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時間:2025-05-02 09:21:06 晶敏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1

        1.官人疑策愛也,秘之。(《容齋隨筆》)

        【愛】吝嗇

        【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誅,請按之。(《舊唐書·列傳三十五》)

        【按】 審理

        【譯文】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當處死,請審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舊唐書·杜伏威傳》)

        【拜】授予官職

        【譯文】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4.府省為奏,敕報許之。(《北齊書·袁聿修傳》)

        【報】回復

        【譯文】有關(guān)部門為此上奏,(后主)下詔回復同意了這件事。

        5.齊孝公伐我北鄙。(《左傳·展喜犒師》)

        【鄙】邊境

        【譯文】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6.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壁】軍營

        【譯文】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7.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書巢記》)

        【病】擔心,憂慮

        【譯文】堯的百姓擔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這就是避免災害的巢。

        8.煥初除市令,過謝鄉(xiāng)人吏部侍郎石琚。(《金史》卷一二八)

        【除】(被)授職

        【譯文】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xiāng)吏部侍郎石琚。

        9.師進,次于陘。(《左傳·齊桓公伐楚》)

        【次】臨時駐扎

        【譯文】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留侯論》)

        【卒】通猝,突然

        【譯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2

        1.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呂氏春秋》)

        【阿】偏袒

        【譯文】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2.弁性好矜伐,自許膏腴。(《北史·宋隱》)

        【伐】夸耀

        【譯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認為門第高貴。

        3.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義田記》)

        【富】眾多

        【譯文】繁多的音樂和女色,眾多的妻室子女,都不過是供自己一個人享受罷了。

        4.所犯無狀,干暴賢者。(《后漢書·列傳二十九·趙咨傳》)

        【干】冒犯、沖犯

        【譯文】我們所做的太無理,侵擾了賢良。

        5.致知在格物。(《大學》)

        【格】推究

        【譯文】推及知識(真正明白)在于(深入)推究事理。

        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記·大宛列傳》)

        【更】經(jīng)過

        【譯文】漢朝想派使者去聯(lián)絡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經(jīng)過匈奴統(tǒng)治區(qū)。

        7.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三國志·魏書十一》)

        【購】重賞征求

        【譯文】公孫瓚聽說這件事非常憤怒,重賞捉拿田疇,最后將他捕獲。

        8.齊將馬仙埤連營稍進,規(guī)解城圍。(《北史》)

        【規(guī)】謀劃

        【譯文】齊將馬仙埤讓各座營寨相連逐步向前推進,謀劃解除對義陽城的.圍困。

        9.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宋史·黃庭堅傳》)

        【過】造訪、探望

        【譯文】他舅舅李常造訪他家,取出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10.吾君優(yōu)游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醒心亭記》)

        【憾】怨恨

        【譯文】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法;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沒有怨恨。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3

        1.一時富貴翕嚇,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沈貞甫墓志銘》)

        【易】輕視

        【譯文】我一時間失去了富貴,眾人看了驚駭不已,但貞甫卻不因此而輕視我。

        2.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由是少知名。(《陳書·不害傳》)

        【憂】父母的喪事

        【譯文】他的`品性最講孝道,在家為父親守喪超過了常理,因此年輕時就有了名聲。

        3.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史記·田叔列傳》)

        【游】交往

        【譯文】田叔為人苛刻廉潔,并以此自得,喜歡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4.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張中丞傳〉后敘》)

        【尤】指責

        【譯文】看的人見到情況這樣,就來指責那個地方,那也太不通曉事理了。

        5.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義田記》)

        【隅】邊疆

        【譯文】(文正公的)忠義譽滿朝廷,事業(yè)布滿邊疆。

        6.國家無虞,利及后世。(《資治通鑒·漢高帝六年》)

        【虞】憂患

        【譯文】國家沒有憂患,利益延及后世。

        7.數(shù)決疑獄,庭中稱平。(《循吏傳》)

        【獄】案件

        【譯文】多次判決疑難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稱。

        8.城謙恭簡素,遇人長幼如一。(《新唐書·陽城傳》)

        【遇】對待

        【譯文】陽城性情謙虛敬肅簡約樸素,無論年長年幼,都一樣對待。

        9.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莊子》)

        【與】結(jié)交

        【譯文】輪扁,是斫車輪的人啊,可是讀書人結(jié)交他。

        10.時始詔民墾荒,閱三年乃稅。(《明史·方克勤傳》)

        【閱】經(jīng)歷

        【譯文】當初皇帝下令百姓開墾荒地,經(jīng)歷三年才收稅。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4

        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燕書十四首》)

        【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2.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史記·汲鄭列傳》)

        【存】問候

        【譯文】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3.若復失養(yǎng),吾不貸汝矣。(《宋史·薛奎列傳》)

        【貸】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yǎng)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4.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新序·雜事第一》)

        【逮】及,達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北史·崔浩傳》)

        【德】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新唐書·戴胄傳》)

        【登】當即

        【譯文】陛下(如果)當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quán)管得了的。

        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宋史·賈黃中傳》)

        【典】主管

        【譯文】賈黃中先后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后漢書·文苑傳》)

        【點】刪改

        【譯文】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后漢書·樂恢傳》)

        【多】稱贊

        【譯文】許多人都稱贊他的品行,接連幾次征召他,他都沒有答應。

        10.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三國志·田疇傳》)

        【奪】強行改變

        【譯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許他而沒有加以強行改變。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5

        1.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去不早耳。(《范增論》)

        【恨】遺憾

        【譯文】不離去,項羽必定會殺掉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及早離開罷了。

        2.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獄中雜記》)

        【羈】停留

        【譯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綁上押出來,片刻也不停留。

        3.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疾】妒忌

        【譯文】孫臏來到魏國,龐涓擔心他才能超過自己,妒忌他。

        4.曾預市米吳中,以備歲儉。(《宋史·吳遵路傳》)

        【儉】年成不好

        【譯文】吳遵路曾經(jīng)預先在吳地買米,用來防備年成不好。

        5.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三國志·魏書·國淵傳》)

        【簡】選拔

        【譯文】你可以選拔聰明有知識的年輕人,派他們?nèi)膸煂W習。

        6.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隋書·牛弘傳》)

        【矜】夸耀

        【譯文】當時楊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輕視侮辱朝廷大臣。

        7.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后漢書·循吏傳·王景傳》)

        【禁】禁令

        【譯文】王景于是讓人在石碑上刻下誡辭,使百姓知曉法典禁令。

        8.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史記·吳起列傳》)

        【捐】撤除

        【譯文】(吳起便)申明法度,賞罰分明,撤除冗余官員,廢除疏遠的王族的爵祿。

        9.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討捕。(《后漢書·黨錮列傳》)

        【刊】刪除

        【譯文】(朱并)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jié)為朋黨,朝廷于是下詔(刪除告發(fā)人姓名的捕人文書)搜捕張儉等人。

        10.蓋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書》)

        【克】能夠

        【譯文】好好開始的的.確很多,能夠堅持到最后的實在很少。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 6

        1.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梁書》卷十二 列傳第六)

        【課】督促

        【譯文】當時雖然年事已高,但閑暇的時候還督促孩子們學習。

        2.上令朝臣厘改舊法,為一代通典。(《隋書》卷四十一 列傳第六)

        【厘】訂正,改正

        【譯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舊的法令,作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3.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史記·曹相國世家》)

        【離】通罹,遭遇

        【譯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國的殘暴統(tǒng)治后,曹參給了他們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無為而治。

        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相州晝錦堂記》)

        【令】美好

        【譯文】(魏國)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官。

        5.民不勝掠,自誣服。(《宋史·唐震傳》)

        【掠】拷打

        【譯文】那個百姓禁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實服罪了。

        6.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后漢書·黃憲傳》)

        【逆】誤:違背 正:迎著

        【譯文】沒有問候(袁閎),迎著便說:你們那地方有位顏子,你認識嗎?

        7.漢數(shù)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強弩之末》)

        【罷】通疲,疲乏

        【譯文】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就會人馬疲乏,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yōu)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8.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后漢書·列傳第二十八·楊琁傳》)

        【妻】以女嫁人

        【譯文】桓帝喜歡他的才貌,下詔要把公主嫁給他。

        9.屬與賊期,義不可欺。(《后漢書·劉平傳》)

        【期】約定

        【譯文】我剛才已經(jīng)跟賊人約定好了,根據(jù)道義不能欺騙他們。

        10.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親】父母

        【譯文】父母不認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納我,賓客拋棄我。

      【高考文言文易錯實詞】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翻譯中的九大易錯點11-29

      文言文常用的實詞08-17

      高考政治的110個易錯知識點06-08

      文言文中實詞答題技巧07-26

      文言文實詞走的用法06-26

      文言文實詞鄙的用法07-26

      語文文言文實詞01-12

      高中常見文言文實詞07-12

      文言文閱讀中表官職變動的實詞10-06

      文言文常用實詞義項及例句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