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朱自清《詩與哲理》

      時間:2024-08-16 06:11:38 朱自清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朱自清《詩與哲理》

        朱自清《詩與哲理》

        新詩的初期,說理是主調(diào)之一。新詩的開創(chuàng)人胡適之先生就提倡以詩說理,《嘗試集》里說理詩似乎不少。俞平伯先生也愛在詩里說理;胡先生評他的詩,說他想兼差作哲學(xué)家。郭沫若先生歌頌大愛,歌頌“動的精神”,也帶哲學(xué)的意味;不過他的強烈的情感能夠?qū)⒗砣诨谒墓P下,是他的獨到處。那時似乎只有康白情先生是個比較純粹的抒情詩人。一般青年以詩說理的也不少,大不出胡先生和郭先生的型式。

        那時是個解放的時代。解放從思想起頭,人人對于一切傳統(tǒng)都有意見,都愛議論,作文如此,作詩也如此。他們關(guān)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損害的人。關(guān)心人生,便闡發(fā)自我的價值;關(guān)心大自然,便闡發(fā)泛神論;關(guān)心被損害的人,便闡發(fā)人道主義。泛神論似乎只見于詩;別的兩項,詩文是一致的。但是文的表現(xiàn)是抽象的,詩的表現(xiàn)似乎應(yīng)該和文不一樣。胡先生指出詩應(yīng)該是具體的。他在《談新詩》里舉了些例子,說只是抽象的議論,是文不是詩。當(dāng)時在詩里發(fā)議論的確是不少,差不多成了風(fēng)氣。胡先生所提倡的“具體的寫法”固然指出一條好路?墒撬脑娎锼镁唧w的譬喻似乎太明白,譬喻和理分成兩,不能打成一片;因此,缺乏暗示的力量,看起來好像是為了那理硬找一套譬喻配上去似的。別的作者也多不免如此。

        民國十四年以來,詩才專向抒情方面發(fā)展。那里面“理想的愛情”的主題,在中國詩實在是新的創(chuàng)造;可是對于一般讀者不免生疏些。一般讀者容易了解經(jīng)驗的愛情;理想的愛情要沉思,不耐沉思的人不免隔一層。后來詩又在感覺方面發(fā)展,以敏銳的感覺為抒情的骨子,一般讀者只在常識里兜圈子,更不免有隔霧看花之憾。抗戰(zhàn)以后的詩又回到議論和具體的譬喻,也不是沒有理由的。當(dāng)然,這時代詩里的議論比較精切,譬喻也比較渾融,比較二十年前進(jìn)步了;不過趨勢還是大體相同的。

        另一方面,也有從敏銳的感覺出發(fā),在日常的境界里體味出精微的哲理的詩人。在日常的境界里體味哲理,比從大自然體味哲理更進(jìn)一步。因為日常的境界太為人們所熟悉了,也太瑣屑了,它們的意義容易被忽略過去;只有具有敏銳的手眼的詩人才能把捉得住這些。這種體味和大自然的體味并無優(yōu)劣之分,但確乎是進(jìn)了一步。我心里想著的是馮至先生的《十四行集》。這是馮先生去年一年中的詩,全用十四行體,就是商籟體寫成。十四行是外國詩體,從前總覺得這詩體太嚴(yán)密,恐怕不適于中國言語。但近年讀了些十四行,覺得似乎已經(jīng)漸漸圓熟;這詩體還是值得嘗試的。馮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詩行便很少;但更引起我注意的還是他詩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融成一片的理。

        這里舉兩首作例。

        我們常常度過一個親密的夜

        在一間生疏的房里,它白晝時

        是什么模樣,我們都無從認(rèn)識,

        更不必說它的過去未來。原野

        一望無邊地在我們窗外展開,

        我們只依稀地記得在黃昏時

        來的道路,便算是對它的認(rèn)識,

        明天走后,我們也不再回來。

        閉上眼罷!讓那些親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織在我們心里:

        我們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們在朦朧的原野上認(rèn)出來

        一棵樹,一閃湖光;它一望無際

        藏著忘卻的過去,隱約的將來。(一八)

        旅店的一夜是平常的境界?墒怯H密的,生疏的,“織在我們心里”。房間有它的過去未來,我們不知道。“來的道路”是過去,只記得一點兒;“明天走”是未來,又能知道多少?我們的生命像那“一望無邊的”“朦朧的”原野,“忘卻的過去”,“隱約的將來”,誰能“認(rèn)識”得清楚呢?——但人生的值得玩味,也就在這里。

        我們聽著狂風(fēng)里的暴雨

        我們在燈光下這樣孤單,

        我們在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們用具的中間

        也生了千里萬里的距離:

        銅爐在向往深山的礦苗,

        瓷壺在向往江邊的陶泥,

        它們都像風(fēng)雨中的飛鳥

        各自東西。我們緊緊抱住,

        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風(fēng)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這點微弱的燈紅

        在證實我們生命的暫住。(二一)

        茅屋里風(fēng)雨的晚上也只是平常的境界?墒亲匀坏目癖┯骋r出人們的孤單和微弱;極平常的用具銅爐和瓷壺,也都“向往”它們的老家,“像風(fēng)雨中的飛鳥,各自東西”。這樣“孤單”,卻是由敏銳的感覺體味出來的,得從沉思里去領(lǐng)略——不然,恐怕只會覺得怪誕罷。聞一多先生說我們的新詩好像盡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馮先生這一集大可以算是中年了。

      【朱自清《詩與哲理》】相關(guān)文章:

      朱自清《詩的形式》08-19

      朱自清的詩大全09-05

      朱自清的現(xiàn)代詩08-19

      冰心哲理詩的特點04-12

      哲理詩十首詩歌06-20

      朱自清的192709-21

      朱自清與葉圣陶08-05

      《綠》朱自清09-20

      《背影》朱自清10-15

      朱自清《匆匆》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