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3-21 11:31:22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小學數(shù)學教案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小學數(shù)學教案模板集錦五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活動,體會繪制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必要性。

        2、理解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的實際意義,能從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中盡可能多的獲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shù)據(jù),繪制成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重點:理解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出示兩個單式條形統(tǒng)計圖

        到底誰的蒜苗長的'高呢?

        二、探索活動

        解決辦法:

        將兩個單式條形統(tǒng)計圖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較了。

        我們稱之為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問題:從統(tǒng)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問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優(yōu)點是?

        三、畫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注意事項:

        1、要有圖例

        2、找好間距

        3、一格表示的數(shù)量相同

        4、制圖名稱

        四、完成試一試

        五、課堂小節(jié)

        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學會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的組成比例。

        2、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 談話,播放課件,引出主題圖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上一節(jié)數(shù)學課,這節(jié)數(shù)學課有很多有趣的知識等待著同學們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呢!同學們你們有信心接受挑戰(zhàn)嗎?

        (播放視頻,生觀察,并說看到的內容)

        師:看到這些畫面你的心情怎么樣?(激動、興奮、驕傲、自豪……)

        師:是啊,老師和你們一樣,每當聽到雄壯的.國歌聲,看見鮮艷的五星紅旗,老師的心情也十分激動,國旗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是神圣的。

        問:畫面上這幾面國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樣)

        師:雖然這幾面國旗大小不一樣,但是長和寬的比值都是一樣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比例的知識。(板書:比例)

        (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說出長和寬各是多少)

        問:你能根據(jù)這些國旗的長和寬的尺寸,寫出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嗎?請同學們先寫出學校內兩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動手寫比、求比值)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比例的意義

        (生匯報求比值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觀察你求出的學校內兩面國旗的比值,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師: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這兩個比連起來,可以嗎?(可以)

        師:從圖上四面國旗才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寫成這樣的等式呢?請同學們自己動筆試一試(生動手寫比,求比值,寫等式,并匯報)

        師:指學生匯報的等式小結,像這樣由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誰能概括出比例的意義?(板書課題,生匯報,是板書意義)

        問: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關鍵看什么?(關鍵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練習,課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比例的名稱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比例的意義,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稱是怎樣的,各部分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關系呢?打開書34頁,自學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生自學名稱,匯報,師板書名稱)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比例的內項和外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有趣的特性呢!你們想去發(fā)現(xiàn)這個特性嗎?接下來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課件出示小組合作學習提示,指名讀

        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合作學習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這樣的特性呢?分組驗證課前寫出的比例式。

        師:問想一想,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除了根據(jù)比例的意義去判斷外還可以根據(jù)什么去判斷?(生回答: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改寫成分數(shù)形式是什么樣的?生回答。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生回答,師板書

        三、鞏固練習(見課件)

        四、匯報學習收獲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shù)學》(北師大版)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二節(jié):認識路線。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在辨認方向的基礎上,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jù)路線圖說出從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離和經(jīng)過的地方。

        2.借助認識路線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與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重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難點:能根據(jù)路線圖說出出發(fā)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經(jīng)過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笑笑一家特別喜歡旅游,他們聽說撫順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決定開車到撫順來旅行,可是他們沒來過,不知道車往哪開,誰能幫著想想辦法?

        有了路線圖,還要認識路線圖才能不迷路,所以認識路線很重要,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路線”。

        到了撫順,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勞動公園去玩,應該做幾路公交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一)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的行駛路線

        (1)從十道街出發(fā)向 行駛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駛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駛 站到百貨大樓,再向 行駛 站到友誼賓館,再向 行駛 站到勞動公園。

        1、瞧,這里是一張1路車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線圖。仔細看圖,你能按照1路公交車的路線說一說,我們乘車從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勞動公園?請你當小司機,手握方向盤自己說一說。

        2、小組討論,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二)從勞動公園到十道街的行駛路線

        1、笑笑游完勞動公園要回到十道街又該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2)從勞動公園出發(fā)向 行駛 站到友誼賓館, 再向 行駛 站到百貨大樓,再向 行駛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駛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駛 站到十道街。

        2、把結果記錄在練習卡上。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4、對照答案訂正錯誤。

        (三)看路線圖回答問題

        (1)小明從三道街出發(fā)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車的?說說他的行車路線。

        (2)小紅坐了3站在百貨大樓下車,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車的?她又是怎樣走的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課件演示。

        (3)你想從哪兒到哪兒去?在小組內交流你的行車路線。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在小組內交流。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jù)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

        三、自主參與、拓展練習。

        1、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圖。

        說出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同桌互相說一說,再填在書上。

        學生匯報,課件演示。訂正錯誤。

        2、笑笑為了感謝同學們?yōu)樗嘎,請你們到“海上樂園“去游玩,但是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內部路線圖,防止迷路。我想這一定難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樂園“彩圖)

        提問:a海底世界,海上樂園,居民區(qū),果樹林分別在中心公園的什么方向?

        b居民區(qū)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笑笑游完撫順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龍?zhí)洞髰{谷游玩,這是龍?zhí)洞髰{谷的路線圖,她應該怎樣走?

        五、總結評價。

        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一張從家到學校的導游路線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的意義。

        3.能用小數(shù)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4.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探索與合作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測量活動”這一內容,教材呈現(xiàn)的是在教室里進行測量活動的一個情境。在教學時,可以通過讓學生測量本班教室內的黑板和課桌等物體來進一步感受體會小數(shù)的意義。通過自己動手測量,學生將經(jīng)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小數(shù)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與現(xiàn)實世界的密切聯(lián)系。通過活動加深對小數(shù)的理解,并能進行簡單的復名數(shù)和單名數(shù)之間的轉化,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這節(jié)課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以后學習有關小數(shù)的其它知識奠定基礎。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農(nóng)村小學,學生全部來自農(nóng)村。學生通過近四年來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初步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jīng)掌握了小數(shù)的意義和基本的測量方法,因此,本節(jié)課知識的認識過程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同學交流等方式來獲取新知。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們來上一節(jié)活動課(板書課題)。你們已經(jīng)學會了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現(xiàn)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活動,測量我們的課桌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并記錄下來。

        學生測量后匯報:

        小組1:長6分米,寬45厘米。

        小組2:長60厘米,寬45厘米。

        小組3:長6分米,寬4分米5厘米 。

        ……

        (師板書記錄)

        (二)探索新知

        師:請同學們觀察上面的結果,想一想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疑問?

        生1:三個小組的結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結果不同,而是單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見,因為三個小組使用的單位不同,所以我們一眼看不出他們的結果是否相同,只有將他們的結果化成同一個單位才能看出他們的結果是否相同。

        師:這個同學的意見很好,同學們想一想長度單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還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師:請同學們用“米”為單位表示出課桌的長和寬。

        (小組內討論活動)

        交流匯報:

        生1:我們小組用“米”作單位表示。我們測量的課桌長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寬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們用厘米作單位表示。我們測量的課桌長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寬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質疑)課桌的長怎么一個是0.6米,一個是0.60米?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真仔細,誰能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所以小數(shù)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寫,就像我們過去學習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鞏固應用

        師:下面我們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出自己身邊物體的長度,然后把測量結果填入表格。(師每組發(fā)一張表格)

        名稱

        測量結果

        用米作單位

        長

        寬

        長

        寬

        長

        寬

        (學生立刻投入到活動中去,氣氛活躍)

        活動完畢,小組之間相互交流,糾正錯誤,教師巡視指導。

        (四)拓展練習

        1.稱質量

        師:通過剛才的測量活動,同學們掌握了用小數(shù)表示物體的長度,F(xiàn)在同學們在小組內用天平稱一下數(shù)學課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來。

        (生自由活動,師巡視指導)

        生匯報:

        小組1:數(shù)學課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師:你是怎樣想的?

        小組1:我們認為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是一樣的,因為1千克=1000克,數(shù)學課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組表示認同)

        2.猜體重。

        師:大家來猜一猜我的體重是多少?

        (生爭先恐后的猜測)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師:告訴你們吧,老師的體重是58千克300克,誰能用“千克”作單位表示出來?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學會了用小數(shù)表示物體的長度和質量,大家表現(xiàn)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數(shù)表示物體的長度和質量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

        生1:我覺得在課堂上自己動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學得很快樂。

        生2:我不但學會了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還知道了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

        生3:我知道了無論是長度單位還是質量單位都可以用小數(shù)來表示。

        ……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頗有感想:

        1.數(shù)學教學要充分聯(lián)系實際。比如:“稱質量、猜體重”等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新知,在活動中鞏固知識、拓展運用。

        2.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xiàn)了知識的自主構建。

        3.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比較緊湊,教師角色定位較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關系,由學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點評

        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注意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主人。

        1.關注了學生的探究過程,實現(xiàn)自主體驗。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自我發(fā)展。比如:在測量課桌面的長和寬時,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記錄,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簡單的復名數(shù)和單名數(shù)之間的轉化過程,在教學中不必告訴學生單名數(shù)。復名數(shù)等詞語。。

        2.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觀察,注重學生的感知體驗,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發(fā)展和探索的全過程。

        3.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始終注重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的評價,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在設計的時候我想要引導學生學會看書,學會咬文嚼字,比如書上是這樣寫的:求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一般先用這兩個數(shù)公有的質因數(shù)連續(xù)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質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數(shù)連乘起來。在品味這段話時,有些學生會注意到“一般”這兩個字,從而提出“為什么一般用這兩個數(shù)公有的質因數(shù)連續(xù)去除,不用質因數(shù)去除行不行?”,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通過向別人求教、上網(wǎng)查資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質因數(shù)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數(shù)去除,不過習慣上用兩個數(shù)公有的質因數(shù)去除。解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就會覺得數(shù)學語言是非常嚴謹?shù)模蛔忠痪渚枵遄谩?/p>

        教學要求

       、偈箤W生理解公約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互質數(shù)的概念。

       、谑箤W生初步掌握求兩個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的一般方法。

       、叟囵B(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公約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互質數(shù)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并掌握求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的一般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質因數(shù)是 ,它們公有的質因數(shù)是( )。③10的約數(shù)有( )。

        二、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jīng)學會求一個數(shù)的約數(shù),現(xiàn)在來看兩個數(shù)的約數(shù)。

        三、探索研究

        1.小組合作學習

       。1)找出8、12的約數(shù)來。

        (2)觀察并回答。

       、儆袩o相同的約數(shù)?各是幾?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燮渲凶畲蟮囊粋是幾?知道叫什么嗎?

       。3)歸納并板書

       、8和12公有的約數(shù)是:1、2、4,其中最大的一個是4。

        ②還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約數(shù)

       。4)抽象、概括。

       、倌隳苷f說什么是公約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嗎?

       、谥笇W生看教材第66頁里有關公約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的概念。

        (5)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7頁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題。

        2.學習互質數(shù)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組數(shù)的公約數(shù)來: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這幾組數(shù)的公約數(shù)有什么特點?

       。3)這幾組數(shù)中的兩個數(shù)叫做什么?(看書67頁)

       。4)質數(shù)和互質數(shù)有什么不同?(使學生明確:質數(shù)是一個數(shù),而互質數(shù)是兩個數(shù)的關系)

        3.學習例2

       。1)出示例2并說明:我們通常用分解質因數(shù)的方法來求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

       。2)復習的第2題,我們已將18和30分解質因數(shù)(如后) 18=2×3×3 30=2×3×5

       。3)觀察、分析。

       、購18和30分解質因數(shù)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約數(shù)嗎?

        ②18和30的公約數(shù)就必須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18和30公有的質因數(shù)有哪些?

       、18和30的公約數(shù)和最大公約數(shù)是哪些?(1、2、3、6(2×3))

       、葑畲蠊s數(shù)6是怎樣得出來的?

       。4)歸納板書。

        18和30的最大公約數(shù)6是這兩個數(shù)全部公有質因數(shù)的乘積。

       。5)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一般書寫格式。

        為了簡便,我們把兩個短除式合并成一個如: 18 30

        讓學生分組討論合并后該怎樣做?

       、倜看斡檬裁醋鞒龜(shù)去除?

       、谝恢背绞裁磿r候為止?

        ③再怎樣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約數(shù)?

        ④為什么不把商也連乘進去?

       。6)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8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解答后點幾名學生講每步是怎樣做的,最后集體訂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

        ①誰能說說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

        ②引導學生看教材第68頁求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

        四、課堂實踐

        做練習十四的1、2、3題。

        五、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六、課堂作業(yè)

        1.做練習十四的第4題。

        2.做練習十四的12*題。

        課后反思:教學"求最大公約數(shù)",課本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及一個"做一做",教學時,當教師向學生介紹完用短除法求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之后,讓學生討論質疑其它二例時,學生A就提出:"兩個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也就是這兩個數(shù)的'差。"教師問:"有什么根據(jù)?"學生回答說:"按照課本的三個例題: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6;90和72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20。"還真是呀!學生們很驚訝,教師了解到學生錯誤結論的由來,但不急于指出學生的錯誤,首先肯定了學生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精神,接著又向學生指出:"是巧合呢,還是真有這樣的規(guī)律存在呢?"學生為了驗證,紛紛舉例演算,就連平時較少開動腦筋的學生,也算得很起勁。過了一會,小B第一個發(fā)現(xiàn)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約數(shù)就不是它們的差。教師又及時把這一信息交給學生,學生的研究熱情被激發(fā)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下課了,大家的討論還在繼續(xù)著,并且樂此不疲。他們?yōu)榱颂角?規(guī)律",愉快地做了幾十道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練習,牢固地掌握了知識。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途徑中,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fā)了他們探求知識,孜孜以求,為學業(yè)成功更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