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文哲理故事(通用18篇)
故事并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下面是文言文哲理故事,歡迎閱讀!
文言文哲理故事 1
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耍蝗魺o聞也。
——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
文言文哲理故事 2
梟逢鳩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xiāng)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西漢·劉向《說苑》
文言文哲理故事 3
狂泉
昔有一國,國有一水,號曰“狂泉”。國人飲此水,無一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故無恙。國人既并狂,反謂國君之不狂為狂。于是聚謀,共執(zhí)國君,療其狂疾,火艾、針、藥莫不畢具。國君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飲之,飲畢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國人乃欣然。
——南朝·沈約《宋書》
文言文哲理故事 4
趙人患鼠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明·劉基《郁離子》
文言文哲理故事 5
許金不酬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于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于石又復(fù),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明·劉基《郁離子》
文言文哲理故事 6
認(rèn)真(篇)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執(zhí)二子從焉,渴甚,使執(zhí)子乞漿于田舍。有老父映門觀書,執(zhí)子揖而請,老父指卷中“真”字問曰:“識此字,饋汝漿。”執(zhí)子曰:“‘真’字也。”父怒不語,執(zhí)子返以告,艾子曰:“執(zhí)來未達,通也當(dāng)往!蓖ㄗ右姼,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兩字也。”父喜,出家釀之美者與之,艾子飲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復(fù)如執(zhí)之認(rèn)真,一勺水吾將不得吞矣。”
——明·陸灼《艾子后語》
文言文哲理故事 7
兄弟爭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逼涞軤幵唬骸笆嫜阋伺,翔雁宜燔!备偠范A于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
——明·劉元卿《應(yīng)諧錄》
文言文哲理故事 8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币蝗松呦瘸,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蔽闯。
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文言文哲理故事 9
【原文】李存審出于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xiāng)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余!币蚴谝运鲦,命藏之,曰:“爾曹生于膏粱,當(dāng)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文言文哲理故事 10
郢書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毖嘞喟淄酰醮髳,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xué)者,多似此類。
文言文哲理故事 11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xué)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
文言文哲理故事 12
郢書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xué)者,多似此類。
翻譯: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仆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里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dān)任重任。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并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現(xiàn)在的學(xué)者,大多像這樣(斷章取義,穿鑿附會)。
文言文哲理故事 13
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被锥嬖唬骸靶∪藨谚,不可以越鄉(xiāng),納此以請死也!弊雍敝弥T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fù)其所。
翻譯: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dāng)權(quán)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弊雍钡溃骸澳愕腵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
那人聽后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子罕于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后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板去了。
文言文哲理故事 14
工人善琴。
萬歷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笔怪畯棧ぜ垂那扒贿^,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一老人貿(mào)薪入城,擔(dān)頭常囊此,因請觀之。聞其彈,心復(fù)悅之,遂受學(xué)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惫记僖。詹乃從竟學(xué),一時琴師莫能及。
翻譯:萬歷年間,詹懋舉任潁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彈琴,木工站在窗外,抬頭畫指,好像在評價好壞。叫來問他:“你很擅長彈琴嗎?”木工答說“是”。讓他彈,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剛才詹懋舉彈的曲子,彈得很好。詹很驚訝,問從哪學(xué)來的。木工回答說:“家在西郊外,見一老人進城賣柴,總把琴裝在口袋里掛在擔(dān)頭,于是請讓看看。聽他彈奏,心里很高興,于是向他學(xué)琴。”詹給他錢,他不要,說:“我,貧賤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勞!庇终f:“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贈的,現(xiàn)在獻給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舉于是跟著木工學(xué)琴,學(xué)完以后,當(dāng)時的琴師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
文言文哲理故事 15
執(zhí)竿入城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并不是圣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后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于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文言文哲理故事 16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狗礆w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jīng)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褂洲D(zhuǎn)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文言文哲理故事 17
自相矛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譯文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庇腥苏f:“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么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yīng)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文言文哲理故事 18
工人善琴
萬歷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笔怪畯,工即鼓前曲一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一老人貿(mào)薪入城,擔(dān)頭常囊此,因請觀之。聞其彈,心復(fù)悅之,遂受學(xué)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惫记僖。詹乃從竟學(xué),一時琴師莫能及。
【文言文哲理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08-06
坐井觀天的故事文言文08-29
范仲淹故事文言文翻譯08-29
王勃故事文言文09-09
《王勃故事》文言文07-11
范仲淹文言文小故事09-16
寓言的哲理故事08-29
經(jīng)典的寓言哲理故事07-23
青蛙哲理故事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