫權都贊他“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了。
師曠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董遇讀書利用“三余”的時間,“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他們都從理論上概括了學習的真諦——勤奮。只要肯勤學,不論客觀條件如何,都會學有所成的。
《恒齋文集》勤訓篇寫道:“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于晨,一歲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毖噪m近,而旨則遠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圣不若彼者乎?”治學之道也是如此。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2
現(xiàn)在的我們正處在初三這個非常時期,每天早出晚歸,幾乎12個小時都在學習。開頭一段時間,大家還能堅持,過了一陣子,每個人都開始厭倦了,而現(xiàn)在不僅內心厭倦,嘴里也常常抱怨了。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后,我就不敢再抱怨了。這篇文章是明代學者宋濂為勉勵晚輩,而講述了自己年輕時的學習之路。通過他的講述,我們了解到他求學所面臨的無書之難、無師之難和衣食之難以及他艱辛克服困難的過程。這篇文章讓我震動了。
為了解決無書之難,宋濂親自抄書,即使“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也不敢懈怠逾約;雖有衣食之難,他對那些達官貴族的子弟絲毫不羨慕,心中只有學習這一個信念。
最令我敬佩的是他求師、從師的過程,為了有“碩師名人與游”,他“趨百里外”“執(zhí)經叩問”;為了得到先生的解答,他簡直恭敬到了極點,又是“立侍左右”又是“俯身傾耳”,即使“遇其叱咄”,也仍然“色恭禮至”?梢娝笾挠嵌嗝磸娏野!至于從師之道,宋濂走得就更艱難了,即使是“足膚皸裂”、“四肢僵勁”也不放棄。這樣的精神實在可歌可嘆!
看看那些“太學”中的學生的優(yōu)越條件,和宋濂相比,簡直是在天堂。再看看我們的學習條件,簡直是天堂中的天堂啊!要書、要衣、要食,家長絕對不會含糊的,必是盡力滿足我們的要求。還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師”的改變,現(xiàn)在的我們不僅會在不同學科有不同專業(yè)老師指導,而且也不需要我們“趨百里外”才能獲得指教。老師對每個學生都很負責、耐心,若是學生有問題詢問必會耐心詳盡地解答,保證我們會得到知識。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是宋濂不敢想的,就是那些“太學”中的學生也想不到的。試問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有些人可能會說,宋濂處于封建社會中,要想出人頭地,只能靠寒窗苦讀,但我們就不同了,在當今的時代,學習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了,我們何苦那樣折磨自己呢?我認為此言差矣!今天是知識的社會,沒有知識怎能走向成功?學習知識怎能不付出艱辛努力?任何人要想取得大成功,必須要用超過常人的努力來鋪就成功之路,正如孟子所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只有用自己今天的汗水才能換來明天的成功。就拿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吧,只有用今日的付出才能換來明日的成績,才能保證自己在激烈的競爭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覺得這篇序不僅僅可以送給“東陽馬生“,更可送給所有的學子,甚至所有天下的人。相信每個讀過它的人都會受到鞭策和激勵。我更希望正在讀初三的我們能以此文自勉,停止抱怨,用自己現(xiàn)在的艱辛去創(chuàng)造未來的成功。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3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通過自己的學習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一篇文章。讀后,體會有四。
一是要勤奮。宋濂家中貧窮,沒有書看,便向別人家借,“手自筆錄,計以日還”,勤抄,勤寫,即使在寒冬臘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憑著自己的勤奮刻苦,終于“遍觀群書”,也為以后的學業(yè)打下了基礎。
二是要虛心。為了請教有學問的老師,作者“嘗趨百里外”,向當?shù)亻L輩叩問請教。俯身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師訓斥,卻毫無半點怨言怒氣。反而“色愈恭”“禮愈至”,等到老師和顏悅色,則又請教,如此懂事,禮貌的學生,老師怎會不喜歡呢?定會認真解答,“態(tài)度決定一切”。虛心,使得宋濂“雖愚”“獲有所聞”。
三是要實踐。作者成年后,跟著老師訪學!柏撉v電履”,“窮冬烈日”以致于“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動”這些經歷,看似倍受折磨,實際是作者自我鍛煉的一個好機會。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睍系.知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作者的訪學生涯,對他學習的理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樂學。作者的學習條件可謂很差,“無鮮肥滋味之享”“溫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綺繡”“驊然如神人”。如此強烈的對比,作者“略無慕艷意”,“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云澣羧酥T乎?宋濂以學習為快樂,不與人攀比,一心讀書,“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開篇“余幼時即嗜學”,不錯,學習要從小時候開始,“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是此意,要珍惜時光,才能如宋濂學有所成。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4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宋濂給同鄉(xiāng)后學的臨別贈言。文章先敘作者青少年求學時的種種艱辛,再說馬生同輩青年求學的優(yōu)越條件,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來激勵后生。這篇文章很值我們現(xiàn)代青年人反思,以此來勉勵自己。
作者幼時愛學習,家境貧窮,買不起書,還得一字一句地抄下來?纯次覀兊闹車议L買來成堆的輔導書、名著,可我們這些孩子呢,卻連碰都不碰,讓書沾滿灰塵陪歲月作伴。有書不看,與作者的勤學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此好的學習機會,我們都不會珍惜。倘若作者看到現(xiàn)在的我們,一定會搖頭嘆息吧!泡在蜜罐里長大的`我們,是不是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呢?
作者無師。那時的他,苦于沒有大師交流,還要跑到百里之外去請教學問。有時還得遇到老師的“叱咄”。看看我們敬業(yè)的老師,每天認真地上完課,認真批改作業(yè),每遇到學生請教問題,總是仔細地分析,直到把學生教懂?涩F(xiàn)在的我們,上課漫不經心,作業(yè)草草了事,更談不上請教問題了。若還需要跑到百里外求學,想必大部分都會揮揮手,搖搖頭,跑到自家暖和的被窩里會周公去了。嬌生慣養(yǎng)的,哪受得起這種苦?
作者物質上更是困難,一日粗茶淡飯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而身處富家子弟中,卻絲毫沒有自卑和攀比心理。因為他熱愛學習,他為此很快樂!我們只是農村的孩子,家境并不算殷實,但衣食住行還是有保障的。我們的父母勤勤懇懇地為我們工作,為我們打拼著,只為希望我們能夠有出息,長大后能夠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卻能有幾個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艱辛,能明白上學的快樂?我們把父母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看作理所當然,把一切看得都太無所謂。不是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看看現(xiàn)在,我們卻還沒城里的孩子懂事,這句話,是不是更適合古代有志氣的讀書孩子呢?我們這一代,太幸福了,幸福得過了頭,也就變成了一種悲哀,倘若我們現(xiàn)在不好好讀書,長大后,該拿什么去回報我們那滿臉滄桑的父母呢?
作者求學的艱辛,更襯托出我們這一代的幸福。我們更應該緊緊地把握住機會,好好學習,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5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有時苦難并非壞事,只要你善于轉化,困難將不再是你的絆腳石,而是通向成功的墊腳石。
從《送東陽馬生序》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時的影子。因為父親是老師,我也稱得上是書香世家,但因為家庭貧窮,我家的書卻很少,除了幾本連環(huán)畫和父親學校統(tǒng)一購買的《人民文學》,家里再也沒有其他書了。我讀的“書”全是從父親那里聽到的。
還記得晚上一家人坐在煤油燈下勞作時的情形,燈光昏暗,睡意正濃,父親卻給我們講起了《西游記》、《柳毅傳書》、《連升三級》等故事,故事津津有味,常常使我們忘記了手中的活。此時,父親便會有意停下來。我們卻不依不饒,父親只好笑笑說:“明天你們要復述我講的故事啊!”當時,我們心里直叫苦,也在抱怨,既要做事,還要記故事內容,真是太苦了。年少無知的我們卻不知那才叫幸福。在今天這樣一個書籍泛濫的時代,無論如何也沒有機會重溫當年的快樂了!
除了“聽”書,我也像宋濂一樣抄過書。有一次,父親拿著一個手抄本遞給我,說:“這本《增廣賢文》很不錯,把它抄下來吧,過幾天我要還給同事了!币痪浜唵蔚脑挘瑓s讓我將它抄了四遍,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喜愛。至今還記里面的句子:知己知彼,將心比心。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陰。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寅,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記得有一次,我在曬谷場勞動,要做的事很簡單,無非就是把谷子挪到太陽底下,趕趕小鳥和小雞,剩下的時間就是躲在蔭涼處休息。也許是太認真了吧,直到鄰居提醒我才發(fā)現(xiàn),谷子被小雞踩得亂七八糟,里面拉滿了糞便,氣得我到處追趕。后來吸取了教訓:做任何事都要專心,絕不能三心二意,F(xiàn)在回想過去,對抄書之事并沒有覺得苦,我想也是因為“心中有足樂者”吧!
《送東陽馬生序》中那個“負篋曳屣”的少年讓我感受更深。我上初中時,家離學校有十五里地,按現(xiàn)在的情形來看,不算遠,但因為沒有條件每天花兩元錢坐公車,只能蹬自自行車上學。十五里路全是一個上坡連著一個下坡,地面上都是泥沙石子,碰到坡陡的地方,我們膽小的女孩只好下來推車走。每天來回近兩個小時,披星戴月,風雨無阻。還記得烈日下汗流浹背的我們,還記得風雨中渾身濕透的'我們,還記得寒風中瑟瑟發(fā)抖的我們。父母那時沒有逼問我的學習,只是告訴我:如果你想擺脫這種辛苦,就努力讀書,走出農村。每當自己累得不行時,我會暗暗發(fā)狠地對自己說:走出去,永遠不要再回來!
很慶幸,我后來考上了重點高中,上了一座還不錯的師范大學,我跳出了農門,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了這個充滿活力和競爭的城市;貞涀约涸浀淖x書歲月,感覺苦,但也正因為有這樣一段刻骨銘心的苦,才會讓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也讓我更明白,只要心中有一個信念,把困難踩在腳下,成功之路定會更加平坦! 沒有過不去的坎,也沒有做不成的事!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6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的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宋濂從小到到大是那樣愛學習。小時候,他家窮沒書可讀,他就自己到藏書的人家去借,為了按時歸還,他日夜不停的抄寫,即使是在結冰的日子里他也不放松學習。成年時,沒有老師和名人的指點,他就跑到百里外向有學問的`前輩請教。當老師批評他幾句時,他就更加恭敬,禮節(jié)就更加周到,他不敢說一句話來對答。因此他雖然愚笨,但他也獲得了知識。在他去求師學習時,雖然下著大雪刮著猛烈地寒風,但他也照樣背著書箱拖著破鞋在深山裂谷中行走,腳上的皮膚凍的破裂也不知道。住在旅店,主人每天只供他兩頓飯吃,并沒有鮮肥滋味的享受。他看著和他住在一起的學生,他們都穿著絲綢的衣服,頭上帶著紅色的帽帶和寶石的帽子,腰上還掛著白玉環(huán)等裝飾,而自己穿著破衣服,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羨慕那些學生的穿著。因為他心中只想讀書,不覺的吃的穿的不如那些學生會。宋濂真是一個能吃苦耐勞熱愛學習尊敬長輩的學子。
而我自己呢?當然無法和他比了,和他都相差十萬八千里。
小時候,家里有書可讀,可是一心想著玩就放松了學習,漸漸的成了一個貪玩鬼。中年時,生活條件變好了,衣食住行都不用愁了。即使是在這樣好的生活條件下,我還是很貪玩鬼,根本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只為自己能夠穿上名牌衣服和鞋,不是名牌就不肯穿,有時還會和父母吵架。當自己做錯了事時受到老師批評,自己有會在老師背后說老師壞話。星期六或星期天,老師布置了作業(yè),然而我是那樣的偷懶,還會在老師的作業(yè)上打折扣,有時還會帶到學校里完成。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下著鵝毛大雪的時候,自己還有一種不良的想法:還是躺著暖和啊,作業(yè)就下午在寫吧。作業(yè)一推再推,到了快要上學時才手忙腳亂地將這些作業(yè)寫好。
我真遠遠不如那位愛學習的宋濂,他在那樣窮的條件下都如此愛學習,而我卻在這樣美好的生活條件下都不愛學習,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是啊,真是寶劍鋒從磨歷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付出多少,就回得到多少的回報。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7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令看,但他既使是文其他人借書看,還在做得到了遍觀群書。相較之下我們的環(huán)境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那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么!
環(huán)境的優(yōu)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緣故。試想一下,同1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環(huán)境好么,不是也學的很好?宋濂的學習環(huán)境不好,尤甚非常的惡劣,照樣學的很好。更說明了學習環(huán)境不是學習好壞的借口、緣故。物品日常好又怎樣,學不好也沒有用。
我認為只要用心了,認真了便可令學好!
宋濂的學習的那股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假如我們有他一半的熱情,就不是現(xiàn)時這點可憐的分數(shù)。
還有一點,在現(xiàn)時的學生之中有1個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與其他人攀比。而宋濂沒有注重穿著妝扮。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為了為百姓做點好事,為了前程……僅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了,寒窗苦讀十年,再去考取功名,F(xiàn)時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宋濂求學的艱辛、酸澀并非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們考試、學習上碰到失敗、挫折的時間,總是找客觀緣故,但我認為學的好與壞都在于自我,在于有沒有認真。宋濂有句話我非常欣賞“其業(yè)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學的好與壞都只是為了自我,我們應該為了學習而學習!
珍惜現(xiàn)時來之不易的學習環(huán)境,在后半學期的學習里奮起直追,學出自我的水平!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8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shù)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shù)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xiàn)代化的社會,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寶;在學校里,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為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墒俏覀兡?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著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著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為我們著想,我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于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于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墒牵斀裆鐣钟心膸讉杰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并論呢?這也許就是環(huán)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huán)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huán)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著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磨煉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9
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宋濂對于學習的喜愛,為什么呢?您且聽我細細道來。
小時候,他因為家里窮困買不起書本,就自己主動到有書的人家里去借,借回書便日夜不停地抄寫,即使是再寒冷再艱苦他也絕不放松學習,抄寫完成后又立刻跑去把書送還。這樣,大家都愿意把書借給他,他肚子里的墨水也漸漸濃了起來。成年后宋濂的學習沒有老師指導,他便跑到百里之外,恭敬地向前輩請教,一來二去,也能有不少收獲。當他外出求學,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在深山中行走,且不說山路的崎嶇,光是天氣都讓他腳上的皮膚凍的破裂。住在宿舍,每天只有兩頓飯吃,其中沒有鮮嫩可口的吃食可以享受,同他一起的學生錦衣玉食,即便這樣,他也并不覺得羨慕,反而更加認真專注地學習,這種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求學精神是很多學生所不具備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付出多少便能得到多少的回報,宋濂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做到勤奮刻苦地讀書,從來沒有一句抱怨,現(xiàn)在想想,我遠遠比不上他,也做不到像他那般熱愛學習。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電子書、網絡小說、經典名著等隨時都可以閱讀,比起他借書再抄書,我們的出發(fā)點早已高了不少層次,獲取知識的難易程度也大幅度降低,正因如此,我們要加把勁兒,用功讀書用心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10
古有鑿壁偷光、螢囊映雪,近則有宋濂求學之苦,就讓我們走進這篇蘊意深刻的古文,開啟學習的另一扇成功之門。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宋濂對前來拜訪的馬君則所寫的贈序。文中提到了宋濂自己的求學歷程。他自幼因家境貧寒而無書可讀,但這并不是他放棄他最大的愛好——讀書的理由。在嚴寒的冬天,筆墨都已經結冰,他為抄向別人借的'書一刻也沒有怠慢,并從未違約。直到成年,他對學說更加仰慕,不遠百里去求師,遇師叱咄未曾灰心,堅持不懈地詢問疑難。最后,求學之路的艱辛和同舍生的華麗衣飾也沒能動搖他對學習的熱愛。作者通過這段曲折的求學經歷來勉勵馬生珍惜現(xiàn)有的學習條件,勤奮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令我觸動的當然不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在當時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注定沒有出息,可宋濂憑著似乎天生就具備的熱愛讀書的精神,和后天的勤奮與不畏艱辛,獲得了應有的成就,也成為一名“先達”。他所擁有的這些可貴的精神,是我們現(xiàn)在缺乏也是最應該學習的。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幸福的年代,書籍對于我們來說不是奢望,可我們有好好珍惜嗎?沒有磨難的生活反而造就了我們的慵懶,我們的學習勁兒是遠遠比不上宋濂的,除了學習他,還是否有些慚愧呢?學習還應有技巧,例如宋濂的多問才能多學,謙虛地向他人請教,與老師和睦相處,也是學習之路關鍵的一步。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11
宋濂幼時家境貧寒,卻生有一顆熱愛學習的心。哪怕是買不起書也去找有書的人家借。他的借也是有學問的,把書借過來就親自動筆抄錄,按時歸還,在別人心中為自己樹立一個“誠信”的形象,以便“再借不難”。同時抄書也為自己增強了記憶力,還能再度看上一遍又一遍來細細回味,也算是在“藏書”了。這是我欣賞他的地方之一——方法。而且他抄書就算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曾怠慢。后來成年之后,他又為了拜訪老師名人跑到百里之外,不論面對老師何種不好的神色,仍舊恭恭敬敬,十分虔誠。這便是打動我的地方之三——態(tài)度。之后在跟著老師求學的時候生活更為困苦,尤其在面對這服飾華美的富家子弟時,他的心中也仍舊堅守著一顆真誠的求學之心,不曾想去攀比,羨慕,心中只因求知而快樂。這是打動我的.地方之三——心態(tài)。
總而言之,宋濂在面對種種家庭、環(huán)境、社會的條件限制與考驗下,仍舊能夠保持最初的勤奮好學,在艱苦的境況下刻苦讀書,最終成為受天之大任之人,是極為可貴的,也無形中為后生們打了一劑興奮劑。心里仿佛有個聲音在蠢蠢欲動:此時再不努力更待何時!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12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國家越來越強大。我們的生活好多了,學習環(huán)境好,生活條件優(yōu)越。但我們整天無所事事。但當我看到宋連小時候努力學習時,我完全明白了。
今天,我們學習了宋連的《送東陽馬生序》,了解了宋連小時候刻苦學習的道路。為了及時歸還,我們在天冷,硯冰堅,手指不能彎曲伸展的情況下錄制了這篇文章。無碩名人大師和游他們跑到100英里外向當?shù)刂拜呎埥。我們呢?沒有老師的指導和書籍,你不必擔心。唉/如果你把它泡在蜜罐里,你怎么能理解這種努力?
宋連學習很認真,經常提出問題問真相,但我們在課堂上不認真聽。在課堂上,我們只擔心老師不會叫自己回答問題。幸運的是,他只是正確地回答了問題,但他不明白真相,從不提問。宋連上學的時候,一天只吃兩頓飯,看到同學們都穿著繡花緞子的衣服,卻不羨慕,從中有足樂家。并非所有的苦難都是壞事,只要把苦難變成動力,困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常言:常言:?自古以來,雄才多磨難,從來沒有花花公少偉。孟子還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首先要苦其心,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虛其身,行動起來。正因為如此,宋連通過自己的努力,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三大詩文。以宋連為學習榜樣,要知足。
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他們的父母提倡他們的孩子貧窮,讓他們穿薄衣服,過貧窮的生活,磨練他們的'意志,讓他們在海里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勇氣,因為他們知道梅花香來自苦寒
因為梅花香來自苦寒,范仲淹劃粥充饑。我們青少年應該反思。我們的生活是如此優(yōu)越,但我們不珍惜它。我們只知道怎么玩。我們真的不同于宋連!
讀完《送東陽馬生序》,我明白宋連在古代環(huán)境惡劣的情況下,不畏艱辛,刻苦學習。我們應該以他為榜樣,努力學習,每天進步!
在古代,許多古人努力學習,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相比之下,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是幸福的,我們應該以努力和認真的態(tài)度回饋那些為我們創(chuàng)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13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題記
有人說順境出人才,也有人說逆境出人才,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面的。宋濂的經歷就告訴我們,環(huán)境對人能成才與否,只是一個外在因素,人是否成才,決定于每個人的內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奮讀書。
只有勤奮讀書,才能出人才。
宋濂——開國文臣之首,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下《送東陽馬生序》,勉勵馬生勤奮讀書。他曾“趨百里外”只為“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叩問”,試問這樣一個擁有著堅強的讀書意志的人,又怎能不成才,無成就?
一個吃不得苦、不能勤奮讀書的人,順境中會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認為天下第一;身處逆境又會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詡“看破紅塵”。這種人無論身處何境,要想成才都只是一紙空談。
在我看來,成材的必經之路只有一條——勤奮讀書。古語說的好,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每一個勤奮讀書的人不一定都成才,但人才卻一定出自勤奮讀書。我國古代有很多勤奮讀書的故事,例如唐代白居易讀書“不遑寢息”,以至“口舌生瘡”;匡衡“鑿壁偷光”;蘇秦“引錐刺股”等,這些古代名家學者勤奮讀書的佳話,有力地說明了人才來自勤奮。
一個人無論多么聰明,多么有志向、有雄心,若沒有勤奮讀書的實際行動,一切都只是空談。按圖索驥的故事眾所周知,為什么伯樂的兒子會以蛙為馬呢?原因只在于他不愿勤奮讀書,淺嘗輒止,又自以為是,胡亂地背了幾句《相馬經》,就以為學會了相馬術,以致蛙馬不分,貽笑天下。
所以天下成功者,無論天賦高低,做何學問,處何時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勤奮。總之,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天賦的高低,對一個人的成才都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成才與否只有內在因素才起決定性作用。
即勤奮讀書出人才。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14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當老師翻書朗讀,同學們凝神以聽時,我似跨進了這時空隧道,墜入這元末之時。
這矮小的茅屋是誰之所,比起如今的高樓大廈真是如螻蟻之穴。
這粗麻所織的褞袍敝衣是何人之服,比起如今的絲裙皮衣真是如垃圾般的百衲衣。
著羸弱的后生是哪方人士,發(fā)飾與我等有如此差別。
瞧,這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時節(jié),這后生竟在硯墨抄寫借來的書籍,墨汁凍得堅硬如石,手凍得亦與筆僵為一體了。如此毅力,如今還有幾人?
這后生對知識的渴望與歲月一起成長,那舊有的所學早已“食”不裹腹了。
他,走出村莊,到百里之外求學,路途之艱、跋涉之辛,手腳凍木,皮膚凍裂,渾然不知。我每當聽、讀到此,都倍感心靈震撼。
他,在師長面前,不斷探索,尋求真理,若遇老師訓斥,更加畢恭畢敬,如此學習態(tài)度,真令我輩汗顏。
他,在紈跨子弟中學習不以貧為恥,而是以腹中富有精神食糧而滿足。物質貧窮,精神富有,這乃真正頂天立地的.偉丈夫。
看著他像老黃牛一樣勤奮,像老鼠愛大米一樣深深的熱愛學習,我明白了:難怪朱元璋稱他是“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太史公”。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忽然,身體一陣輕晃,我又返回了課堂,看著那些嬉笑吵鬧的面孔,我真想大喊一聲:你們還有個學生的樣子嗎?管他!我要學習,我要讀書,并且牢記兩個字:發(fā)奮!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15
學者樂,懂者樂,知者樂,用者樂。
其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如人。宋連說。
宋連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是不斷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時候,家里窮,沒有多余的錢專門去買書來看,只好四處奔波。借書,看書,抄書,還書長之以往,所得甚多。
宋連成年后,他去千里拜師,俯身傾聽。如果他不能,他必須邀請兩三個,直到老師回答并理解問題。
這種韌性,這種堅持,讓我很慚愧,暗暗佩服。
更令人欽佩的是他沉迷于學習的心靈。有多少人能在一群華服的孩子中不卑不亢,不動心?
其中有足樂家,不知口體之奉不如人。也許正是這種對學習的癡迷和熱愛支撐著他,使他成為開國文臣之首。
也許是因為時代的不同,我們和宋連要學的東西和學習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他的`精神絕對值得世代傳播和借鑒。
對我來說,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學會了快樂,理解了快樂,理解了快樂。當你能自由使用它時,這是一種樂趣。
在讀完全文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滿了一絲奇怪的理解。我突然明白了學習這種樂趣和宋連所說的話:有足球運動員,不知道人不如人。我的心也充滿了衷心的欽佩。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 16
這周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在我讀完之后,對我的內心感觸很大。
我打開課本一看文章的字數(shù),不得不佩服宋濂的文筆。宋濂從小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他熱愛學習,便四處借書,親自抄錄樂在其中。在“天大寒,硯冰堅,手不可曲伸”的艱苦條件下堅持抄書。想想就冷,可是他必須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抄完書,因為他知道,“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边@樣大家很可以借他書看,這便是最好的滿足。漸漸大些,他開始尋找品德兼優(yōu)名師。以便有更好的指導。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詩人在冬天不畏嚴寒和路程艱苦,勇敢地追求自己的遠大理想。他的腳上手指凍僵了出血了也不曉得,他的心思全在拜師上面。
宋濂向先生請教的時候一定以禮相待,禮貌的聽老師講解。當老師批評他的時候,便更認真儒雅有禮地聽老師的話,老師消氣候再去問問題,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才罷。樂我們呢?老師的.辦公室就離我們幾步遠,可是下課總是貪玩,老師批評后也對老師埋怨不停,和宋濂比比我們差的太多了。
宋濂在學堂中,同學們穿著華貴的衣服,而自己從未羨慕過別人,因為他有他自己的樂趣啊,而我們總是會攀比,有的同學似乎忘了我們是來學校學習的,而不是攀比,宋濂與同舍的學生生活條件,差距很大。別人對他的冷嘲熱諷他便轉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學習這篇文章后,我感觸很頗多,我覺得我們應該向宋濂學習,我們要對讀書專心,對老師尊敬,更明白了:學習的好壞,不在于天賦和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而在于我們自身的努力和堅持的毅力。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03-27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8-28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6-09
《送東陽馬生序》說課稿10-04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8-27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07-08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07-18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08-08
《送東陽馬生序》經典教案08-20
《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