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5-10-09 11:05:25 王娟 夢游天姥吟留別 我要投稿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

        《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注解

        1、瀛洲:神山名。

        2、信:果真。

        3、拔:超越。

        4、赤城:山名。

        5、列缺:閃電。

        6、摧眉:低眉。

        韻譯

        海上來客,談起東海仙山瀛洲,說它在煙濤浩渺中,實難尋求。越中來人,說起那里的天姥山,盡管云霞或明或暗,間或可見。天姥山高聳入云,象橫臥天際,高超五岳遮蓋赤城,其勢無比。天臺山,傳說高達四萬八千丈,面對天姥山,象拜倒東南偶下。我想游天姥,因而夢游了吳越。一夜飛越,夢里見到鏡湖明月。明月清輝,把我身影映在湖里,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當(dāng)年謝靈運的住處,至今猶在,清波蕩漾猿猴長啼,景致凄凄。我腳穿著,謝靈運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巒,如上青天云梯。在云間的山腰,可見東海日出,身體懸在半空,可聽天雞鳴啼。山中盡是巖,道路千回萬轉(zhuǎn),迷戀倚石賞花,忽覺天色已晚。熊吼聲龍吟聲,在巖泉間震響,深林為之驚,峰巒火之抖顫。烏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蕩漾,湖面騰起云煙。閃電劃破長空,一聲驚雷巨響,山丘峰巒,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門,在隆隆聲中打開。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邊際,日月交相輝映,照耀著金銀臺。云神們以彩虹為衣,以風(fēng)作馬,他們踩踏祥云,紛紛飄然而下。老虎奏起琴瑟,鸞鳥拉著車駕,仙人翩翩起舞,列隊縱橫如麻。忽然令人膽顫,不由魂飛魄散,恍恍惚惚驚醒,不免惋惜長嘆。醒來時看見的,身邊唯有枕席,方才美麗煙霞,已經(jīng)無影無跡。世間行樂之事,實在如同夢幻,萬事從古都象,東去流水一般。我與諸君作別,不知何時回還?暫且放養(yǎng)白鹿,在那青崖之間,要走隨即騎去,訪問名川大山。我豈能低頭彎腰,去事奉權(quán)貴,使我心中郁郁寡歡,極不舒坦!

        評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游仙詩。詩寫夢游名山,著意奇特,構(gòu)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于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xiàn)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內(nèi)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shù)形象,新奇的表現(xiàn)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其時李白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jié)于懷,所以在詩的最后發(fā)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并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于超脫現(xiàn)實,更便于發(fā)揮他的想象和夸張的才能了。

        這首詩的內(nèi)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gòu)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diào)。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于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diào)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并無消沉之感。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出生地是現(xiàn)今吉爾吉斯斯坦,祖籍是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jì)鄉(xiāng)),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fēng)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大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又稱為“詩仙”。

        古詩簡介

        《夢游天姥吟留別》又名《別東魯諸公》,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是一首記夢詩,也是游仙詩。內(nèi)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詩寫夢游仙府名山,著意奇特,構(gòu)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于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xiàn)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

        翻譯/譯文

        海外來的客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吳越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云霧忽明忽暗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仿佛連接著天遮斷了天空。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天臺山雖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jīng)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卻矮小得)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jù)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鏡湖上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伴隨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如今還在,清澈的湖水蕩漾,猿猴清啼。我腳上穿著謝公當(dāng)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半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叫聲。無數(shù)山巖重疊,道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jīng)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zhàn)栗,使山峰驚顫。云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蕩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fēng)作為馬來乘,云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們成群結(jié)隊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驚動,猛然驚醒,不禁長聲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像夢中的幻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fù)返。告別諸位朋友遠去(東魯)啊,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要遠行時就騎上它訪名山。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quán)貴,倘若使我不能舒心暢意,笑逐顏開!

        【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于經(jīng)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jié)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nèi)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quán)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后,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jié)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會稽(紹興)。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nèi)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皦粲翁炖岩髁魟e”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shù)呐笥炎鲃e。

        內(nèi)容提要:

        本文認(rèn)為,李白的名作《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一首創(chuàng)新出奇、別具一格的“留別”詩,而不是什么“記夢詩”、“游仙詩”或其他什么詩。該詩表現(xiàn)的是作者辭別友人、往赴吳越時的情感變化和心態(tài)意識,“夢游”在詩中只是一種表達作者“留別”心緒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一種虛擬的幻境。文章認(rèn)為,就“留別”的題材內(nèi)容而言,此詩并無超常新奇之處,全詩緊扣“留別”主題,逐層展開,表達的無非是與友人告別的話頭,寫出了道別的地點、別后的行程、到達的目的地以及內(nèi)心的愿望。但在藝術(shù)構(gòu)思方面則顯示出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詩人一反描述留別情景的傳統(tǒng)寫法,而選用表現(xiàn)行人心靈意識的方式,并且不是靜態(tài)地直接地描述留別情感,而是動態(tài)地委婉地表現(xiàn)心態(tài)意識的變化過程,使作品既體現(xiàn)出濃厚的溫柔敦厚的詩歌傳統(tǒng),又涵納著新穎奇妙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文章認(rèn)為,此詩成為“名作”的重要原因一是作者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的別具匠心,二是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推陳出新,三是在境界構(gòu)造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四是在文體運用上的勇于革新,五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六是體現(xiàn)了自由獨立的人格精神。

        本詩主題:

        “留別”而非“記夢”。

        李白此詩寫的什么?或者說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自唐迄今,多有視為“記夢詩”、“游仙詩”者,甚至有人認(rèn)為是“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陳沆《詩比興箋》)。這些意見,雖各成一家之言而又實在難避片面穿鑿之嫌。

        筆者認(rèn)為,弄清本詩的主題可從兩方面人手:一是題目,二是全詩的整體內(nèi)容。題目是作品的眼睛,成功的作品總是緊緊圍繞題目展開,而作品的內(nèi)容又高度濃縮和凝聚在題目中。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主題首先就反映在題目上。該詩題目“夢游天姥吟留別”由兩層意思或兩部分內(nèi)容構(gòu)成,一是“夢游天姥”,一是“留別”,這兩個內(nèi)容通過“吟”的形式結(jié)合在一起,融為一體,前者是“吟”的內(nèi)容,后者是“吟”的目的,二者之間又有主次之分。“夢游天姥”是本詩重點描寫的內(nèi)容,但并非本詩主旨,而“留別”才是詩旨所在,才是題目的重心,這是本詩創(chuàng)作的起因,也是該詩寫作的目的,是作品表現(xiàn)的核心主題。關(guān)于全詩的內(nèi)容,無需詳作剖析,只看詩中“別君去兮何時還”一句,足以知道是為留別而作,方東樹說“留別意只末后一點”(《昭昧詹言》),即由此句而發(fā)。另外,該詩宋代刊本一般都在題下注云“一作‘別東魯諸公’”,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河岳英靈集》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乃將二題合一,均可佐證是一首“留別”詩。

        “留別”是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題材,它以情感交流為軸心、為生命,以心靈溝通為目的,一般抒發(fā)友誼、留戀、惜別,或表達開導(dǎo)、勸慰、理解、鼓勵、愿望、志趣,等等,總之以抒情言志為宗旨。李白也未超出這一樊籬。但李白筆下的留別往往奇采煥發(fā),多具變化。諸如他的《金陵酒肆留別》“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清新雋永,活潑自然;《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鄙鷦有蜗,輕快明晰。然而,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則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風(fēng)格。由于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因特定的環(huán)境及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與表現(xiàn)手法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一種較為復(fù)雜的狀態(tài),如不仔細體察,詳加剖析,則易被雄奇虛幻的意境導(dǎo)入誤區(qū)!坝泬簟薄ⅰ坝蜗伞、“寄意去國離都”諸說就是如此。

        構(gòu)思追繹:

        “擬夢”以寫“別緒”。

        題目已定,怎么來寫是體現(xiàn)作家藝術(shù)氣魄、藝術(shù)腕力的重要方面。李白的這首詩正是首先在整體構(gòu)思方面表現(xiàn)出非凡的創(chuàng)新出奇之魄力。詩以表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心靈、表現(xiàn)情緒變化為軸心,而以描述夢游天姥為主線,虛實結(jié)合,敘議相間,遵守傳統(tǒng)而又不囿于規(guī)矩。一方面詩人嚴(yán)格區(qū)別“送別”與“留別”的界線,遵守“留言道別”的常情常理,將被送遠游的對象作為表現(xiàn)的主體,一方面詩人又不去正面地描述分別場面、抒發(fā)友情,而是采用了直接與間接結(jié)合、重在迂回委婉的表現(xiàn)方法,表達對友人挽留的感謝及深厚的友誼,通過自己心態(tài)情緒的變化,表現(xiàn)對友人依戀的慰解,尤其是以“擬夢”的形式抒寫“別緒”,構(gòu)造雄奇迷離的意境,令人嘆為觀止。遺憾的是,前人評點,多賞其句段,或稱其接連,而對整體構(gòu)思的審視剖析則極為少見。此詩在結(jié)構(gòu)方面,有三點值得注意。

        其一是詩的開頭四句為破題之筆。發(fā)端即言“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東魯近海,故言“?汀(李白《贈崔侍御》有“故人東?汀敝),此是與之“留別”的友人,同時點出了留別的地點。《十洲記》載:“瀛洲在東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對會稽,去西岸七十萬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飲之?dāng)?shù)升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fēng)俗似吳人。”歷史上的秦始皇、漢武帝都曾夢寐以求,派人去尋長生不老藥,無一成功。“談瀛洲”、“信難求”透露了“東魯諸公”曾盛情挽留詩人,邀其同游海上,共尋仙境,而李白則婉言遜謝,遂有“越人語天姥”之句,表達了辭魯往越的決心和意向,自然地將詩筆引向了“天姥”。實際上詩的起句就點出了創(chuàng)作的動因,緊扣“留別”下筆。但由于這種開頭法創(chuàng)新出奇,高雅不俗,被動接收的讀詩方法往往難以追尋作者的思緒,故連方東樹這樣的學(xué)人也感嘆“陪起令人迷”(《昭昧詹言》)。明代胡應(yīng)麟曾謂此詩“無首無尾,窈冥昏默”,其言雖非甚確,卻道出了他讀此詩的感覺,尤其“無首”二字正道著了該詩開頭以突如其來之筆寫盡千回百轉(zhuǎn)之意的妙處。“信難求”、“或可睹”如同戲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道白,表達的都是詩人的主觀判斷,體現(xiàn)出選擇的傾向性。其二是詩的結(jié)尾五句為揭題之筆,回應(yīng)全篇!皠e君去兮何時還”,既揭示了題目又照應(yīng)了開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膾炙人口的警言名句,不僅收束了全篇,給人以曠達、超脫、瀟灑和輕松之感,而且與詩歌開頭頓入的沉重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情緒和感情的表達上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其三是中間部分的“夢游天姥”,這是全詩的精華和主體,也是作者匠心獨到處,故最能吸引讀者,也最易迷惑讀者。解開此詩奧秘的關(guān)鍵即在此一“夢”。

        “夢”是文學(xué)作品常見的題材和內(nèi)容。清代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明代戲劇湯顯祖《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元代雜劇王實甫《西廂記》中的“草橋驚夢”等,有口皆碑。宋代詩詞中更是俯拾即是。蘇軾因夢亡妻而有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辛棄疾感慨國事遂書《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愛國詩人陸游的記夢之作多達上百首,《樓上醉書》“三更扶枕忽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guān)”、《書悲》“誰知蓬窗夢,中有鐵馬聲”,感人肺腑,膾炙人口。如果仔細琢磨一下文學(xué)作品中的“夢”,其實內(nèi)涵并不一樣,至少有“實夢”與“虛夢”之分,而后者則往往是一種虛擬、虛構(gòu)或者幻想、理想、夢想。研究作品需要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

        那么,本詩中的“夢”是“實”還是“虛”?是“記夢”還是“擬夢”?

        當(dāng)作者在運用夸張、渲染、擬人等多種藝術(shù)手法描述了天姥的雄奇之后謂“我欲因之夢吳越”,接著敘述了“夢游天姥”的全部歷程和所見、所聞及所感,且又有“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的詩句,從夢因、夢游到夢醒、夢感,順序?qū)憗恚粌H意境動人,而且情節(jié)完整,給人以確有其夢的感覺。但是,只要我們聯(lián)系全詩內(nèi)容和“留別”主題,搞清“夢”在全詩中的作用,“夢”的性質(zhì)也就昭然若揭。

        詩的主題既然是“留別”,內(nèi)容自然與留別密切相關(guān)。而“夢”一般是人的潛意識反映,往往表達懷念、思念或向往,在時間上多具以往性、過去性的特點,正如杜甫《夢李白》所言“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如果李白詩中的夢境內(nèi)容是與留別的對象密切相關(guān),就是對詩歌主題的直接表達。然而,“夢游天姥”與“東魯諸君”實在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更何況在友人相送的留別之際,也不會有做“夢”的條件。結(jié)合全詩來看,此詩夢境至少表達了詩人與友人分別之后將要往游的目標(biāo),由于詩人對這個地方的向往,此處表達的只是一種憧憬之情。簡言之,“游天姥”不過是詩人的虛擬,這里的“夢”也只是“虛夢”、“擬夢”,而不是“實夢”、“記夢”。因此,這里的“夢”在詩中就變成了一種表現(xiàn)手法而成為詩人創(chuàng)新出奇的重要體現(xiàn)。詩中的“夢”,是詩人心緒情感的載體,是詩人道別的內(nèi)容與話頭。它反映了詩人仕途失意之后,向慕古賢而希求知音、傾心佛老意欲超世脫俗、陶醉山水以達物我兩忘的心態(tài),也傳達了詩人的志趣和意向,成為詩人辭魯往越的理由。由此,“夢游天姥”與“留別”就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前人謂“太白詩雖若升天乘云,無所不之,然自不離本位”(劉熙載《藝概》),于斯可見!短扑卧姶肌贩Q“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jié)次相生,絲毫不亂”,正是看到了“夢”在全篇中的地位與“留別”的聯(lián)系。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賞析09-28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原文及賞析02-22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09-18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賞析09-20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09-04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及賞析11-02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翻譯賞析10-16

      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6-05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賞析06-08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賞析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