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韓愈《師說》全文中心句
《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眄n愈《師說》全文中心句,歡迎大家閱讀。
韓愈《師說》全文中心句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說》全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先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先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也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名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師說》教學意義
韓愈的《師說》末段一般認為是一篇結構完整的議論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記或跋,韓愈對寫作緣起做簡單的說明,為了鼓勵自己的學生“不拘于時,學于余”而做,亦或僅僅是韓愈發(fā)表議論的一個契機,一個借口?墒侨绻覀冋J真聯系前文,就會發(fā)現末段與第三段內容上緊密相承,是全文意義結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某一視角看,這看似無足輕重的地方,確實全文的文眼,忽略了這一文眼,全文猶如未點睛之龍,僅僅有其形,而缺少生動真切之感。 首先,末段李氏子蟠從師學習的事例,是全文最重要的論據,在意義上是前文論述的再遞近。
韓愈的《師說》起筆,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緊接著對老師的職責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并對如何擇師也提出獨到見解:“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钡谝欢蔚睦硇躁愂鐾戤,第二段以感慨發(fā)端,對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浮靡之風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盡吐不平之氣,也指明了文章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文,世稱韓文公。
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推行者,合稱“韓柳”。蘇軾稱贊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散文、詩,均有名。
韓愈自稱是漢代諸侯韓王信的后裔,父韓仲卿。韓愈出生不到幾歲,母親過世,三歲喪父,受大哥韓會(即十二郎韓老成之伯父兼養(yǎng)父,韓老成被韓愈二哥韓介過繼給韓會)撫育,隨兄長為官轉徙長安、韶州(今廣東韶關)等地。后韓會病逝韶州,隨嫂鄭氏護喪返回河陽。后又避難宣城(今安徽宣城),與侄韓老成,同由鄭氏撫養(yǎng)成人,情逾手足。
韓愈至七歲才開始讀書,十三歲能寫文章,自言“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唐朝貞元二年(786年)赴長安應試,無門第資蔭,三試不第。貞元八年(792年)古文家陸贄、梁肅知貢舉,韓愈曾多次交游梁肅門下,好寫古文的韓愈,因此得以中進士。應吏部試,又三次不中,憤慨之余稱“為考官所辱”,打算求船東下。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上書宰相,希得薦舉而不得。
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宣武軍亂,隨宣武軍節(jié)度使董晉赴任,擔任“觀察推官”。期間與孟郊相識交游,李翱、張籍入其門下。董晉卒,改任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屬下“節(jié)度推官”。張建封死,遷居洛邑。
貞元十七年(801年),經由李翱引薦給陸慘,獲得薦選,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貞元十九年(803)前,著《師說》。貞元十九年(803年)任監(jiān)察御史,因關中旱災,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糾彈國戚京兆尹李實,遂貶陽山令,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甚至以“韓”字,為兒取名。這一年侄子韓老成去世,寫《祭十二郎文》。
永貞元年8月(805年)憲宗即位,大赦天下,韓愈改任荊州江陵府法曹參軍,韓愈甚感失望,寫下“棲棲法曹掾,何處事卑陬”。
元和六年(811年)任國子博士,作〈進學解〉,受裴度賞識,擢為禮部郎中。815年隨裴度征淮西,因功擢任刑部侍郎,并作〈平淮西碑〉。因碑文內容推崇宰相裴度,實際作戰(zhàn)平定淮西的李愬,妻子是唐安公主女因而控訴韓愈所作碑文不實,李愬的屬下石孝忠推倒碑文,唐憲宗只好命段文昌重撰碑文。
轉任刑部侍郎時,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憲宗將釋迦佛佛骨迎入了宮中供養(yǎng)三日,舉國若狂,甚有百姓燒指灼背而供養(yǎng)者。因諫阻天子迎佛骨,耗費銀錢,作《諫迎佛骨表》說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牲宰,晝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為侯景所兵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憲宗聞之大怒,將處以極刑,裴度、崔群力救道:“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寬假,以求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乃貶為潮州刺史(今廣東潮州)。
到了潮州之后,韓愈用心治民興學、又藉以工抵債釋放奴婢,與潮州大顛和尚成為好友。后來在潮州又寫《祭鱷魚文》,往河里扔了一豬一羊,然后組織百姓獵殺鱷魚,往河中倒入生石灰、硫磺等,據聞鱷魚就此絕跡。事實上,后來宰相李德裕、宋朝陳堯佐在潮州時,看見鱷魚仍在。韓愈卒后,當地乃建韓文公廟供奉。
在潮州任內,韓愈上表懺罪謝恩曰:“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陳佛骨事,言涉不恭,正名定罪,萬死莫塞。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謂言雖可罪,心亦無它,特屈刑章,以臣為潮州刺史。既免刑誅,又獲祿食,圣恩寬大,天地莫量,破腦刳心,豈足為謝!”并陳述邊地困境,希冀憐憫之心:“臣所領州,在廣府極東,過?,下惡水,濤瀧壯猛,難計期程,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fā)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髪白齒落,理不久長。加以罪犯至重,所處遠惡,憂惶慚悸,死亡無日。單立一身,朝無親黨,居蠻夷之地,與魑魅同群,茍非陛下哀而念之,誰肯為臣言者?表進,敕令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
唐穆宗即位后,奉旨回京,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是人稱其為“韓吏部”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因疾告假。十二月二日(西歷12月25日),于長安靖安里的家中與世長辭,年五十七 。贈為禮部尚書,謚為文。寶歷元年(825年),三月葬于河陽。宋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追封為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韓愈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眾體兼長,不落俗套,力求創(chuàng)新,構思奇巧,詞鋒銳利,雄奇奔放,氣勢磅礡,汪洋恣肆,曲折多變,波瀾起伏,想像豐富,感情充沛,析理透辟,邏輯嚴密,設譬巧妙,筆觸幽默,句法則駢散交錯。
韓愈文章以排斥佛老,闡明儒家之道為宗旨,《師說》、《送董邵南序》、《原性》、《原道》、《諫迎佛骨表》、《進學解》、《送窮文》、《柳子厚墓志銘》,備受傳誦。后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主張“文道合一,明道為主”,柳冕首先提出(文以載道),周敦頤首先寫出(文以載道)四字,宣揚儒道,攘斥佛、老,“破駢為散”,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文風,主張恢復三代兩漢自然質樸的文體,“言貴獨到”,“詞必己出”,要“文從字順”。
韓愈主張思想復古、文學復古,以復古道為目的,復古文為手段,而所謂道,是指儒家的道。韓在繼承的基礎上亦有所創(chuàng)造和革新,主張學古文“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
儒學在魏晉南北朝以來,受佛道兩教大盛所影響,漸漸失去統治地位。韓愈本身主張復古,反對佛教。為儒教爭取統治的地位,以代替佛教或道教統治的地位。為后來宋明理學產生了先驅作用。韓愈在他的道統傳承的說法中把孟子說成孔子的繼承人,并認為圣人之道在孟子以后失傳,使孟子在道統中具有了與孔子同等的地位,這就把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影響到后來宋明理學的學者把《孟子》一書列入四書,使孟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真正提高起來。而另外在宋代《大學》被尊為四書之一,獲得了儒家重要經典的地位,而闡揚《大學》其實在韓愈已經開始。
其詩有論者以為可以列李白杜甫之后,居全唐第三。韓詩以文為詩,以論為詩,求新求奇,有氣勢,對糾正大歷詩風起到了一定作用,對宋詩產生了較大影響。王安石以韓愈《薦士》評孟郊詩反過來評韓愈本人:“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概括其詩風。葉燮論韓詩:“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壁w翼《甌北詩話》云:“詩家好作奇句警語,必千錘百煉而后能成。如……昌黎之‘巨刃磨天揚’、‘乾坤擺雷硠’等句,實足驚心動魄,然全力搏兔之狀人皆見之”。他的代表作有《南山詩》、《調張籍》、《聽穎師彈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春雪》、《晚春》等。
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谏跷崆。
乎,在。
、畚釓亩鴰熤。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俦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诮處煹穆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蹚睦碚撋详U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軗駧煹臉藴省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賻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
、诨驇熝,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僦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谄洌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賽u學于師 (形→意動)
、谖釓亩鴰熤 (動→意動)
、劬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凇皫煹馈敝甘裁矗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蹚膸煹娘L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俦径我每鬃友孕校U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诳偨Y:“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 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韓愈《師說》全文中心句】相關文章:
韓愈師說全文朗讀08-27
韓愈《師說》全文(附鑒賞+教學設計)07-13
韓愈《師說》10-30
韓愈師說01-09
韓愈·師說鑒賞05-05
韓愈《師說》解讀06-05
韓愈《師說》學案10-04
韓愈師說課件05-31
韓愈師說翻譯11-01
韓愈的師說詩意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