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3-01-20 14:58:07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決一些稍復雜的生活問題.

        2,學會找出生活問題中相等的數(shù)量關系,正確列出方程.

        3,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數(shù)學情感.

        教學重點: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個數(shù)的幾倍多(少)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問題.

        教學難點:

        分析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并會列出方程解答.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據(jù)下面敘述說說相等關系,并寫出方程.

       、俟ux只,母雞30只,是公雞只數(shù)的2倍.

       、诠u有x只,母雞有30只,比公雞只數(shù)的2倍少6只.

        3,(媒體出示教材情景圖)講述:一天,學校的足球場上,善于觀察的小軍,勤于研究的小華和愛提問題的小剛三人休息時,突然發(fā)現(xiàn)足球的秘密.小軍發(fā)現(xiàn)……小華發(fā)現(xiàn)……小剛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邊形,白色的皮都是六邊形的黑色皮共有12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共有多少塊白色皮)

        讓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時,(板書線段圖).

        二,合作探究:

        1,教學例1(媒體出示教材情景圖).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邊形,白色的皮都是六邊形的白色皮共有20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共有多少塊黑色皮"

        (1)審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用信息.

        提問:"例題與復習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師說明:例1就是我們以前見過的."已知比一個數(shù)的幾倍少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用方程解答這類問題.

        教師板書:稍復雜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教師板書線段圖講解)

        看圖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關系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結果.

        可能出現(xiàn)的等量關系是:黑色皮的塊數(shù)×2-4=白色皮的塊數(shù)

        黑色皮的塊數(shù)×2-白色皮的塊數(shù)=4

        黑色皮的塊數(shù)×2=白色皮的塊數(shù)+4

        (3)同桌討論怎樣列出方程.

        (4)交流匯報并讓學生根據(jù)題意說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關系.允許學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書學生的方程并選擇2x-4=20討論它的解法.

        學生小組討論解法.

        匯報交流板書:

        解:設共有x塊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檢驗:(引導先生口頭檢驗)

        答:共有12塊黑色皮

        (5)學生選擇其余的方程解答.

        2,變式練習.

        (1)教師: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個條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塊"該怎樣列方程(課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中的"少"換成"多")讓學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較,使學生清楚地看到,這種用算術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應用題,不論是"幾倍多幾"還是"幾倍少幾"列方程都比較容易.

        3,引導學生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倥孱}意,找出未知數(shù),用x表示.

       、诜治,找出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

       、劢夥匠.

        ④檢驗,寫出答案.

        三,鞏固應用

        1,只列式不計算.(課件出示)

       、賵D書室有文藝書180本,比科技書的2倍多20本,科技書x本.

        ②養(yǎng)雞廠養(yǎng)母雞400只,比公雞的2倍少40只,公雞x只.

       、蹖W校飼養(yǎng)小組今年養(yǎng)兔25只,比去年養(yǎng)的只數(shù)的3倍少8只,去年養(yǎng)兔x只.

        ④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匯報交流

       、俦本┕蕦m的面積是72萬平方米,比廣場面積的2倍少16萬平方米.廣場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亞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亞洲的面積比大洋州面積的4倍還多812萬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郢C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能達到每小時110km,比大象的2倍還多30km.大象最快能達到每小時多少km

        ④共有1428個網(wǎng)球,每5個裝一筒,裝完后還剩3個.一共裝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偌滓覂蓴(shù)的和是90,甲數(shù)是乙數(shù)的2倍.甲乙兩數(shù)各是多少

       、诩滓覂蓴(shù)的和是183,甲數(shù)比乙數(shù)的2倍還多3.甲乙兩數(shù)各是多少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板書設計:

        先把2x看作一個整體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2

        學習內(nèi)容:

        課本第97頁例1及“做一做”,第99頁練習十九第1、2、3題。

        學習目標:

        1.我會用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關系,把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

        2.我能應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小數(shù)化分數(shù)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大家回憶一下,說說小數(shù)的意義是什么?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分數(shù)和小數(shù)的互化,怎樣把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

        二、合作探究、檢查獨學

        1.自學例1,小組合作交流

        用分數(shù)表示:

        用小數(shù)表示:

        這兩個結果有什么關系: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怎樣把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應注意什么問題?

       、傥业南敕ǎ

        ②完成課本97頁“自己試一試”三個填空題。

        3.小組代表展示、匯報

        4.總結升華

        5.我能行:“做一做”把下列小數(shù)化成分數(shù)。

        0.4= 0.05= 0.37=

        0.45= 0.013=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3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nèi)容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后做一做。本節(jié)內(nèi)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通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激活經(jīng)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二)核心能力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ㄈ⿲W習目標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四)學習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五)學習難點

        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涮踪Y源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名師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1)長方體的特征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并思考:關于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ǘ┱n堂設計

        1.談話導入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fā)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2.問題探究

       。1)觀察模型,探究特征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于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妗⒗、頂點,長寬高)

        師:對于正方體,你們準備從幾方面來認識?

        生自由發(fā)言。

        師:現(xiàn)在請你們借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體的特征。

        交流匯報。(匯報時重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預設:

        ①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個面都相等;

       、谡襟w有12條棱,每條棱都相等;

       、壅襟w有8個頂點。

        小結:同學們從棱、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棱長度相等”的結論。

       。2)制作模型,加深認識特征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征,現(xiàn)在請你們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長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紹你制作的正方體的特征。

        用剪好的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做一個正方體。

        展示學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后,學生已明確了面、棱、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征,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jīng)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疾槟繕1

       。3)對比觀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師:我們都是從面、棱、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交流匯報后,教師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jīng)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考查目標2

        3.鞏固練習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俅钜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谟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鄞钜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余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4.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從面、棱、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棱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ㄈ┱n時作業(yè)

        1.

       。1)正方體的棱長是8分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2)正方體棱長的和是48厘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過對正方體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為后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打基礎?疾槟繕1、2

        2.根據(jù)所提供的條件,回答問題:

        它的前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積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過“線”想“體”,再從“體”中找“面”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同時感受每個面與長、寬、高的關系,為表面積打基礎?疾槟繕1、2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棱長的含義;

        2、掌握正方體的基本特征,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教學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正方體與長方體的比較。

        課前準備:

        教法學法 實踐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昨天,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請大家回顧一下:長方體有哪些特征?

        2、口答:說出每個圖形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設疑:第4個圖形的長、寬、高相等,說明:這樣的物體叫作正方體。大家想不想研究它?這節(jié)課我們要研究它的有關知識。

       。ń沂菊n題:正方體的認識)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組為單位發(fā)學具。

        2、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手中的正方體。建議:用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來研究。

        3、自主探究。讓學生結合手中的實物進行探究,再讓他們小組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匯報交流

       。1)讓生結合實物說說面有什么特點?你是怎樣驗證的?從中明確:正方體的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讓學生說說棱有什么特點?你是怎樣驗證的?從中明確: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

       。3)讓生說說有幾個頂點?你是怎么驗證的?

        5、提問:誰能完整地說一說正方體有什么樣的特征?

        多指名幾個同學說特征。

        6、結合直觀圖小結:正方體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條棱,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它還有8個頂點。

        7、提問:依據(jù)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8、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運用手中的學具驗證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正方體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說一說。完成表格。

        三、觀察比較,體會異同

        1、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2、讓學生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進行觀察、歸納,再同桌交流觀察的結果。

        3、匯報交流。相同點是: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4、根據(jù)比較結果,想一想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關系?

        不同點: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

        練習 完成P20做一做

        總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認識了正方體,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計 :

        正方體的認識

        6個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體圖形正方體 12條棱 (長度相等)

        8個頂點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質數(shù)和合數(shù)的意義,能正確判斷一個數(shù)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2.知道100以內(nèi)的質數(shù),會熟記20以內(nèi)的質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質數(shù)和合數(shù)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一個數(shù)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教學準備:PPT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2的倍數(shù)有什么的特征嗎,如果把這些數(shù)分類,可以怎樣分呢?(可以分為奇數(shù)和偶數(shù))還可以怎樣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探究新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質數(shù)和合數(shù)的意義

        ( 1 )提問:找出1~20各數(shù)的因數(shù)。

        ( 2 )學生討論。

        ( 3 )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書:

        1的因數(shù):1。

        2的因數(shù):1,2。

        3的因數(shù):1,3。

        4的因數(shù):1,2,4。

        5的因數(shù):1,5。

        6的因數(shù):1,2,3,6。

        7的因數(shù):1,7。

        8的因數(shù):1,2,4,8。

        ……

        ( 4 )提問:你能按照上面各數(shù)的因數(shù)的個數(shù)給這些數(shù)分類嗎?

        有1個因數(shù)的數(shù):1。

        有2個因數(shù)的數(shù):2,3,5,7,11,13,17,19。

        有2個以上因數(shù)的數(shù):4,6,8,9,10,12,14,15,16,18,20。 (學生可能還會分成有3個、4個、5個、6個因數(shù)的,教師可以說明,把有3個、4個、5個、6個因數(shù)的數(shù)歸為一類,

        ( 5 )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特點。師:觀察2,3,5,7,11的因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只有1和它們本身兩個因數(shù))

        師:觀察4,6,8,9,10的因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除了1和它們本身還有別的因數(shù))

        教師明確:根據(jù)這些數(shù)的因數(shù)的個數(shù)的多少給這些數(shù)分類,也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知識--質數(shù)和合數(shù)。

        ( 6 )明確質數(shù)、合數(shù)的意義。

        (1)一個數(shù),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shù),這樣的數(shù)叫做質數(shù)(或素數(shù))。

        (2)一個數(shù),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shù),這樣的數(shù)叫做合數(shù)。(板書)

        (3)提問:1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

        學生明確:1既不是質數(shù)也不是合數(shù),因為1只有1個因數(shù),既不符合質數(shù)的特點,也不符合合數(shù)的特點。

        (4)提問:判斷一個數(shù)是質數(shù)還是合數(shù),關鍵看什么?(看因數(shù)的個數(shù),有2個因數(shù)的數(shù)是質數(shù),有2個以上因數(shù)的數(shù)是合數(shù))

        ( 7 )課件出示自然數(shù)的兩種分類方法

        設計意圖:質數(shù)和合數(shù)是對自然數(shù)進行分類的另一種方法,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把探究知識的過程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知道按因數(shù)個數(shù)的多少可以把自然數(shù)分為質數(shù)、合數(shù)和1三類,學生很容易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輕松、愉快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2.找出100以內(nèi)的質數(shù),做一個質數(shù)表。

        用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的例1

        師:想一想做質數(shù)表時應該劃掉什么數(shù)?

        讓學生交流找質數(shù)的方法

        學生1:應先劃掉自然數(shù)1

        學生2:再劃掉2,3,的`倍數(shù),但是2,3本身不能劃掉。

        學生3:再劃掉5,7的倍數(shù),但是,5,7本身不能劃掉。

        學生4:……

        歸納找質數(shù)的方法

        用課件出示100以內(nèi)的質數(shù)表,并齊讀找到的25個質數(shù)。

        三.鞏固應用,內(nèi)化提高

        1.看誰能猜出老師家的電話號碼。

        2.檢測

        3.想一想

        4.判斷

        5.思考

        設計意圖:這是具有檢測性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有針對性的、有層次、有坡度的應用練習,幫助學生把所學數(shù)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反思

        1.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說是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核心。在學生找20以內(nèi)各數(shù)的因數(shù)時,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找出各數(shù)的因數(shù),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按因數(shù)的個數(shù)給各數(shù)分類,最終得出質數(shù)和合數(shù)的概念,讓學生成為探索家。

        2.設計有梯度的練習題,促進學生差異發(fā)展。 “因材施教”是教學工作的重要原則,“因材而練”,就是要讓不同的學生做不同的練習,真正實現(xiàn)《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目標。因此,本課時在習題的設計上呈現(xiàn)了多樣性的原則,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只選擇難度較大的習題,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可以避開那些啃不動的難題,選擇基礎題和經(jīng)過努力可以完成的習題。實行同一起點,不同的人達到不同的終點,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差異發(fā)展。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發(fā)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準備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棱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叫做什么?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并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么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jù)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shù)一數(shù),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yè)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

        板書設計

        正方體

        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有12條棱,每條棱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比較

        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學習是以長方體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時可以將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便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可采用觀察彩圖和實物、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發(fā)展空間觀念,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把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同一節(jié)中呈現(xiàn),有利于對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上升到理性經(jīng)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征的方法,學會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平均數(shù)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補少的統(tǒng)計思想),理解平均數(shù)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并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能力和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平均數(shù)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ㄒ唬┕适聦耄

        課件出示;一個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個桃子,回到家后叫來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給他們,猴一7個、猴二4個、猴三1個。

        師:對老猴分桃這件事,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樣多。

        生:應該三只猴分的一樣多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不一樣多 一樣多

       。ǘ┨骄啃轮

        1、用磁性小圓片代替桃子(老師將磁性小圓片按照7、4、1、分別排列在黑板上)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人小組討論一下,你們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組的個數(shù)一樣多。

        2、交流反饋

       。1)引出移多補少、(2)(7+4+1)÷3

        師:觀察移動后的小圓片,思考:移動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板書: 總數(shù)不變

        一樣多 不一樣多

        3、小結,并揭示課題

        師:剛才我們通過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個同樣的數(shù)4,這個數(shù)就叫平均數(shù)

       。ò鍟n題)

        4、剛才有同學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們的平均數(shù),現(xiàn)在老師再擺一組為8個,這時平均數(shù)又是多少呢?會嗎?

        生:會。(生自己完成)

        反饋 (7+4+1+8)÷4=5

        比較歸納得出 : 總數(shù)÷份數(shù)= 平均數(shù)

       。ㄈ⿷脭(shù)學

        教師課件出示列舉生活中的平均數(shù)問題,學生自己閱讀這些信息

        1、 國家旅游局關于20xx年“十一”黃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東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門票收入為130萬元,北京故宮平均每天門票收入為200萬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宮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開北京連續(xù)5天日平均氣溫超過10℃。

        3、三年級1班平均身高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剛才談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該怎么辦呢?

        出示三年級某班的身高統(tǒng)計表(單位:厘米)

       、140 141 139 143142 145

       、135 134 136 131 132 134

       、130 131 132 130 128 127

       、128 129 128 127 127 125

       、124 127 124 125 124 123

       、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師:估計,全班的平均身高會在什么之間或是多少厘米?該怎么辦?現(xiàn)有三種方案,你選擇哪一種呢?

        A、 選擇第一排最矮的

        B、 選擇第六排的

        C、 選擇第一組有高,有矮的

        師:說說你為什么這樣選擇?

        3、學生試算

        4、師:看到這個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對于這個平均身高還有沒有更大膽的想法,它還能代表哪些范圍內(nèi)的大概平均身高?

        學生反饋

        (五)、鞏固發(fā)展。

        選一選(用手勢表示)

        1、少先隊第三中隊發(fā)動隊員種樹,第一天種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種了315棵,平均每天種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氣象站在一天的1點、7點、13點、19點,測得的溫度分別是攝氏8度、15度、24度、17度。請算出這天的平均氣溫。(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拓展練習

        1、猜老師平均每個月的開支

        2、教師板書:平均每月開支1000元 提問,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老師把今年前三個月的開支情況做了大概的統(tǒng)計,

        出示:20xx年陳老師1——3月每月開支情況統(tǒng)計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額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幫老師算一算,今年前三個月的平均每月開支多少元?

        3、學生反饋

        4、你們能不能預測一下老師4月份的開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個月每月平均開支不超過1000元,四月份老師最多能花多少錢?

        五、總結:

        “求平均數(shù)”是新教材“ 統(tǒng)計與概率”領域內(nèi)容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tǒng)計圖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tǒng)計圖表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基于此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shù)的理念分析數(shù)據(jù)、理解數(shù)據(jù)的意義上,放在根據(jù)數(shù)據(jù)做出必要推斷上。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8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數(shù)、最大公因數(shù)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教材通過創(chuàng)設用整塊的正方形地磚鋪滿長方形地面的問題情境,應用公因數(shù)、最大公因數(shù)的概念求方磚的邊長機器最大值。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的概念及求法,本課內(nèi)容主要是幫助學生通過分析,使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的地磚必須即使16的因數(shù)又是12的因數(shù)。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不難。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shù)的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

        2.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以及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初步了解兩個數(shù)的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初步了解兩個數(shù)的公因數(shù)和最大公因數(sh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

        方法指導: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s5分鐘)

        課件展示教材62頁例3,今天我們要給這個房子鋪磚大家感興趣嗎?要求要用整數(shù)塊。

        二、自主學習

        (約5分鐘)

        1.幾個數(shù)( )叫做這幾個數(shù)的公因數(shù),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 )

        2.16的.因數(shù)有( ),24的因數(shù)有( ),16和24的公因數(shù)是( ),最小公因數(shù)是( ),最大公因數(shù)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數(shù)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數(shù)。

        三、合作交流

       。s13分鐘)

        小組合作學習教材第62頁例3。

        1.學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縮小的方格紙表示地面,用不同邊長的正方形紙表示地磚,我們發(fā)現(xiàn)邊長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紙可以正好鋪滿,沒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細觀察,你們發(fā)現(xiàn)能鋪滿的地磚邊長有什么特點?把你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里交流。

        3.總結。

        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把鋪磚問題轉化成求公因數(shù)的問題來求。

        四、精講點撥

       。s8分鐘)

        根據(jù)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情況明確展示任務,進行展示。教師引導講解。

        五、測評總結

       。s9分鐘)

        1.達標練習

       。1)要將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紙剪成正方形的紙,沒有剩余,邊長可以是幾厘米?最長是幾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蘭花48朵,用這兩種花搭配成同樣的花束(正好用完,沒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幾朵玫瑰花和玉蘭花?

        (3)有一個長方形紙,長60厘米,寬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沒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邊長最長是多少?

        六、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你都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yè)布置

        練習十五5,6題。

        板書設計:

        最大公因數(shù)(2)

        鋪磚問題:求公因數(shù)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并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2)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

        正方體的特征及長、正方體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土暸f知,導入新課。

        1、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的特點,請你回憶一下,回答下面的問題。(課件第2張)

       。1)長方體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8)個頂點。

        在我們的身邊,除了許多長方體的物體,還有許多是正方體。(課件第3張)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積木、禮品盒等,這些都是正方體。

        你還能說出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正方體呢?

        生舉例說。

        【設計意圖】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覺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并板書課題。

       。ǘ┨骄啃轮

        1.仔細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正方體,你發(fā)現(xiàn)正方體有什么特點?

       。1)小組合作:

        拿一個正方體的物品來觀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

       。2)匯報交流:(課件第6張)

        生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

        2.總結正方體的特點。(課件第7張)

        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面完全相同。

        正方體有12條棱,所有的棱長度都相等。

        正方體有8個頂點。

        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組成的立體圖形,所有的棱長度相等。

        【設計意圖】

        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觀察實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正方體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3.小組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

        拿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觀察一下: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課件第8、9張)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是長方形,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正方體的所有棱長度都相等。

        4.列表比較一下:(課件第10、11張)

        5.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課件第12張)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體也是特殊的長方體。

        師: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體可以看做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師:你會用集合圖來表示它們的關系嗎?

        6.小結:(出示課件第13張)

       。1)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3)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

        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能查漏補缺,更好地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

        7.做一做:(課件第14張)

        小組活動:小組同學配合,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3)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8.答案揭曉:(課件第15張)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如下圖: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成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課件第16張)

        第一種擺法: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12cm,寬是1cm,高是1cm。

        第二種擺法:(課件第17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cm,寬是2cm,高是1cm。

        第三種擺法:(課件第18張)

        這個長方體的長是4cm,寬是1cm,高是3cm。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可以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理解的更為透徹,為下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好準備,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課件第19張)

        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搭成的長方體其實就是一個正方體。

       。ㄈ┱n堂練習

        談話:同學們,你們學得怎么樣了?我們一起到智慧樂園挑戰(zhàn)一下自己吧!有沒有信心呢?

        1.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有幾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課件第20張)

        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5cm。它有6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

        【設計意圖】

        本題的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方體的特點,知道正方體的棱長都相等,6個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這個正方體的棱長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分米?(課件第21張)

        正方體12條棱相等,棱長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條棱的長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長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課件第22、23、24張)

        用鐵絲做一個底面周長是56厘米的正方體框架,需要鐵絲多少厘米?

       。1)小組討論: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說說你的思考過程。

       。2)匯報交流:

        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條棱的長度,再求12條棱的總長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鐵絲168厘米。

       。3)底面周長就是4條棱長是總和,求12條棱長的總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鐵絲168厘米。

       。ㄎ澹┱n堂總結

        師: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交流: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六)板書設計

        正方體

        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2.正方體的6個面是正方形,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4.正方體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教學反思】

        1、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充分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習經(jīng)驗、學習興趣,恰當?shù)匕盐战虒W起點。例如本課在導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先回憶有關長方體的特點的有關知識,再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正方體,然后直接轉入正方體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2、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3、教會知識,更要教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jié)課的題目是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征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最后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單位的大小。

        能力目標動手操作,正確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并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

        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激趣引入

        同學們,最近你們發(fā)現(xiàn)的城市有哪些變化呢?在城市里為什么要建這么多高樓大廈呢?如果建平房,會怎么樣?

        老師帶來一件衣服,誰想試一試?(點名讓一胖一瘦上來)問:同樣一件衣服,為什么有的寬松,有的緊?(因為他們體型不一樣,也就是占的空間不一樣)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跟空間有關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體積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蘋果,問:哪只蘋果占的空間大?你能從自己的身邊選兩件物體,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么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

        3、師揭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土豆和石塊相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匯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規(guī)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墻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三、自主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

        1、猜一猜: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跟什么可能有關?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于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四、知識遷移推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師: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jù)這種關系,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 a×a×a= a3

        師強調: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 a表示3個a相加。

        拓展應用學校要在操場修建一個長方體的沙坑,如果長6米,寬4米,里面要鋪墊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噸計算,這些沙子重多少噸?

        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疑惑?

        作業(yè)布置33頁8、9題

        板書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數(shù)

        ‖ ‖ ‖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 = a×a×a= a3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1

        教學內(nèi)容:

        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發(fā),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和分數(shù)加減;學習目標:

       。1)理解分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

       。2)掌握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

       。3)會口算簡單的分數(shù)加、減法;

        (4)理解整數(shù)加法運算定律對于分數(shù)加法同樣適用;

        (5)掌握分數(shù)和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分數(shù);

        (6)會解答分數(shù)加、減法應用題;

        重點: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分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

        教學內(nèi)容:

        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發(fā),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和分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三部分內(nèi)容。

        學習目標:

        (1)理解分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

       。2)掌握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分數(shù)加、減法。

       。3)會口算簡單的分數(shù)加、減法。

       。4)理解整數(shù)加法運算定律對于分數(shù)加法同樣適用,會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分數(shù)加法的簡便計算。

       。5)掌握分數(shù)和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分數(shù)、小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

       。6)會解答分數(shù)加、減法應用題。

        重點: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難點:帶分數(shù)加、減法及分數(shù)、小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

        關鍵: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shù)才能直接相加、減”的道理。

        課時安排:

        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3課時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2課時分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2課時

        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104一106的內(nèi)容及第108頁練習二十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理解分數(shù)加減法有含義,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數(shù)相加減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正確計算比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正確計算比較簡單的同分數(shù)分數(shù)加、減法。教學難點:

        理解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測評反思

        1、什么是分數(shù)?什么是分數(shù)單位?

        2、填一填

       。1)3/4的分數(shù)單位是(),它有()個這樣的分數(shù)單位。

        (2)()個1/8是5/8,7/12里有()個1/12。

       。3)3個1/5是(),4/7是4個()。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 。出示例1 。

        提問:觀察圖,你都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提示:

        1、要求爸爸和媽媽共吃了多少張餅,怎樣列式?為什么用加法計算?你是怎樣計算的?

        2、計算結果應注意什么?

        小組合作學習老師巡視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上面的計算過程:

        注意:

        1、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

        2 、P105做一做第2題第一排。

        3、提問:

        1、整數(shù)加法的含義是什么?分數(shù)加法的含義與整數(shù)加法的含義相同嗎?

        2、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shù)加法?

        同桌合作學習老師巡視

        小結:分數(shù)加法的含義與整數(shù)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在計算同分母分數(shù)加法時,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

        3 、出示例2

        提示:

        1、要求還剩多少瓶礦泉水,怎樣列式?為什么用減法計算?你是怎樣計算的?

        提問:為什么用減法計算?分數(shù)減法的含義與整數(shù)減法相同嗎?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shù)加法?

        4 。小結:觀察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點?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怎樣計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師:同分母分數(shù)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計算的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

        三、當堂檢測

        1、完成教材第105頁的“做一做”和第107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選擇2 、3個題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過程,并讓學生說一說應注意什么。

        標簽:實用資料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2

        教學內(nèi)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

        1.學生通過操作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運用:

        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什么是正方體的棱長?

        2.指出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并說出長方體的特征。指出正方體的棱長,并說出正方體的特征。

        二、新課講授

        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在上面分另標出上、下、前、后、左、右六個面。

        師生共同復習長方形的特征。請同學們沿著長方體紙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開,得到右面這幅展開圖。

       。2)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分別標出上、下、前、后、左、右六個面,然后師生共同復習正方體的特征。讓學生分別沿著正方體的.棱剪開。得到右面正方體展開圖。

       。3)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的展開圖,看看哪些面的面積相等,長方體中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

        觀察后,小組議一議。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需要計算哪些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2)出示教材第24頁例1。

        理解分析,做一個包裝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實際上是求什么?(這個長方體飯包裝箱的表面積)

        先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再分別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后把每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3)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交流反饋。

        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板書。

        方法一:長方體的表面積=6個面的面積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長方體的表面積=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前、后兩個面的面積+左、右兩個面的面積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積+前面的面積+左面的面積)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找什么?這三種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

       。6)請同學們嘗試自己解答教材第24頁例2, 集體交流算法,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解答計算正方體表面積的。

        三、課堂作業(yè)

        1. 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頁練習六第1、2、3、4、6、7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并掌握了長方休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學習,你能說說你的收獲嗎?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理解眾數(shù)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理解眾數(shù)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2.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y(tǒng)計量表示數(shù)據(jù)的不同特征。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統(tǒng)計技能,增強學生的統(tǒng)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shù),理解眾數(shù)的意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眾數(shù)和中位數(shù)平均數(shù)的相互區(qū)別,在具體情境中如何選擇恰當?shù)慕y(tǒng)計量表示一組數(shù)據(jù)的一般水平。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回憶平均數(shù)及中位數(shù)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這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和中位數(shù)。生獨立完成后課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題: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20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師:提出集體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齊。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2.學生小組合作選擇10名隊員。

        3.根據(jù)學生匯報,師課件隨機演示選擇結果。

        平均數(shù)=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數(shù)=(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學人數(shù)太少,不適合大多數(shù)同學的

        身高。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6cm。

        這組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較合適。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較合適。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最能應這組同學的身高情況.

        4.小結:以眾數(shù)1.52為標準選擇隊員身高會比較均勻。

        師:(小結)集體舞一般要求隊員身高差不多,這組數(shù)據(jù)中1.52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所以1.52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所以以眾數(shù)1.52為標準選出來的隊員身高會很均稱,組成的舞蹈隊形也會很整齊很美觀!

        5.師生共同歸納眾數(shù)概念。

        師揭示眾數(shù)的概念

        一組數(shù)據(jù)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數(shù)據(jù),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眾數(shù)能夠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集中情況。

        6、做一做,

        7、小練習:

        學校舉辦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五(1)班和五(2)班參賽選手的成績?nèi)缦拢?/p>

        求這次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中學生得分的眾數(shù).

        三個數(shù)據(jù)存在的數(shù)量和意義:

        比較三個統(tǒng)計量:

        (三)學習眾數(shù)的`特征

        師出示練習題: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nèi)缦?單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這組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各是多少?

        (2)如果成績在31~37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績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個射擊隊要從兩名運動員中選拔一名參加比賽。在選拔賽上兩人各打了10發(fā)子彈,成績?nèi)缦拢?/p>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績的平均數(shù)、眾數(shù)分別是多少?

        (2)你認為誰去參加比賽更合適?為什么?

        生先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師:在找三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在一組數(shù)據(jù)中,眾數(shù)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shù)。

        師小結:在一組數(shù)據(jù)中,眾數(shù)有一個,也有多個,甚至沒有。同時眾數(shù)也反應了一組數(shù)據(jù)的集中情況。

        2、三個數(shù)據(jù)存在的數(shù)量和意義

        (四)綜合練習

        你去商場買過衣服嗎?你知道休閑類服裝型號的“均碼”是什么意思嗎?均碼一般是根據(jù)人的平均身高、胸圍等數(shù)據(jù)確定的統(tǒng)一商品型號,與多數(shù)人的型號接近。所以,均碼里蘊涵著平均數(shù)和眾數(shù)的原理。

        (五)聯(lián)系情境,應用眾數(shù)

        銷售衣服問題。

        師:小明很喜歡做社會調查。他到一家服裝店調查后,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一則信息:服裝店銷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單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師:從表格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果你是這家服裝店的經(jīng)理,你會怎樣進貨?

        生:討論交流,發(fā)表自己想法。

        師:(小結)從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碼組成的一組數(shù)據(jù)中,41cm是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也就是41cm衣服銷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進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銷售里面也要用到眾數(shù)的知識,由此看來,生活中還真少不了眾數(shù)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數(shù)學”)均碼問題。

        師:同學們?nèi)ド虉鲑I過衣服嗎?如果你去買過會發(fā)現(xiàn),商場里很多休閑的服飾,它的型號都是均碼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課后請同學們調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碼”?

        (六)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上了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準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并熟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養(yǎng)成敢于探索科學之謎的精神,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2、認識正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12條棱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

        三、教學難點

        1、理解長方體棱長總長、正方體棱長總長。

        2、對比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

        四、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20xx)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第一節(jié)的內(nèi)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知識,其中長方體含有例1、例2,正方體含有例3。

        教材設計意圖:重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五、學情分析

        因為學生普遍對空間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學生對新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理解可能會比較困難。因此唯有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入手,由淺入深,逐一穿插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過程中來分析和比較,從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最終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六、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復習相關知識導入。

        1、回顧長方形及正方形。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認識體的空間概念。

        (二)師用實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量。

        1、師分別展示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2、生認真觀察并詳細記錄觀察結果。

        3、生可在桌間或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數(shù)量特征。

       、匍L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通常都是長方形,特殊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

       、陂L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都是正方形)

       。ㄈ┮龑ㄟ^操作、討論,來理解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長間的特征。

        1、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

       、倮檬种械膶W具,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

       、谶M一步理解長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ㄩL、寬、高的定義;相互平行的棱長長度相等)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二):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正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聯(lián)系。

        (所有棱長長度相等;統(tǒng)稱棱長)

        3、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間區(qū)別。

       。ㄋ模┘钌俨僮、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特征。

        1、生各自獨立完成(活動三):

        請學生課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頁,備好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

       、僬J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猜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有一些面面積相等)

        ②沿虛線折長方體和正方體,驗證猜想。

       、鄢醪綒w納長方體或正方體特征的異同。

       。ㄩL方體:相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所有面面積相等)

       。ㄎ澹⿴熒幼髡n堂小結。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共同點:都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

        ①長方體:相互平行的4條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谡襟w:12條棱長度都相等,6個面都相等。

       。┱n外作業(yè)

        一根繩子既可做一個長6厘米、寬4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框架,又可做一個棱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體寬架?

      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15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第十冊27~29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實物觀察和電腦演示,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能力目標:小組合作,經(jīng)歷探究長方體特征的全過程,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各種有效活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有序的觀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情感目標:在活動中自主構建數(shù)學知識,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難點:建立空間觀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2個(其中一個兩面是一正方形的長方體)、尺子、報告單、制作好的燈籠一個。

        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耄

        師:今天圖形王國里開演唱會,下面該誰出場了呢,讓我們大聲說出它們的名字歡迎它。

        生:長方體。

        師:那長方體是不是平面圖形,(不是)那是什么圖形?(立體圖形)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學生列舉)

        看來生活中的物體真不少,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ǘ┨骄、發(fā)現(xiàn)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組內(nèi)說說你的感受。

       。▽W生活動,小組交流,然后匯報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還有邊的角。

        師:把你手中的長方體舉起來,說一說什么地方是平平的?還有你說的邊和角都在哪?

        師小結:長方體上這種平平的面叫做長方體的面,把兩個面相交的叫做長方體的棱,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師邊摸邊說)

        電腦演示。

        師:現(xiàn)在教師要考察一下你們這段知識掌握的怎么樣,注意觀察,我摸到長方體的哪個部分,你們就快速說出它人名稱,好嗎?

        師生互動。

       。ㄔO計意圖說明:這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摸長方體,使他們對長方體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對長方體的點滴認識充分激活。面對長方體的物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進入新的學習狀態(tài)。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師: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現(xiàn)在我們將要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研究時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個或兩個長方體,在做的過程上,各小組要齊心協(xié)力,然后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發(fā)現(xiàn)?并將你們的發(fā)現(xiàn)填在報告單上。

        附表

        面棱頂點個數(shù)形狀大小關系條數(shù)長度關系個數(shù)長方體

       。ㄔO計意圖說明: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愿望制作長方體,讓學生調用直觀感知、生活經(jīng)驗、做中觀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發(fā)現(xiàn),做的過程將實物、表象、模型建立聯(lián)系,對特征有淺表的認識。)

        師:現(xiàn)在哪個小組愿意派代表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師:你想先說說面、棱、頂點,哪個部分的特征?

        生: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師:你能說說是怎么數(shù)的嗎?舉起來數(shù)一數(shù)。(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對他的方法進行一下評價。數(shù)得好不好?

        師:同學們在數(shù)圖形的時候要做到有規(guī)律,這樣才能不重復不遺漏。我們大家也一起來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

        師:你還發(fā)現(xiàn)有的長方體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這樣的長方體舉起來讓大家看看嗎?用手指出來哪個面是正方形?那這個長方體上有幾個面是長方形、有幾個面是正方形?

        師:你有沒有找到這樣的長方體?舉起來看看。(板書: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繼續(xù)匯報。

        生: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師:你能指一指哪兩個面是相對的.?

        那你是怎樣知道這兩個相對的面面積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來的,量出這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發(fā)現(xiàn)相等,說明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長方體有幾組這樣相對的面(3組)哪三組你能上臺指出來嗎?

        學生回答,電腦演示。(板書: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熂皶r表揚鼓勵)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一個長方體放在桌面上仔細觀察,在同一個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呢?

        它的前面是個什么形狀?它的上面呢?也是一個長方形,由于觀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右面也是這樣的。其實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我們一般添加3條虛線,畫出它的透視圖。這樣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長方體有六個面了。

        師:我們剛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誰來繼續(xù)匯報。

        生:長方體有12條棱,它們的長度不相等。

        師:都不相等嗎?

        生:是4條4條相等。

        師:哪4條相等?(指名學生上臺摸一摸)

        師:這4條棱之間有什么位置關系?

        生:互相平行。

        師:他們組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組互相平行的4條棱長度相等,還有這樣的和這樣一組平行的4條棱相等。(師邊說邊摸)

        (電腦演示)

        師:你們認為他們小組的發(fā)現(xiàn)怎么樣?還有哪些也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你們的發(fā)現(xiàn)真是太精彩,來,我們給自己一點掌聲鼓勵一下。那你們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來的。

        生2:用尺子量出來的。

        師:有的小組是用眼睛觀察出來的,而這個小組同學還對它進行測量,說明他們有很嚴謹?shù)难芯繎B(tài)度,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再一次給他們鼓鼓掌。我們一起來看看電腦的演示。

        師:另外,頂點有什么特點呢?

        生:有8個頂點。(電腦演示)

       。ㄔO計意圖說明: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交流中發(fā)現(xiàn)特征,溝通聯(lián)系和區(qū)別,說的過程是數(shù)學名詞,數(shù)學概念結合操作體驗,通過匯報語言實現(xiàn)轉化的過程,把感知經(jīng)驗上升為數(shù)學認識,由感悟上升為理性認識。)

        3、認識長、寬、高。

        師:每個頂點上都有幾條棱相交?

        生:每個頂點有3條棱相交。

        師:我們把相交與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這是長方體的現(xiàn)下面也叫底面,我們通常把底面上較長的棱中做長方體的長,較短的一條棱叫做長方體的寬,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長方體的高。

       。娔X演示)

        師:下面長們來進行一個快速搶答,注意看老師摸到的是長方體的長、寬、還是高。

        (注意糾正不對的同學)(學生糾正)

        師:它也是長,因為它和長是相對的,互相平行的,屬于同一組,所以長方體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呢?

       。ń粨Q位置再說一說)

        師:長方體的長、寬、高會隨關它擺放的位置不同發(fā)生改變。

       。ㄈ╈柟虘茫

        1、判斷。(題略)

        2、量一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說一說每個面長和寬是多少。

        3、做燈籠,把所需要的木條和紙的數(shù)記錄下來。

       。ㄋ模┙虒W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對長方體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見到長方體,注意留心生活,我們就會學到很多的數(shù)學知識。

        板書設計:

        面棱頂點個數(shù)形狀大小關系條數(shù)長度關系個數(shù)長方體6所有的面都是長方開,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12相對的棱長度相等8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1-19

      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2-20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07-07

      五年級人教版數(shù)學下冊教案12-23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06-11

      小學數(shù)學下冊教案11-28

      青島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1-08

      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人教版教案01-12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3-16

      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