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2-12-27 13:31:03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5篇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建構,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數(shù)對來確定位置,能依據(jù)給定的數(shù)對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在方格紙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

        教學難點: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用具:

        動物園示意圖的方格紙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提出學習目標。

        1、復習:先用數(shù)對表示班級某一位同學的位置,再說說數(shù)對的第1個數(shù)字表示什么?第2個數(shù)字表示什么?

        2、揭題,提出學習目標。

        讓學生先說說,再出示學習目標:

       。1)方格紙上什么線表示列,什么線表示行。

       。2)利用方格紙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學習成果

        1、認識方格紙的列與行。豎線是列,橫線是行。

        2、自主學習,小組內展示。

        (1)獨立學習課本3頁例2,并完成問題1和問題2。小組之間互相交流、探討。(教師相機進行指導,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重在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思維方法和錯例,特別是引導小組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分數(shù)應用題,并能掌握檢驗方法。

        2、根據(jù)題意,能畫線段圖分析圖意。

        3、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身邊數(shù)學,體會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過程:

        一、鞏固舊知,過渡引入

        1、根據(jù)題意,判斷誰是單位1,并寫出各題的數(shù)量關系。

       。1)故事書本的2/5等于連環(huán)畫的本數(shù)。

       。2)梨重量的7/8是840千克。

       。3)男生人數(shù)是全班人數(shù)的2/3 。

        2、一個兒童體重35千克,他體內所含的水分占體重的4/5,他體內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這兩組算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本課知識有聯(lián)系,通過學習,為學習新知作過渡。]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1根據(jù)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大約占體重的2/3,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4/5 。我體內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體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1)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2)根據(jù)題意與線段圖理解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3)根據(jù)題意,啟發(fā)學生:根據(jù)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寫出數(shù)量關系式。

        體重× 4/5 =體內水分重量

        師引導:這道題把哪個數(shù)量看作單位“1”,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該怎樣求?能不能根據(jù)上面的等量關系式,設未知數(shù)χ,再列方程求出?

        (4)學生嘗試練習方程解答,個別板演,教師點評。

        (1)解:設這個兒童體重χ千克

       。2)算術法:28÷4/5 χ× 4/5=28 χ=28÷4/5

        χ=35答:這個兒童體重35千克。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shù)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tài)度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察體驗。

        你見過下面這些現(xiàn)象嗎?誰來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體課件,56頁生活情境圖。 這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有的是把物體放大了,有的是把物體縮小了

        2、學生舉例,自由發(fā)言。

        師: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其他放大縮小的現(xiàn)象嗎?指名說一說。 師:看來放大縮小現(xiàn)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應用還是十分普遍的。這些現(xiàn)象也包含著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圖形的放大。

        (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例4.)

        1、初步感知畫在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 師:我們已經(jīng)認識過許多的平面圖形了。老師這把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別畫在了方格紙上。

        大家看一看畫在方格紙上的三個圖,我們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數(shù)學信息?

        學生小組自由談。 正方形邊長3個方格、 長方形長6個方格,寬3個方格 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分別是3個方格、6個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體出示例4的要求——2:1畫出這個圖形放大后的圖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師說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3、通過畫正方形了解畫法。

        (1)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請同桌之間相互討論。

        (2)匯報:原來的邊長是3個方格,放大后圖形的邊長是6格。

        (3)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圖形,

        (4)教師總結學生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先確定一個固定的點,以它做為

        確定圖形位置的重要點再畫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放大后正方形的過程。

        4、經(jīng)歷畫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過程。

        (1)接下來我們繼續(xù)按照2:1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覺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條件呢?點名學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們的方法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請畫在方格紙上。

        (3)學生匯報畫法

        (4)觀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鄰的兩條直角邊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邊也放大了2倍嗎?你怎么知道的?匯報測量結果。

        5、置疑。

        觀察一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解決學生提出的置疑。

        (3)選取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隨機演示驗證的過程。 (4)學生試概括發(fā)現(xiàn),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圖形變大了,但形狀沒變

        (二)感知圖形的縮小。

        師:我們一起研究了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畫法以及放大后圖形的一些特點。如果把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該怎么畫?

        1、出示縮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個圖形的各邊按1:3縮小,圖形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畫畫看.

        2、說說對1:3的理解

        3、學生作圖,并相互檢查。

        4、選取學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說說是怎么畫的。(多媒體完成按一定的比縮小后畫出的圖形。)

        5、觀察原圖和縮小后的圖形。學生試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嘗試總結。

        按3:1畫出下圖

        6、 總結發(fā)現(xiàn)。

        (1)學生討論。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所得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

        (2)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fā)言之后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所得的圖形只是大小發(fā)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三、鞏固應用

        畫一畫,

        學生根據(jù)教師給出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這個比放大或者縮小后的圖形。畫完后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畫法。

        1、按4: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后的圖形.并說理由。

        2、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后的圖形.

        3、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后的圖形.

        4、下面哪個圖是圖形A按2:1擴大后得到的圖形?

        5、按3: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后的圖形.

        【主要是評價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對放大和縮小圖形的畫法的掌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到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現(xiàn)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你們就能創(chuàng)造許多新鮮有趣的事物,用以豐富和美化我們的生活。

        五、課堂作業(yè):

        課本1、2題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4

        20xx年人教版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姓名:沈金鵬

        學號:134080303

        院、系:數(shù)學學院

        專業(yè):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保ㄟ^解決實際問題,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據(jù)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2.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jù)路線圖說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線。

        過程與方法:

       。保ㄟ^解決實際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和發(fā)現(xiàn)確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態(tài)°價值觀:

        1.體會到數(shù)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玻囵B(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了解確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據(jù)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jù)路線圖說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線。

        教學難點:

        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學生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

        課時安排:

        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

        第1課:位置與方向㈠

        教學內容:教材第19、20頁相關內容及練習題

        知識與技能:

       。保ㄟ^解決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確定位置的

        方法。

       。玻畬W會通過測量描述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并會根據(jù)描述在

        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掌握畫圖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w會到數(shù)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玻囵B(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重點:能根據(jù)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難點:根據(jù)描述標出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討

        教師:多媒體課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學具準備:學生:直尺、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保涣骼}1中有關臺風的消息。

       、磐瑢W們聽說過臺風嗎?你對臺風有什么印象?

       、撇シ庞嘘P臺風的消息:目前臺風中心位于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動。

        師:聽到這側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啟發(fā)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關注臺風的位置和動態(tài)。

        2.導入新課

        現(xiàn)在臺風的確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

        [板書課題:位置與方向(一)]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臺風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到確定位置的數(shù)學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展開作鋪墊。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學題例1

       。保队俺鍪纠}1。

        學生觀察情境圖,交流從圖中信息?

       。▎l(fā)學生觀察時關注以下幾方面的信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哪里;以哪里為觀測點;圖中臺風中心的個體位置在哪里。)

        2.交流確定臺風中心具體位置的方法。

       、抛寣W生嘗試說說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

       、平處熃Y合學生的匯報情況進行引導。

        提問:東偏南30°是什么意思?

       。|偏南30°表示的是臺風中心位置相對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臺風中心位置與A市的連線和正東方向的夾角是30°,即正東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結確定位置的方法。

        提問:如果只有一個條件,能夠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嗎?

        引導學生得出:要確定臺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必須知道兩個條件,即物體所在的方向和物體在這個方向上距離觀察點的距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方向+距離”的方法來確定物體所在的具體位置。

       。常M織計算。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臺風中心所在的具體位置了,那臺風大約多少小時后到達A市

        呢?

        學生獨立計算,組織交流。

        600÷20=30(小時)

       。ǘ┙虒W例題2

       。保队俺鍪纠}2。

        提問:在例題1的圖中,B市、C市的具體位置應該標在哪里呢?請你在例題1的圖中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玻畤L試畫圖。

       、艑W生獨立思考怎樣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⑵小組交流作圖的方法。

        ⑶嘗試畫圖。

        教師巡視交流,參與部分小組討論,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常M織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學生完成的作品。

        組織交流和評議,通過交流明白在圖上標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確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點與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線與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B市距離A市200km,在圖上也就是2cm。

       。檬校合却_定方向,直接在圖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C市距離A市300km,在圖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臺風到達A市后,移動速度變?yōu)?0千米/時,幾小時后到達B市?

        200÷40=5(小時)

       。担偨Y畫圖的基本步驟。

        交流:你們認為在確定物體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么?怎樣確定?

        總結:

        (1)確定平面圖中東、西、南、北的方向。

       。ǎ玻┐_定觀測點。

       。ǎ常└鶕(jù)所給的度數(shù)定出所畫物體所在的方向。

       。ǎ矗└鶕(jù)比例尺,定出所畫物體與觀測點之間的圖上距離。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體會在圖上確定位置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價值和魅力。

        三、鞏固練習

       。保滩牡20頁“做一做”。

        這道題物體所在的具體方向和距離都沒有直接給出,需要學生自己測量和計算。⑴讓學生獨立進行測量、計算、填空。

       、平M織交流。

        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測量方向的,怎樣計算距離的。

       。玻滩牡21頁“做一做”。

       、艑W生獨立進行畫圖。

       、仆队罢故,組織評議。

       、墙涣鳟媹D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要確定物體的位置,關鍵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在平面圖上標明物體位置的方法是先確定方向,再以選定的單位長度為基準來確定距離,最后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標出名稱。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5

        教學內容:課本第4—6頁,例2,例3及“做一做”,練習二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法則。

        (2)學會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簡便計算。

       。3)通過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計算下列各題并說出計算方法。

        2、上面各題都是分數(shù)乘以整數(shù),說一說分數(shù)乘以整數(shù)的意義。

        二、新課。

        引入: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人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板書課題: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

        1、理解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

       。1)第一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

        指名列式,板書:

        問: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書:求3個或求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怎樣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表示;式子為:。

        說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書:求的。

       。3)出示第三幅圖: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樣列式?

        指名回答,板書:,問: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書:求的。

        2、引導學生小結。

       、僦赋鋈齻算式都是分數(shù)乘法,比較三個算式的不同點:

        第一個算式與第二、三個算式中乘數(shù)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個算式與第二、三個算式中乘法的意義有沒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學生齊讀課本的結語。

        練習:

        課本的做一做1、2題。

        說一說下列算式的意義。

        理解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個問題)。

        問:你根據(jù)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據(jù)“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列出式子:。

        問:如果我們用一個長方形表示1公頃,那么公頃怎樣表示?

        問:公頃的是什么意思?

        要求學生觀察圖

        (2)問:在圖中的對于1公頃來說,是1公頃的幾分之幾?

        引導得出:

        觀察這個式子有什么特點?

        出示例3的第二個問題。

        問:已經(jīng)求公頃的是公頃,那么公頃的應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多少公頃?

        板書:公頃)

       。2)引導學生小結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

        觀察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過程,誰能說一說計算方法?

        教師歸納,再看書上結語。

        再說明,為了計算的簡便,也可以先約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練習二第1、2題。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是什么?

        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業(yè)。

        練習二第3、4題。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6

        學習內容

        教科書第55頁例3及課堂活動第3題,練習十五第8~11題。

        育人目標

        1.學會借助線段圖等方法分析較為復雜的現(xiàn)實問題。

        2.能考慮現(xiàn)實情況應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掌握一些策略性的知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以及團隊協(xié)調合作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4.在分攤運費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創(chuàng)造。

        5.在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配。

        6.經(jīng)歷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熱愛數(shù)學的情感。

        學習重難點

        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性的知識。

        學習評價設計

        1.學生在思考、討論中歸納出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方法。

        2.運用歸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出現(xiàn)團隊合作的情況。(讓學生先簡要交流課前了解的信息:人們一起合伙運貨、租房等,如何協(xié)調付費的情況。)

        2.教師用課件呈現(xiàn):三人需要用同一輛車運送同樣多的貨物共需90元,當車走到路程三分之一處,出現(xiàn)甲卸貨,到路程的三分之二處,出現(xiàn)乙卸貨,到終點是丙卸貨。

        教師提出問題:他們如何分攤運費?請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可能會提出:

        ①們運的貨物同樣重,把運費平均分配。

       、诒M管他們的貨物一樣重,但因為他們運的路程不一樣。甲運的路程短應該少付,丙運的路程長應該多付。

       、郯凑章烦痰拈L短按比例分配的辦法來分攤運貨的錢。

       、苣懿荒馨堰\費分成每段30元,第一段由三人共同分擔,第二段由乙和丙兩人分擔,第三段只有丙一個人承擔,這樣比較公平。

        ……

        以上方案中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公平?

        學生經(jīng)過討論會認為:平均分的方案不公平,因為甲運的路程短,卻要和路程最長的丙付同樣多的錢,這種方案在現(xiàn)實中不容易被接受。按比例分配或按每段路程來分攤錢的辦法可以讓運貨路程短的付較少的錢,而運貨路程長的付較多的錢,這樣相對比較公平。

        抽生交流課前了解的信息。

        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討論交流哪些方案才是公平的。

        在分攤運費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創(chuàng)造。

        合作探究

        1.請選擇自己認為比較公平的辦法,把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結果寫出來。

        教師巡視,給予指導。

        2.交流匯報,展示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要求匯報時闡明自己的解題思路。

        方法1:按路程比例分攤。把路程平均分成三段,甲行了一段付一份錢,乙行了兩段路程付兩份錢,丙行了三段路程應付三份錢。

        根據(jù)各人所行路程的段數(shù),把錢一共分成:1+2+3=6(份)。

        其中甲占90的:90×1/6=15(元)

        乙占90的:90×2/6=30(元)

        丙占90的:90×3/6=45(元)

        答:甲應分攤15元的運費,乙應分攤30元的運費,丙應分攤45元的運費。

        方法2:按路程段數(shù)分攤。

        每一段的運費:90×1/3=30(元)

        第一段的運費甲、乙、丙三人分攤:

        30÷3=10(元),每人付10元。

        第二段運費由乙、丙兩人分攤:

        30÷2=15(元),每人付15元。

        第三段運費由丙一人付30元。

        所以三人分攤的運費是:

        甲:10元

        乙:10+15=25(元)

        丙:10+15+30=55(元)

        答:甲應分攤10元的運費,乙應分攤25元的運費,丙應分攤55元的運費。

        3.對方案中存在的疑問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如果你是甲,你會接受哪種方案?為什么?如果你是丙呢?

        獨立設計公平的分攤方案。

        交流不同的解題思路。

        討論交流,體驗實際意義。

        在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配。

        鞏固應用

        1.課件出示情境。

        小強家房子出租給小李、小張、小王三個年輕人,每月房租是630元。6月份,小李只住到10日就搬走了,小張只住到20日也搬家了,小李和小張離開時都留給小王210元的房租。到月底小強的媽媽要去收房租了,如果你是小強,你會建議媽媽怎樣收這三個年輕人的房租比較合理?

        由學生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擬訂方案解答。

        方法1:

        小李應付的房租:630×10/30x1/3=105(元)

        小張應付的房租:630×(10/30x1/3+10/30x1/2=210(元)

        小王應付的房租:630×(10/30x1/3+10/30x1/2+10/30)=315(元)

        方法2:

        630÷3=210

        小李:210÷3=70(元)

        小張:70+210÷2=175(元)

        小王:70+210÷2+210=385(元)

        請學生再思考:如果你是小王,你會怎樣付房租?

        同時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2.課件出示:在方格紙上涂色設計圖案(課堂活動第3題)。

        學生讀懂題意后,讓學生自選顏色,設計圖案。然后再算出各種顏色所涂格子數(shù)的比,這樣就把問題歸結到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上來,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解決。

        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擬訂方案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自己分攤方法。

        討論交流。

        獨立理解題意,自選顏色設計圖案并解答。

        經(jīng)歷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熱愛數(shù)學的情感,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談收獲。

        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五第8~11題。

        思考題:參加比賽的人數(shù)應該是7的倍數(shù)(3+4=7),又因為參加比賽人數(shù)在160-170人之間,所以參加比賽的人數(shù)可能是161人或168人。

        獨立完成。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7

        教學內容:課本第9頁例4及“做一做”,練習四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數(shù)乘加、乘減混合運算。

        (2)使學生能夠熟練地計算分數(shù)乘加、乘減混合運算。

        教學重點:分數(shù)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混合運算的步驟。

        教學過程:

       。ㄒ唬╀亯|孕伏。

        1、出示復習題。(投影片)

       。1)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課題:

        剛才復習的整數(shù)乘加、乘減混合的運算順序,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分數(shù)乘加、乘減混合運算。(板書課題:分數(shù)乘加與乘減混合運算)

       。ǘ┨骄啃轮。

        1、學習例4。

       。1)教師點撥:分數(shù)加法、減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怎樣計算呢?運算順序跟整數(shù)運算順序相同。

        出示例4:計算,指名讀題。

       。2)學生按整數(shù)運算的順序計算。(教師巡視)

       。3)訂正:

        指名學生問:這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說一說計算過程,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

        教師明確:這道題有乘有加,同學們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題有乘有減,或者有乘有加還有小括號,這樣的題怎么計算?(出示做一做兩道題)

        2、做一做:

        (1)試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在練習本上。(指名兩名學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計算時只寫必要的計算過程。(教師巡視)

       。2)訂正:

        讓學生先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據(jù)學生已有經(jīng)驗,啟發(fā)學生思考、交流主動學會新知。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自己學會了分數(shù)乘加、乘減混合運算。大家學習得很好。我們要注意在混合運算中計算步驟還要過于繁瑣。還要養(yǎng)成做題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ㄋ模╈柟叹毩暎

        1、練習四第1題。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幾名學生分別寫在小黑板上。

        2、練習四第3、4、5題。

        (五)作業(yè)。

        練習四第2題。

        第五課時:整數(shù)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shù)乘法

        教學內容:課本第9—10頁的例5和例6,完成練習三的第6—9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整數(shù)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分數(shù)乘法同樣適用,并能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大膽猜測,勇于實踐的思維品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運算定律。

        我們在四年級時學習過乘法的運算定律,同學們還記得嗎?

       。▽W生回答,教師板書運算定律)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這些運算定律有什么用處?你能舉例說明嗎?

        25×7×4 0。36×101

       。▽W生口述自己是怎樣應用乘法的運算定律簡算上面各題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學們應用乘法的運算定律,可以使整數(shù)、小數(shù)的一些計算簡便,這些運算定律能不能應用到分數(shù)乘法中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整數(shù)乘法的運算定律能否推廣到分數(shù)乘法)

        2、推導運算定律是否適用于分數(shù)。

        (1)學生發(fā)表對課題的見解。

        (2)驗證:

        有些同學認為整數(shù)乘法的運算定律能適用于分數(shù)乘法,而有些同學認為不能,你們能找到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3、教學例5。

       。1)出示:,學生小組合作獨立解答。

        4、教學例6。

       。1)出示:,學生小組合作獨立計算。

       。2)小組匯報學習成果,說一說你們組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5、小結:

        應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在計算時,要認真觀察已知數(shù)有什么特點想應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三的第6題。

        學生說一說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2、完成課本第10頁的“做一做”題目。

        其中第2題引導學生討論解題思路,把87改成“86+1”應用乘法分配律計算比較簡便。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練習。

        練習三的第7—9題。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8

        教學內容:課本P15頁例2,及練習四的6—10。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shù)乘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學會應用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解答分數(shù)乘法兩步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正確解答。

        教學難點:

        辨析兩次判斷單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先說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義,再口算出得數(shù)。

        2、指出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應把誰看作單位“1”。

        1)香蕉的筐數(shù)是蘋果的。

        2)香蕉的筐數(shù)的和蘋果的筐數(shù)相等。

        3)黃牛只數(shù)的等于水牛的只數(shù)。4)水牛的只數(shù)相當于黃牛的。

        二、新課學習。

        1、出示例2。

        2、讀題,分析題意。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明確這是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3、怎樣用線段圖表示已知條件和問題。

        思考:要畫幾條線段?5/6和2/3分別是誰的5/6和2/3?單位“1”分別是什么?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畫圖。

        4、確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計算。

        1)求小華儲蓄的錢數(shù)怎樣想?

        思路:根據(jù)“小華儲蓄的錢數(shù)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錢數(shù)看作單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列式:

       。ㄔ

        2)求小新儲蓄的錢數(shù)怎樣想?思路同上。注意認清單位“1”

        5、指導列綜合算式解答。

        6、總結今天所學內容和昨天的異同。

        7、練習

        1)完成課本P15頁下的“做一做”。

        2)指名說一說是怎樣確定計算方法的。

        三、新課小結。

        1、分數(shù)乘法兩步應用題與前一節(jié)所學的一步應用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解答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怎樣判斷計算方法?

        四、鞏固練習:P16練習四6、7。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四的第8—10題。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9

        教學內容:

        納稅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納稅的含義和重要意義,知道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以根據(jù)具體的稅率計算稅款。

        2、在計算稅款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學生知道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4、進行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主要滲透《憲法》第5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1條。

        教學重點:

        稅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稅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50噸的10%是多少?

       。4)50萬元的20%是多少?(

        1、閱讀p122頁有關納稅的內容。說說:什么是納稅?

        進行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滲透《憲法》第56條,《憲法》第5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

        2、稅率的認識。

       。1)說明:納稅的種類很多,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做稅率。一般是由國家根據(jù)不同納稅種類定出不同的稅率。

        進行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條規(guī)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為納稅人。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2)試說以下稅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營業(yè)額的5%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獎后,按獎金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里的20%表示什么?

        3、進行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1條規(guī)定: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guī)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guī)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4、稅款計算

       。1)出示例5(課本99頁)

        一家大型飯店十月份的營業(yè)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yè)額的5%繳納營業(yè)稅,這家飯店十月份應繳納營業(yè)稅多少萬元?

        (2)理解:這里的5%表示什么?(應繳納營業(yè)稅款占營業(yè)額的百分比。)

       。3)要求“應繳納營業(yè)稅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讓學生獨立完成?

        5、看課本98頁內容。讀一讀,什么是納稅?什么是稅率?

        三、練習

        1、鞏固練習:練習三十二第4題。(要點:5%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yè)額,7%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yè)稅。)

        2、依據(jù)第5題,學生各自發(fā)表意見。

        板書設計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0

        教學內容:課本第6頁的內容和練習二的第5—11題。

        教學目的:

        1、進一步掌握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計算法則,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計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數(shù)改寫成分數(shù)。

        2=()5=()14=()25=()

        二、新授。

        1、統(tǒng)一計算法則。

        (1)到目前為止,你學會了哪些分數(shù)乘法的知識?分數(shù)乘整數(shù)以及分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法則分別是什么?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法則適用于分數(shù)和整數(shù)相乘嗎?為什么?

        (2)請你試算一算:

       。▽W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

        學生邊展示計算過程,邊闡述理由。

       。3)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因為整數(shù)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shù),所以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法則也適用于分數(shù)和整數(shù)相乘。因此分數(shù)乘法的計算法則可以統(tǒng)一為一條,即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書寫形式。

        (1)具體計算時,在碰到整數(shù)和分數(shù)相乘,可以把整數(shù)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shù),直接和分數(shù)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數(shù)化成分母是1的分數(shù)。

        例如:

       。2)計算時,也可以不把相乘的兩個數(shù)改寫成分子、分母分別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數(shù)或分數(shù)的分子與另一個數(shù)的分母進行約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課本第6頁下面的做一做題目。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的第6題。

        2、練習二的第8題。

        3、練習二的第10題。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練習。

        練習二的第5、7、9、11題。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會根據(jù)比例的性質正確地解比例。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書寫和計算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解比例的過程,體驗知識之間的內容在聯(lián)系和廣泛應用。

        情感與價值觀:

        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體驗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yǎng)靈活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解比例

        教學難點: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

        出示:1、什么叫做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分別指名學生回答)

        2、想一想

        出示比例:3:2=( ):10

        師: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識說一說括號里應填幾?為什么?

        生:可以根據(jù)比例的意義3:2 =1.5,想( ):10=1.5(15比10等于1.5);還可以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兩個外項的積等于30,想( )×2=30(15乘以2等于30)。

        師:你能快速地說出這個括號里應填幾嗎?

        出示比例:( ):0.5=8 : 2

        師:仔細觀察這兩個比例,其中幾項是已知的?(三項)另一個項是未知的,我們把它叫做(未知項),一般用x表示。根據(jù)什么就可以求出這個未知項?(比例的基本性質)

        像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課件出示)。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爾鐵塔情境圖。

        師:解比例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同學們,請看:

        這是法國巴黎最有名的塔叫埃菲爾鐵塔,高度約320米。我國北京世界公園里有這座塔的一具模型,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園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們能幫幫他們嗎?那我們先來看看這道題。

        2、出示例題,教學例2。

        指名學生讀題。

        師:從這道題中你能得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指名學生回答)

        問:1:10是誰與誰的比?你又能寫出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式?

        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模型的高度:鐵塔的高度=1:10。

        師:在這個關系式中,誰還是已知的?

        (埃菲爾鐵塔的高度是320米。)

        師:在這個關系式中,我們知道其中的(三項),另一個項不知道,可以設為x ,(課件出示)這樣就可以寫出一個比例,誰來說說看?

        課件出示: X:320=1:10

        師:怎樣解這個比例呢?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寫成方程。

        師:同學們會解方程嗎?試著把這個方程解出來。

        學生投影展示解比例過程,師適時講解強調。

        師:我們解答得對不對呢?可以怎樣檢驗呢?引導學生說出可以用比例的意義(把結果代入題目中看看對應的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用比例的基本性質(看看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是否相等來檢驗。

        師:解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我們來總結一下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步驟:(先根據(jù)問題設X——再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解方程) 最后別忘了檢驗噢!(課件出示)。

        師:現(xiàn)在同學們會用解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了嗎?

        3、教學例3

        師:這個比例你會解嗎?出示例3

        師:它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shù)形式)應該怎樣解呢?同桌先說一說,然后指名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解這個比例的。(可以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交叉相乘的積相等把比例轉化成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數(shù)X)

        師:想一想括號里應填什么?

        師: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解比例的?

        學生說完課件出示,強調最后別忘了檢驗。

        三、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4道解比例,學生獨立完成,投影展示。

        2、解決問題:教材“做一做”第2題。(學生分析后指名學生板演,其他練習本上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3.你知道嗎?

        偵探柯南之神秘腳印

        四、布置作業(yè)

        課下,和小組成員想辦法測量出我們學校旗桿的高度!

        五、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新的收獲?

        學生暢所欲言。(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

        板書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能熟練地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2、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研究得出的知識解答問題。

        3、 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綜合應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問:這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師生一起歸納、整理本單元所學內容。

        2.揭示課題。

        二.展開

        1.求圓面積的練習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練習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讓板演者說說計算過程。最后再次復習圓面

        積在各種條件下的計算公式:S=πr2=π()2

        2.綜合應用。

        投影出示P27練習3~4題,先由4人組成小組

        進行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

        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最后,教師講解。

        三.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什么?

        四.作業(yè)

        課后反思:

        教學內容 練習一(2) 課時

        教學目標:1.能靈活運用本單元研究得出的知識解答問題。

        2.通過圖形的組合,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加深對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復習

        1、什么叫半徑?什么叫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

        怎樣求圓的面積?

        二.展開綠色圃中

        1.練習。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學各自做在草稿紙上,

        然后全體師生共同講評,指出存在的錯誤,

        尤其是做在草稿紙上的同學一定要自己找出

        錯誤的原因和正確的解答過程,小組進行練習。

        2.小結。

        三.鞏固練習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3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68-77頁

        二、教材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第五單元內容,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密切聯(lián)系學生已學有的學習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過,設置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能夠發(fā)展對除法與分數(shù)的認識,進一步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比的性質、比的'應用理解。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除法和分數(shù)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關于比的基礎知識,能夠發(fā)展學生對除法和分數(shù)的認識,進一步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完善認知結構,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識打好基礎。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法、寫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要會求比值。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比與分數(shù)、除法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會把比改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五、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理解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

        六、教學難點:

        理解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比,感受比。

        七、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備三角板一副

        八、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比

        課件出示例1問:圖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樣表示這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根據(jù)學生回答課件呈現(xiàn):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數(shù)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數(shù)是果汁的板書:2÷3=

        3÷2=

        小結:兩個數(shù)量相比較,既可以用減法來比較兩個數(shù)量之間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數(shù)來表示兩者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其實,在比較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時,還可以用比來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一起學習的新內容——認識比(板書)

        2.自主探究,認識比

       。1)用比表示兩個同類量之間的相除關系

       。2)用比表示兩個不同類量之間的相除關系

        (3)揭示比的意義。觀察屏幕上的幾個比,想一想兩個數(shù)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討論一下。(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小結:分數(shù)就是除法,比與除法有關系,兩個數(shù)的比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得到的商就是比值。問:比的后項能為0嗎?

        不能

        (4)課件出示

        3.自主練習,應用比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P70“練一練”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聽說過“黃金比”嗎?黃金比的比值約等于0,618。從古希臘以來,一直有人認為把黃金比應用于造塑藝術,可以使作品給人以最美的感覺。因此,黃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找找看嗎?

        5.課堂小結:兩個數(shù)的比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借助具體事例,初步學會設計簡單的調查表,認識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會用簡單復式統(tǒng)計圖來描述數(shù)據(jù)。

        2、經(jīng)歷數(shù)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tǒng)計圖在比較、描述數(shù)據(jù)中的作用,了解統(tǒng)計圖畫法不同對數(shù)據(jù)描述和解釋的影響。

        3、在統(tǒng)計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統(tǒng)計意識,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4、感受統(tǒng)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統(tǒng)計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5、通過參與“保護眼睛”的統(tǒng)計活動,增強保護眼睛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教學重點:

        經(jīng)歷數(shù)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tǒng)計圖在比較、描述數(shù)據(jù)中的作用,了解統(tǒng)計圖畫法不同對數(shù)據(jù)描述和解釋的影響。

        教學難點:

        經(jīng)歷數(shù)學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體驗復式統(tǒng)計圖在比較、描述數(shù)據(jù)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解讀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近視患病率快速上升,這是家長和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請看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多媒體出示118頁情境圖)。讀一讀,從這份報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提出“我們這些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調查搜集數(shù)據(jù),學習調查表。

        1、獨立思考。

        談話:怎樣才能知道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導學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進行比較)要比較就需要調查大量的數(shù)據(jù),為了記錄數(shù)據(jù)我們就要制作調查表,想一想,怎樣設計調查表?

        2、班內交流。

        談話:你打算怎樣設計調查表?(引導學生明確調查的對象和調查的內容)(出示調查表)這樣制作可以嗎?為了便于我們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對45名學生和家長進行了調查。請看屏幕(補充數(shù)據(jù))。

        (二)整理數(shù)據(jù),學習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1、嘗試比較,提出問題。

        談話:比一比兩張調查表,看看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引導學生體會看原始的調查表數(shù)據(jù)太亂,不便于比較)

        談話:原始的調查表太亂,怎么樣整理這些數(shù)據(jù)才能便于比較呢?先自己想想,再與同位說說。

        談話:你打算怎樣整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嘗試比較,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體會調查表中餓數(shù)據(jù)太亂,不便于直接比較,從而感受整理數(shù)據(jù)的必要性。]

        2、獨立思考,探索方法。

        談話:老師這里有一個統(tǒng)計表,咱們一起來整理整理好嗎?(師生共同整理填寫統(tǒng)計表)根據(jù)這個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比一比,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導學生根據(jù)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比較、分析,作出判斷)

        談話:剛才我們是用統(tǒng)計表進行整理的,用統(tǒng)計圖怎樣整理更便于我們比較觀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開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內交流,學習方法。

        談話:中小學生患近視的年齡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樣整理的?(學生可能出現(xiàn)單式和復式兩種不同的整理方法,應著重引導學生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認識到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

        4、比較解釋,優(yōu)化方法。

        談話:剛才大家用兩種方法進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用哪種更便于比較?為什么?

        5、查漏補缺,完善方法。(根據(jù)學生制圖的情況,補充完整,完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學習方法,比較評價,優(yōu)化方法。有利于學生經(jīng)歷整理數(shù)據(jù)、描述數(shù)據(jù)和分析數(shù)據(jù)、作出決策的過程,自主地學習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練習,應用拓展

        1、課本自主練習第3題,鞏固看圖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

        談話:同學們喜歡運動會嗎?知道小學生運動會有哪些項目嗎?(引導學生了解小學生運動會一般有:短跑、跳高、跳遠、鉛球和中長跑等項目)如果老師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賽中哪些項目占優(yōu)勢,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統(tǒng)計圖?為什么?

        (1)獨立解答。(出示題目引導學生獨立解答)

        (2)班內交流。

        2、課本第129頁,“我學會了嗎”的第1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本上練習題組織統(tǒng)計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再一次經(jīng)歷統(tǒng)計的全過程,在實踐中鞏固調查表及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制作方法,提高統(tǒng)計能力,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四、總結全課,系統(tǒng)整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設計調查表和繪制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應該注意什么?

        教學反思:

        整節(jié)課下來,感覺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但似乎沒有足夠的實例讓學生體會統(tǒng)計與生活的密切練習,應該在練習中再加入一些統(tǒng)計在生活中體現(xiàn)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統(tǒng)計與生活的聯(lián)系,開拓學生思路與思維,使學生更好的感受統(tǒng)計的作用以及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復述回顧: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shù)一定,織布總米數(shù)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這些常用的數(shù)量關系之間的一些特征。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么態(tài)度呢? ﹙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俦砀裰杏心膬煞N量?

       、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巯鄬谋拥牡酌娣e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

        是多少?

        教師據(jù)學生匯報說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反比例關系。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1、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2、變化方向相反;3、乘積一定。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系?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系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師講述: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有很多相關聯(lián)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關聯(lián),但不成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這兩個量的積是否一定,只有積一定,這兩個量才成反比例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shù)一定,織布總米數(shù)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 )和( )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并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

        (4)、表中的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shù). (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shù). (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

        (4)華容做12道數(shù)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并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

        (3)、生產(chǎn)電視機的總臺數(shù)一定,每天生產(chǎn)的臺數(shù)和所用的天數(shù)。 ( )

        (4)、小麥每公頃的產(chǎn)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shù)和總產(chǎn)量。 (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shù)。 ( )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想挑戰(zhàn)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堂堂清練習題。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07-20

      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上冊08-23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07-20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06-14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范文10-14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0-11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2-17

      六年級人教版上冊數(shù)學教案08-28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07-27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扇形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