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時間:2024-07-22 08:50:38 曉麗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精選15篇)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1、本課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也是今后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后面繼續(xù)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恒定律、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并且對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為:

        ●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說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會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特點;認識分子與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觀察身邊物質、實驗現象等方法獲取信息,從而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信息;能在教師的啟發(fā)和指導下,對有疑惑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實驗中注意觀察與思考結合,對實驗的結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圖形及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與模型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快樂。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分子的基本特征;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對自然、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表達、總結等能力。

        教學難點: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小學科學和初中物理也學習了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及聯(lián)系,以及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熱脹冷縮等相關知識,這為學習新知識做了知識的鋪墊。

        2、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學生學習的困難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觀表象,可能對微觀想象的發(fā)展有阻礙。在學生眼里,微觀世界仿佛只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難以理解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質。比如:通過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學生頭腦中有關物質粒子性方面的問題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粒子會變大;粒子的數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后會增加;把氣體從1L的容器轉移到2L的容器內,氣體所占體積仍是1L等。

        三、說學法、教法

        1、說學法

        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既要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又提倡合作與創(chuàng)新來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學習目標。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為:

       。1)實驗探究法:

       。2)合作學習法

       。3)對比歸納法

        2、說教法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huán)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采用了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講授法、啟發(fā)教學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我曾設計了加熱水、聞香水或氨水的氣味、四組生活情景等導入方式,但最終我選擇了用水和酒精、陳醋和醬油的鑒別導入。讓學生利用它們的物理性質進行最簡便的鑒別。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選擇聞氣味。

        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只能聞到氣味,卻看不見,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發(fā)思考,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和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

       。ǘ┭菔緦嶒灐⒄J識分子的存在

        師: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

        實驗改進:用溫水代替冷水,會加快品紅的擴散,縮短實驗時間。品紅用量要少。

       。ㄈ┛茖W手段、證實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設計意圖:以上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由為什么能聞到氣味自然過渡到物質的構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實存在的探究驗證。經典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因為它有顏色變化,對學生有視覺真實感。而且有一個逐漸變小的過程, 反應了物質的可分性,讓學生建立物質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構成的觀念。再讓學生觀察苯分子、硅原子圖,這樣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為學生呈現探究的一般規(guī)律。

       。ㄋ模┧伎冀涣、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為什么水能看得見而水分子看不見呢?

        [投影]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

        總結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征: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ㄎ澹┭菔緦嶒灐⒁龑骄

        [投影] 課本第49頁探究內容,《分子運動現象》

        方案一知識鋪墊:觀察酚酞溶液在蒸餾水中的顏色;觀察酚酞溶液遇濃氨水變色的實驗。

        演示探究實驗:提出問題-為什么兩種試劑分開放置時,酚酞溶液仍然變紅呢?

        方案二 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象-提出酚酞溶液變紅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方案二教學效果較好,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所需課時多。)

        總結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征: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投影]議一議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和通風處比在陰涼、背風處易于晾干?

        總結: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嶒炋骄、合作學習

        [投影]活動與探究

        A組實驗 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觀察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B組實驗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觀察糖塊溶解前后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C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討論、交流。

        總結出分子的第三點特征: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微觀示意圖

        總結:一般情況下,氣體分子間間隔>液體分子間間隔>固體分子間間隔。

       。ㄆ撸⿲W以致用、聯(lián)系實際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

        2、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3、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水有了甜味。

       。ò耍⿷媚P停J識微觀世界

        活動準備:每組下發(fā)分子結構模型,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根據內附說明書認識不同顏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種類。

        活動一組間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用原子構成老師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問題:

        1、分子和原子的聯(lián)系是什么?

        2、從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氣和氮氣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不同物質由不同的分子構成。

        活動二 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簡單的化學變化:木炭燃燒、硫燃燒、水電解,小組成果展示。

        活動三 演示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思考: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化學變化,中分子會變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

       。ň牛┛偨Y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ㄊ┚毩曥柟獭⑻岣吣芰

        [投影]做一做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jié)課內容選自初中化學(人教版)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節(jié)。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本課題是學生對微觀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論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后面繼續(xù)學習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并且對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微觀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努力學習化學的志向。

        3、重點與難點

        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以及會用微粒的`觀點解釋一些常見的現象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而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較為困難。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實驗、多媒體等手段,幫學生完成對分子特征的認識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huán)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充分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現代教育新理念。

        四、說教學過程

        從創(chuàng)設情境,孕育新知開始;經歷探索新知,歸納新知;鞏固新知,運用新知;總結新知,隨堂檢測;布置作業(yè),梯度提高等過程來完成教學。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事先在講臺上放一杯高糧酒,讓學生聞到酒味。

       。2)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用熱水,實驗時間較短)

        還有:(多媒體)(生活中的經驗)

        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逐漸變少,溫度高時減少得快。

        問題:為什么酒是在講臺上的杯子里,大家卻可以聞到酒味,為什么把品紅滴到水中,整杯水都變紅了?為什么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逐漸變少,溫度高時減少得快?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探究興趣,他們提出:物質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粒子構成的

       。ǘ┲v授新課

        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證明:物質確實是由一些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F在我們通過學習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直接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移動原子。

        多媒體顯示:苯分子的圖象

        多媒體顯示:移走硅晶體中的硅原子構成的文字“中國”通過這些不僅可激發(fā)同學們的愛國熱情,還可說明分子、原子等粒子很小。

        教師設問:分子、原子是很小的微粒,小到什么程度呢?(出示一組數據給學生看)

        多媒體:1個水分子的質量為3×10—26kg,一滴水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如果10億人來數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日夜不停,要數3萬年才能數完————借此具體的數字,讓學生感性認識到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設問: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外,還有沒有其它特點呢?

        學生探究:構成物質的的分子會不會運動?

        學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動”

        我對這個探究做個改進:很多學生會折紙鶴,我就引導學生把A,B兩燒杯改成用慮紙折成的紙鶴,一只貼在大燒杯內壁,一只在外壁。如圖:實驗前用酚酞把

        紙鶴噴濕,在實驗過程中燒杯內的白鶴會變成紅鶴,這樣會縮短實驗時

        間,并增加了實驗的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討論:“實驗1”里,把氨水滴到酚酞里,由于酚酞接觸到氨水變紅了,而“實驗2”里,我們事先并沒有讓氨水與酚酞接觸,酚酞怎么也變紅了呢?

        學生討論后,很自然得出分子是不停運動的。

        學以致用:讓學生解釋,課前的(1)(2)兩個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探究二:在兩個一樣大的燒杯里,一個加熱水,一個加冷水(水量一樣多),然后分別滴加兩滴品紅,觀察哪個擴散快。由學生自主探究出分子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學以致用:讓學生解釋前面第三個問題。

        至此學生對分子是在不停運動的微觀表象已能基本形成。

        多媒體展示:

        說明:由于物質的三態(tài)及其體積變化情況在初二物理中已有介紹,所以這里就只展示上面的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分子間有間隔,且氣、液、固三種狀態(tài)分子間隔不一樣。而安排學生課后去完成P53的家庭小實驗,使課堂得到延伸,并培養(yǎng)學生自覺探究的習慣。

        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氫分子的模型,說明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放映:水蒸發(fā)和水分解的動畫

        學生觀看后討論:

       。1)從分子的角度上看,水的蒸發(fā)與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與交流意識。

        受熱

        (水分子)

       。ㄋ肿樱

        水水蒸氣物理變化:狀態(tài)改變,分子本身沒變

       。2)水分解等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論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并由此引導學生分析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然后再播放HgO分解的動畫,讓學生再次直觀地感受到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沒有變化。加深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通電

       。ㄑ醴肿樱

       。浞肿樱

        (水分子)

        水氫氣+氧氣化學變化:分子本身發(fā)生改變

        利用水和氧化汞分解的動畫,能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化學變化中,分子化分為原子,而原子沒有再化分為更小的微粒,只是進行重新組合,幫助學生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較好的突破難點。

        五、鞏固練習,實踐新知

       。1)人們?yōu)槭裁纯偸前褲褚路旁谔枙竦弥牡胤剑?/p>

        (2)通常狀況下,氣體比液體和固體易被壓縮,這是為什么?

        六、本節(jié)小結

        想一想,并競答,看誰答得好(加強對分子原子的理解和掌握)

       。ǘ嗝襟w)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相似點和區(qū)別:

        分子

        原子

        區(qū)別

        相似點

        七、板書設計:

        課件中體現

        八、作業(yè)布置

        2、P53的家庭小實驗

        選作題: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1)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所以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2)電解水時產生氫氣和氧氣,所以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九、教學設計說明

        1、創(chuàng)高情景:通過實驗和實物展示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既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知識源于現實的道理。

        2、活動探究:以探究活動為主線,不斷發(fā)現問題,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分析討論、合作與交流,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他們自主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意識。

        3、多媒體: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把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形象的展現給學生,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

        4、運用新知:通過分子、原子能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知道化學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生活中的現象,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和自制分子模型,認識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變化的本質。

        3.通過分子模型化學變化過程的演示,認識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從常見的現象入手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合作意識。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繼前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后,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于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探究 “物質構成的奧秘”奠定基礎。因此,本節(jié)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粒子,學生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第一,情景激學。用一些宏觀現象創(chuàng)設探究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如讀唐詩、撕紙片、擬人自述、酒精與水混合后體積的變化等。

        第二,聯(lián)想推理。盡量將不可見的微觀粒子行為特征與學生熟悉的某些宏觀事物聯(lián)系進行轉換理解,引導學生類比推理形成微觀粒子的內部表象。

        第三,模型構建。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學重點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難點形成物質的微粒觀,化學變化的本質。

        教具準備

        大、小土豆、牙簽、胡蘿卜、燒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濃氨水,酚酞,濾紙、蒸餾水、酒精、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師:多媒體展示:《詠梅》墻角豎枝梅,臨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怎么解釋遙遠處就能區(qū)別梅和雪呢?就要進入我們今天的微觀世界了。

        新課探究

       。ㄒ唬┪镔|是由微粒構成的

        師:請同學們在30秒內把桌面上的一張作業(yè)本紙盡可能的分成最小,但注意每次要等分紙片。(有的學生用手撕紙片,有的學生有小刀。)

        師:請選出最小的紙片,它還能分嗎?這是不是構成紙張的最小微粒? 生:肯定不是

        (1)分子、原子都很小

        師:物質是無限可分的,任何物質都是由微粒構成的,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分子、原子等微粒嗎?

        [讀一讀]書上49頁圖片,介紹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苯分子的圖像,和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最小的漢字圖像—“中國”。

        多媒體展示:“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學們,我是水分子,我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們水分子大約有1.67 x 1023個。我這么小,當然你們人類用肉眼是看不見我的。如果用10億人來數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呢。我想請你們猜一猜當我們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構成了什么物質?我們聚集在一起還運動嗎?彼此之間是否會存在空隙呢? (2)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師:既然物質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極細小的微粒構成,那么這些微粒有什么特性?請同學們完成下列實驗探究。

        學生分組實驗(多媒體展示):

        1、在濾紙上滴上酚酞溶液,然后再滴上氨水,

        2、在小燒杯上貼上滴有酚酞的濾紙片,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氨水,然后把燒杯罩在濃氨水的上方,觀察現象。

        [議一議]同學們看到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什么?請討論后回答?

        生:我們看到酚酞都變紅了,第一個實驗說明氨水能與酚酞試液直接作用,使其變成紅色;第二個實驗中酚酞試液并未與濃氨水接觸,但酚酞試液仍然變紅了,說明構成氨氣的微粒氨氣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

        師:那么我們就可以解釋:濕衣服為什么晾曬干了,糖塊放入水里為什么消失了?這樣的問題了。

        生:水分子運動到空氣中去了,糖分子運動到水中去了。

        師:那為什么在太陽底下,衣服干的快,熱水中糖溶解的快呢?

        生:溫度越高,微粒的運動速度越快。

        師:同學們還能通過哪些事例說明分子的存在?以及微粒的運動呢?

        生1:路過酒廠、化肥廠都可以聞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開液化氣瓶可以聞到濃烈的液化氣中的臭味。還可以嗅到汽油的氣味。汽油瓶不蓋蓋放在家中,過一段時間就沒了。

        生3:加熱一壺水可以被燒干。

       。3)微粒之間有空隙

        師:同學們一定都知道1+1=2,但是我們完成下面這個實驗后,這個等式就不成立了。

        學生分組實驗(多媒體展示):用無名指堵住一端是尖嘴的玻璃管的尖嘴端,從另一端先加入一半的酒精,再加入一半的水,然后用拇指堵住另一端,上下顛倒幾次,將玻璃管尖嘴向上松開無名指,觀察現象。

        生:松開手指后,發(fā)現液面下降了,不是一玻璃管液體。

        師:那就是1+1不等于2,你們能解釋嗎?

        生:這說明構成酒精和水的微粒之間有間隙。

        師:酒精和水是液體,那氣體微粒間、固體微粒間也有間隙嗎?

        學生分組實驗(多媒體展示):將兩只同體積的注射器,分別吸取同體積的空氣和水,用手指頂住末端,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生:注射器內的空氣易被壓縮,而水不易被壓縮。這是因為固、液、氣體微粒間都有間隙,但間隙不一樣,氣體的最大,易被壓縮,液固較小不易壓縮。

        師:非常好,能用微粒間的間隙解釋一下,熱脹冷縮和物質狀態(tài)的改變嗎?

        學生們討論后回答:

        學生1:物質受熱微粒間的.間隙增大,體積膨脹,遇冷微粒間的間隙縮小,體積減小。

        學生2:物質由液體變?yōu)闅怏w,是微粒間的間隙由小變大的結果

        多媒體展示:水、水蒸氣的變化以及微粒間的間隙。

        師:固體受熱,能量增加,微粒的運動加快,微粒間的間隙增大,固體就會變成液體,液體繼續(xù)受熱,微粒運動繼續(xù)加快,間隙繼續(xù)增大,液體就會變成氣體。 [小結]我們親自探究了微粒的一些特征,微粒的運動,微粒間有間隙,微粒很小

       。ǘ┓肿拥哪P

        師:為了能讓同學們看到微粒,老師給分子、原子制作了模型,請大家欣賞(老師展示一個用土豆、胡蘿卜做的水分子模型)

        師:同學們自己能動手做嗎?

        學生分組活動(多媒體展示):利用課桌上的材料自己制作出氫氣分子,氧氣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氣分子的模型。

        [議一議]:在制作過程中有什么體會和感悟,制作完后,組間互相比較,誰做的最形象、規(guī)范。

        學生1:水分子的模型像米老鼠的頭,二氧化碳分子像糖葫蘆

        學生2:分子不是最小的,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構成。

        學生3:相同的原子可以構成分子,不同原子也可以構成分子。

        學生4:不同的物質由不同分子構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性質。像用警犬能緝毒追蹤。

        師: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分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不同的分子構成不同的物質,所以具有不同的性質。

        (三)化學變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師:在蔗糖溶于水,水蒸發(fā)的變化中,是分子的運動和間隙發(fā)生了變化,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怎么變呢?

        多媒體展示: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圖

        學生分組活動:用自己手上的模型,演示一下化學變化,氧化汞分子分解或水分子分解過程。能得到哪些啟發(fā)?

        (找一個組的學生上講臺演示一下變化過程)

        [讀一讀]:請同學閱讀書本P50面的原子的有關知識,把你對分子和原子的理解與大家進行交流。

        學生1: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變,分子在化學變化中要改變

        學生2化學變化的過程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這些粒子只是形式上在變,箭頭左右原子的總個數沒有改變,箭頭兩邊也只有兩種原子,原子的種類也沒變

        學生3: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則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磚。

        學生4:若分子是一個變形金剛,原子就是拼圖的各個部件。

        學生5:若原子是一個漢字,則分子是一句話。每句話可分有各個漢字,各個漢字可組成一句話。

        師:太精彩了,通過同學們的描述,眼前好像看見了許許多多分子、原子。

        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

        1、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新組合。

        2、變化中原子的個數種類始終不變,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

        3、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要發(fā)生改變,所以物質的種類就改變了,物質的性質也改變了,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總結:物理變化中,分子原子都不改變,而化學變化中原子不改變,分子要改變。分子、原子的世界有太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發(fā)現。

        作業(yè):

        1、用身邊的材料制作一些分子的模型。

        2、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我們熟知的生活現象。

        板書設計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

       。1)分子、原子都很小

       。2)微粒的運動

        (3)微粒間的間隙

       。ǘ┓肿、原子的模型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不同分子構成不同物質,性質也不相同。

        (三)化學變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組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課后反思

        “分子和原子”這部分內容是九年級化學課程的一個很重要探究點,本課題在教材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節(jié)課的設計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設計中有如下特點:

        一、本節(jié)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課程改革理念,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擺在首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積極改進實驗方案,每個知識點都從實驗中得到探究和驗證,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的快樂。

        二、問題情境真實,資料準備充分。實驗設計巧妙,可操作性強,現象明顯。所有問題都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結論基本都由學生得出,老師只是略做總結歸納。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學品質。

        三、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設計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但會有部分學生感覺太快,特別是在用模型演示化學變化的過程,而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這里應該再給學生多練習思考的時間。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4

        一、教學章節(jié)

        第一節(jié) 分子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運用

        (3) 混合物和純凈物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物質及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lián)系的分析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化學教案-第三章 第一節(jié) 分子。

        3、德育目標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 關于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

       。2)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方法。

        2、難點

        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3、疑點

       。1) 如何解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保

       。2) 混合物與混合物有何區(qū)別?

        4、解決辦法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啟發(fā)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fā)揮想象力,使學生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同時結合學生回憶物質在空氣和純氧氣中燃燒的不同,討論、區(qū)分混合物和純凈物,教育學生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認識問題,為以后學習打下牢固地認識基礎,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個;碘球;試管夾;酒精燈;火柴

        六、教學步驟

       。ㄒ唬┓肿

        [新課引入]我們進入花園或飯店附近,就會聞到花或飯菜的氣味;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而水有了甜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再來看兩個演示實驗]

        1、實驗[3—1]碘的受熱和冷卻

        現象:固體碘受熱變成蒸氣,碘蒸汽遇冷又變成固體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現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總體積小于200mL

        [結論]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板書]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講述]在碘受熱和冷卻的過程發(fā)生物理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構成碘的碘分子沒有發(fā)生改變。例如: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本身沒有改變,水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沒有發(fā)生變化,他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發(fā)生變化。

        [板書]2、在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為無力變化。

        [講述]在氧氣的化學性質中學過五個化學反應:碳與氧氣的反應,在變化過程中,碳和氧氣的分子都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二氧化碳分子,這種在變化中,分子發(fā)生了變化,不再保有原來分子特性的變化。為化學變化。

        [板書]在變化中,分子本身發(fā)生了變化,為化學變化。

        [講述]那么,如何把分子從化學角度作一個定義呢?

        [回答]+[板書]3、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講述]我們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們只有通過科學儀器。比如:電子顯微鏡。把分子放大幾十萬倍,才可以觀察到分子的圖像。分子是微觀的,它的質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x10-26Kg。

        [討論]那分子還可以再分嗎?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種物質的粒子。

        但從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這一點來說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

        [討論]物質三態(tài)相互轉化的本質:

        氣態(tài)時,分子間距離最大,液態(tài),固態(tài)。

        [板書]4、①分子的體積很小,質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斷地運動的。

        ③分子間有一定間隔,“三態(tài)”。

       、苡行┪镔|是由分子直接構成的。

       、莘肿邮强梢栽俜值。

       。ǘ┗旌衔锖图儍粑铮

        [講述]在研究任何一種物質的性質時,都必須取用純凈物,比如在研究氧氣的性質時,鐵在純氧中燃燒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奪目的現象,可是在空氣中,鐵不燃燒。這就是由于空氣中約有4/5的氮氣,影響了氧氣的性質。

        什么是純凈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fā)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講述]我們在這里所講的純與不純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絕對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指的純凈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的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是不純物質變?yōu)楸容^純的物質。

        例如:用作半導體材料的硅,就是從含硅的礦物里制得的。經提純,硅的質量百分數可達,99,999,999,999%(11個9)這種硅叫做高純硅。

        [板書設計]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節(jié) 分子

        一、分子

        1、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質:小、動、距、構、分

       。1) 分子在不停的運動。

       。2) 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3)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4) 發(fā)生物理變化,分子沒變化;發(fā)生化學變化,分子有變化。

       。5) 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體積非常小。

        (7) 分子的質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fā)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5

        【指導思想】

        從宏觀物質間的反應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就得了解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并通過微觀粒子在變化中的種類和個數的變化情況,真實的認識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因此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要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直觀形象的物質間的反應向抽象的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過渡,為以后進一步了解化學反應和學好化學打好基礎。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特點:設置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起微粒觀,以便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認識身邊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通過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水的天然循環(huán)、水的人工凈化、水的通電分解、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等過程中分子運動情形的描述,幫助學生從微觀水平上構建對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觀變化現象的本質的認識,繼而在認識分子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構成物質的另一種基本微!樱M一步介紹了原子中的電子及其在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的變化特點,發(fā)展了學生對物質微觀構成與變化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發(fā)展不僅會深化學生對自然界的物質的理解,更能激發(fā)他們深入研究物質的探索欲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用化學方法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在這一單元中,還穿插了一些科學方法、化學實驗方法以及科學思想教育的內容。

        本節(jié)授課內容是魯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兒單元“水和溶液”課題三“分子和原子”,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探究構成物質的微粒,為前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物質間的反應從微觀的角度有進一步的認識,為以后學習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對化學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質之間所發(fā)生的各種變化,但都是從宏觀角度感受化學,但還不清楚或認識不到物質之間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jié)課對學生來說要將宏觀的物質間反應歸因于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尤其是對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的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和反應入手、以客觀存在的微觀粒子圖片等說明粒子的真實存在,在此基礎上講解分子、原子的性質,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認識物質間反應的本質。做到實例舉證、客觀分析、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日常現象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來探索微觀世界,認識分子和原子;

        2、通過對微觀現象的討論,把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導學生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比較兩種變化,進一步從化學變化中認識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從宏觀現象,認識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學難點: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為什么會減少?溫度升高,減少的越快?

        2、濕衣服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風處或陽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園處,為何能遠遠聞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為什么不見了?水為什么能變甜?

        5、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體積小于200毫升?

        6、為什么把品紅溶液放到水中能擴散?

        【教師講述】

        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對此問題的探究興趣,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并以此來解釋上述現象。

        其實,通過科學方法早已證明,物質確實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我們可以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真實的觀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還能夠移動原子。

        【幻燈展示并講解】

        圖3-6、圖3-7是苯分子結構和移動原子后形成的“中國”二字,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漢字了。

        分子的性質:

        【教師舉例講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約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大約有15萬億億個水分子;

       。ㄈ绻袊13億人數1滴水中的水分子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則需要300萬年)

       。ㄈ绻粋人每口喝下10億個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則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則需55萬年)

        【教師歸納】

        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活動與探究】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濃氨水,有怎樣的現象?

        2、兩個小燒杯中分別放酚酞和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兩個小燒杯,則有什么現象?

        【教師歸納】

        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侔睔庠诳諝庵袛U散

       、谔堑娜芙

       、勐劦交ㄏ、酒味

       、苷聊X丸的逐漸減少

        ⑤濕衣服晾干

        【教師舉例講述】

       、傧嗤|量的同一物質在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時所占體積不同

       、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小于200毫升

        ③熱脹冷縮

        【教師歸納】

        分子間有間隔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1個H2O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開討論】

       、購姆肿拥慕嵌,水的蒸發(fā)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何不同?

       、贖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說明】

       、偎舭l(fā)時,水分子本身沒有變,水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谄芳t溶解于水時,品紅分子和水分子都沒有變,它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畚镔|“三態(tài)”變化

        【歸納總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

        【展開討論】

        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說明】

       、偎娊鈺r,水分子變成了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

       、跉錃庠诼葰庵腥紵龝r,氫氣分子和氯氣分子都發(fā)生了變化,生成了氯化氫分子,氫氣和氯氣的化學性質不再保持。

        【歸納總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

        【歸納總結】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動畫演示】

        水電解動畫演示

        氫氣和氯氣反應動畫演示

        【教師講述】

        所以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fā)生了改變,從一種物質的分子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改變,分子個數不一定變。

        【提出問題】

        在化學變化中,從一種物質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呢?

        【討論總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舉例說明】

       、偎娊鈺r,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個氫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氫分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氧分子;

       、贖2在Cl2中燃燒時,氫氣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氯氣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個氫原子和每一個氯原子重新組合成了氯化氫分子;

        【學生討論】

        電解氧化鋁生成鋁和氧氣。

        【討論總結】

        氧化鋁通電時,氧化鋁分子分解成了鋁原子和氧原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氣分子,許多鋁原子聚積到一起成金屬鋁。

        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fā)生變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終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歸納總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學反應實質: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都沒有變。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

        【板書設計】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有間隔

        4、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學變化的實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變化中的情況: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數目不一定發(fā)生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都沒有變。

        物質、分子、原子與分子的聯(lián)系: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6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認識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日常生活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式,用課本理論來解釋日,F象。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點: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難點:

        1、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方法:實驗探究

        手段:多媒體教學

        實驗準備:燒杯、量筒、水、品紅、濃氨水、酒精

        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請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思考以下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減少,如果受熱減少得更快,為什么?

       。2)為什么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

       。3)濕衣服為什么經太陽曬后會變干?

       。4)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

        (5)中國古代認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你是認為怎樣認為的?

        2、講授新課:

        [實驗3-2] 品紅溶于水

        現象:品紅逐漸向水中擴散。但時間較長后才擴散均勻。

        提問:為什么品紅能在水中擴散?

        明確:學者經過反復的實驗和探究,提出了物質都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學事實證明: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們本課題將要學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質(板書)

        板書:

        1、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問:我們能用肉眼或普通的顯微鏡看到分子嗎?那怎樣才能看到分子呢?

        講解:用肉眼或普通的顯微鏡都不能觀察到分子,必須用比較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可見分子是一種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與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與地球相比。分子雖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結論1:分子質量很小,體積很小。

        探究活動1:

        操作:

        1、在試管中加入蒸鎦水,再加入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仍為無色

        操作:

        2、在試管中加入濃氨水,再加入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變?yōu)榧t色

        操作:3、將酚酞溶液分別倒入A、B兩個小燒杯中,另取一個小燒杯C,加入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C兩個小燒杯,燒杯B置于大燒杯外,觀察12分鐘。

        現象:燒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而燒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為無色。

        結論2、分子在做不停的運動。處于永恒的運動中,溫度越高,運動的速度越快。

        解釋: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減少,如果受熱減少得更快,為什么?

        (2)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

       。3)濕衣服為什么經太陽曬后會變干?

        (4)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

        活動探究2、酒精與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別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觀察所得溶液體積是否等于200毫升?

        現象:100毫升酒精與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體積小于200毫升。

        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結論3:分子之間有間隔。

        解釋:(1)為什么物質存在固、液、氣三種狀態(tài)?

        (2)為什么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3)夏天自行車的氣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鐵路上的鐵軌之間為什么留些空隙?

        總結:略

        作業(yè):昌平練習冊,課后習題。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1、復習舊識:

        氨氣、水、糖等物質都是由什么微粒構成?

        2、情景引入:

        提問:分子是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構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氣分子,氫氣分子的模型。

        3、講授新課:

        二、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板書)

        討論:

        1、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fā)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2、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試分析在這個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論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

        [學生討論,選擇學生代表來陳述討論結果]

        講解:

        1、分子的觀點(板書)

        提問:物理變化的實質是什么?

        回答:物理變化的實質是沒有新物質產生,發(fā)生變化的只是物質的狀態(tài)和形狀。

        追問:這變化中分子本身有沒有變化?

        回答: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變化。

        小結:可見,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變化。(板書)

        提問:化學變化的本質是什么?在這些變化中分子本身有沒有變化?

        回答:略

        小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的分子。(板書)

        討論:那么,根據分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特征,我們應如何給分子下一個定義?

        小結:由此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板書: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觀點(板書)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實質。

        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發(fā)生變化,只是重新組合。

        結論1: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沒有發(fā)生變化。

        結論2:原子: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

        結論3:化學變化的實質:

        思考: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講解:盡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與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無關系的分子和原子,則無法說誰大誰小。

        總結:略

        練習:課后習題

        作業(yè):昌平練習冊

        課后反思: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能列舉出常見的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物質。知道水、氧氣、氫氣、、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構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構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間是有間隔的、并在不斷運動著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學變化前后,存在于物質中的原子的種類不變。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生沒有變化,分子發(fā)生了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宏觀現象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的概念

        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

        教學工具

        多媒體演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見聞:

        1)糖放入水中為什么不見了?

        2)路過化妝品店就聞到香味?

        3)濕衣服曬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實驗3–2:品紅的擴散: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么能擴散呢?(同步加做加熱水中品紅)

        [過渡]在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就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究,他們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的粒子構成的設想,用于解釋以上現象。那么,他們的論斷是否正確呢?

        展示圖片:教材P48圖3-6、3-7

        小結: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構成的。

        二、[提問]分子有何特點呢?

        (閱讀)分子很小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

        [活動與探究]做氨水的擴散實驗

        請同學們猜想: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變紅了?而B杯中的溶液過很久才變紅呢?

        小結:

        氨水中氨分子不斷擴散進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該實驗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提問]在受熱的情況下,分子運動速率怎樣?能否舉例子

        電腦:①1000ml酒精與100ml水的混合,思考為什么混合后體積不為200ml呢?②一碗黃豆與一碗綠豆混合是否等于兩碗?

        小結:分子之間有間隔

        思考題:

        用分子的觀點分析:

        1、為什么墻內開花墻外香?

        2、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易涼干?

        3、物質為何有三態(tài)變化?

        三、作業(yè)與練習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8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主要區(qū)別。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區(qū)別。

        3.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質的變化。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實驗器材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設問]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質構成的, 但物質本身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演示]品紅擴散實驗

       。ㄌ釂枺┢芳t為什么消失?整杯水為什么變紅了?

        [播放動畫] 品紅分子在水中擴散的微觀過程。

        [結論] 宏觀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活動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問]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

        (講解)其實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書]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非常小。

       。ㄒ耄⿵恼n堂開始的品紅消失和聞到的香水味以及動畫我們猜想分子是運動的。

        [演示]取一支試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試液,再滴加濃氨水。觀察有什么現象?

        [提問]若不直接滴加濃氨水,你有什么辦法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嗎?

        [多媒體展示]播放氨分子運動

        [ 提問]這一實驗說明了什么?

        [追問]若改變溫度對分子運動有什么影響?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嗎?

        [板書]2、分子總在不斷運動,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率加快

        [設疑]水溫升高,液態(tài)水變成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態(tài)變化可以用關于分子的觀點來解釋嗎?

        [演示實驗](1)50ml水與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與50ml酒精 (3)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

        [提問]混合后的體積是兩者之和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書]3、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

        [提問]由分組實驗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小結]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容易被壓縮,而液體、固體分子間間隔較小,不易被壓縮。

        [提問]1、液態(tài)水變成蒸氣“跑”走的情形與電解水時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樣?為什么?

        [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邊演示邊講解

        引導學生從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發(fā)與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小結]分子是保持化學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追問]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如何改變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2、氧 汞分子分解過程(Flash動畫)

        [提問]你有何發(fā)現?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小結]

        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

        3、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區(qū)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結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六、板書設計:

        課題2 分子的原子

        一、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構成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斷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三、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當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分子不變;當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變了,原子不變。

        2、混合物和純凈物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純凈物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學會應用分子的觀點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qū)別。

        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的講解、演示與學生的探究、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授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認識物質的可分性的觀點。

        2、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認識分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認識分子的特征。

        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

        教學過程:

        設疑激思,發(fā)現問題:

        1、香水為什么會散發(fā)出怡人的香味?

        2、濕衣服為什么在陽光下干的比較快?

        3、白糖放在水里為什么不一會就沒了,而水變甜了?發(fā)現問題。將化學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真實的情景中發(fā)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產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題。從與教學內容有內在關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啟發(fā)性的情節(jié),提出富有思考性激發(fā)想象力的化學話題,激起學生尋求變化本質和內在原因的欲望。

        新課學習: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1、【教師講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發(fā)展簡史。

        【得出結論】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的。

        2、【出示圖片】a、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

        b、通過移動硅原子構成的文字。

        【得出結論】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3、【教師舉例】說明微觀的粒子聚在一起構成宏觀物質。邊聽、邊看得出結論:物質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微觀的粒子聚在一起構成宏觀物質。

        活動與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薄ⅰ舅伎紗栴}】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為什么水分子看不見,水卻能看見?

        【得出結論】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2、【演示實驗】品紅在水中擴散

        【思考問題】水為什么能變紅?

        【出示圖片】不同溫度下水分子的運動

        【得出結論】分子在不斷的運動著。溫度升高,分子運動的速度加快。

        3、【思考問題】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體,正確嗎?等式“1+1=2”成立嗎?

        【演示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

        【得出結論】分子間有間隔,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運用新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通過實驗與探究認識分子的'體積和質量很小,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分子間存在間隔。

        活動與探究三: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

        1、【思考問題】前面我們做過水蒸發(fā)和水電解的實驗,請同學們思考:水蒸發(fā)和水電解一樣嗎?為什么?

        【得出結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回顧水蒸發(fā)和水電解的實驗,討論、交流、回答。使學生的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從分子本身是否變化來認識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總結歸納: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物質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從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qū)別,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學反思

        在講授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時,先給出電解水的微觀圖示,試圖讓學生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①水分解的過程中出現了哪幾種微粒,各幾個?

       、谶@些微粒中哪些發(fā)生了變化,哪些不變?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④從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

        但結果學生對微粒模型圖不熟悉,回答前兩個問題很困難,對后面的問題就更無從入手了。這樣嘗試之后就把這節(jié)課設計成了一節(jié)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只在“分子、原子關系”“物理、化學變化實質及主要區(qū)別”等處安排學生交流討論。力求抓住學生學習心理,緊扣學生認知規(guī)律,以學生在哪里會想到什么問題,如何解決為主線。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10

        一、教學背景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化學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大;瘜W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物質世界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在初中階段,學生需要通過化學學習,了解物質的本質和變化規(guī)律,為高中化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掌握元素符號、化學式的表示方法和意義;了解化學元素的分類和周期表的基本結構;能夠根據化學式計算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和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能夠描述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

        三、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了解物質的微觀結構,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過示意圖和實物模型,讓學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掌握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

        通過實例,讓學生掌握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義。引導學生掌握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能夠根據化學式計算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和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通過化學方程式的實例,讓學生了解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

        3.化學元素的分類和周期表

        通過實例,讓學生了解化學元素的分類和周期表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了解周期表的分類方法和元素的周期性規(guī)律,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號、相對原子質量和化學性質的基本信息。

        4.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

        通過實驗和觀察,讓學生了解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掌握物質的相變、化學反應和化學方程式的關系,理解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的本質和規(guī)律。

        以上就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和觀察,讓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為高中化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11

        一、教材

        本節(jié)內容屬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jié)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fā),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于“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jié)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fā)生的不少奇妙變化,并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F象,學習日,F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講授法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yè)。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結合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臺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的興致。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里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著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并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著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于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并解釋原因。之后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系,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干、酒精蒸發(fā)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么性質”引發(fā)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采用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并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fā)、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咸,腌蘿卜需要很多天,引發(fā)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jié)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業(yè):預習下一節(jié)內容并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fā)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為下節(jié)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并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抓住要領。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12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

        教學工具

        大燒杯、小燒杯、品紅溶液、酚酞溶液、濃氨水、膠頭滴管、針筒、投影儀、多媒體電腦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引入]生活中你經常碰到這種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逐漸減少了,如果拿去加熱會減少得更快;當你漫步在果園,便有一陣陣果香飄來;當你把紫色高錳酸鉀晶體丟人水中,水就會變成紫色,但我們肉眼卻看不到高錳酸鉀晶體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過原因呢? [演示實驗J教材中(實驗3-2)o [觀察]品紅溶液逐漸擴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燒杯中的溶液經振蕩后變成淺紅色。師: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會減少?加熱后減少得更快?為什么品紅滴到靜置的水中能逐漸擴散呢? [學生討論]水慢慢變干了,實際上是水微粒蒸發(fā)到空氣中;我們聞到果香味,是看不見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氣中。

        師:同學們都說得對。這樣的問題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學者的興趣,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物質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后來,這個大膽的設想隨著科技的`進步得到了驗證。

        [小結]由課本圖3-6和圖3-7分析得出:

        1、物質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口(科學儀器直接觀察)。

        2、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師: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質量,還存在哪些性質呢?(從現象說明)o生1:從品紐的擴散、水的蒸干……等現象說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斷運動。

        生2:從水受熱蒸發(fā)加快這一現象,說明分子微粒在受熱情況下,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這也說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斷運動的。

        生3:聞到香味也可以說明分子微粒在不斷運動。

        師: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斷運動外,還有哪些特點?生,:當水加熱至100℃,水變成水蒸氣,說明水分子間的間距拉大;在O℃時結成冰,呈固態(tài),說明水分子的間距拉近;這一現象說明分子間存在一定間隔。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從生活經驗、日,F象中,從前人探究中,我們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點,歸納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隔。

        師:這3個特點中第

        2、3兩點是你們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個實驗證明你的觀點呢? (分組實驗,重點探究特點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

        二、實驗探究

        [演示實驗](教師在學生探究實驗前先做個演示實驗)在一試管中加入lOmL無色的濃氨水,然后滴入2~3滴無色酚酞試劑,觀察現象,得出結論,作為信息提供給同學們。

        [現象]溶液呈紅色。

        [結論]氨水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岔

        [實驗內容]探究分子特點之一——分子在不斷地運動著。

        [實驗方案1]在一只小燒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試液,觀察現象。

        [實驗方案2]在一只試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試液;另取一支試管B中加入10ml。的濃氨水,然后用帶尋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膠管連接,如圖所示,觀察現象。

        [實驗方案3]如右圖所示,A、B兩燒杯中裝有無色酚酞試液;另取一個C燒杯加入約5mL的濃氨水。然后用一個大燒杯罩住,觀察現象(約5分鐘后)。

        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案,從理論上推測結論,完成下表:

        師:同學們親自進行實驗究話動,通過實驗,我們歸結出以下幾點

        1、氨水會揮發(fā)出許多微小顆粒并擴散到空氣中,所以最先打開瓶塞時,我們都聞到了刺鼻的氣味;(親自體驗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變紅; 3、說明構成氨氣酌氮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課后小結

        師: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實驗探究驗證了分子的特點,F將本課題總結如下:

        1、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分子存在著以下特點: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距。

        板書設計

        1、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分子存在著以下特點: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距。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構成物質的微粒有質量和體積小、不斷運動、有間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構成的物質的微粒;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自然、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學習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方法處理信息。

        2、能在教師的啟發(fā)和指導下通過與他人合作實驗的形式,對有疑惑且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實驗中注意觀察和思考相結合;對實驗觀察的結果、分析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

        3、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二、教學重點:

        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粒。認識微粒的特征。

        培養(yǎng)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三、教學難點:

        物質變了,其中的微粒怎么變?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新課教學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讀古詩,品自然,通過趣味實驗切入學習: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演示實驗:氨水使“樹”上沾有酚酞的棉花變紅。

        設疑:一汪“清水”,習習“微風”吹開了“桃花”的笑臉?

        激發(fā):看來桃花并非只開在春風里。今天是桃花盛開日子,用你們智慧頭腦,靈巧的雙手,映紅課堂這一片“桃花”。

        提供實驗用品:棉簽、水、氨水、酚酞、品紅等

        引導實驗驗證假設,做好學生活動可能性預測和應接準備

        追問:是氨水使酚酞變紅,但氨水并沒有與酚酞接觸呀?

        激趣:氨有“無影腳”,“跑”到棉花上?以上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得出結論: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

        說明: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向同學展示各種分子、原子的照片,進一步說明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活動與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問題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濕衣服上的水“跑”哪兒去了?

        板書: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說明: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

        類比說明:

        問題討論

        1、衣服曬在太陽下,變干了,為什么?

        2、路過花叢,為什么能聞到花的香味?

        呼應:解開水為什么會“跑”的疑惑。

        板書:二、分子等微粒總在不斷地運動著,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提出新問題:沖糖水時,把糖放到開水中,糖不見了,而杯中的水卻變甜了。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嗎?

        投影實驗內容:杯水+一塊糖=?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體

        正確嗎?等式“1+1=2”會成立嗎?

        教學過程:

        A組實驗:100mL水+100mL酒精50mL一杯黃豆+50mL一杯芝麻

        B組實驗:一杯熱水、一杯冷水,同時放入質量相當的`高錳酸鉀,觀察現象。

        C組實驗:下面一個裝有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集氣瓶,上面一個盛空氣的集氣瓶,抽掉中間的玻璃片,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體積的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

        引導:通過我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大家從中得到什么啟發(fā),有什么新發(fā)現。建議:各小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學展示你們的發(fā)現和解釋。

        板書:三、分子等微粒間有間隔。

        知識遷移應用

        問題思考:水溫升高,液態(tài)水變成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態(tài)變化可以用關于分子的哪些知識來解釋?

        新建馬路時,為什么要分成許多塊?塊與塊之間的間隔冬天和夏天為什么不一樣寬?

        活動與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問題:

        1、液態(tài)水變成蒸氣“跑”走的情形與電解水時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樣?為什么?

        2、一種分子是如何變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電解為例,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與講解,引導學生從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發(fā)與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推論四:

        分子是保持化學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鞏固與提升:

        氫氣(H2)是一種新型能源,用氫氣(H2)和氧氣(O2)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可以得到水(H2O),試用圖示表述其物質變化過程中的微粒變化情況。

        反復利用幾種物質——氫氣(H2)、氧氣(O2)、水(H2O)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各種變化,刺激學生思維,使“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分子”的認識得到深化和升華。

        延伸性研究

        放飛思維:(可放在課后進行)

        思考問題:氫氣燃燒可釋放能量。這樣,汽車加油站能不能變成加水站?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它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凈物的基礎之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

        本節(jié)課不僅能帶領學生走入神奇的微觀世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事物,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還能為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結構、元素、以及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xié)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實驗是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紅等

        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好課本和學具,課前預習相關內容。

        四、設計理念

        1、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2、主要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結合,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順應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

        五、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引思

        設問激趣,導入新課

        實驗探究,了解性質

        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們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1、現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的季節(jié),走過桂花樹邊,會聞到桂花香;

        2、潮濕的衣服會自己晾干,特別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塊放到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4、教師演示實驗:品紅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

        上述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你們想過這是為什么嗎?你們會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嗎?

        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也就是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象。

        [板書]課題1分子和原子

        二)、設問激趣,導入新課

        在緒言中,我知道了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說,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組成的,世界即物質。我們身邊所熟悉的物質很多。

        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圖片:空氣、水、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食鹽等等。

        這些物質都是什么由什么構成的呢?為了解釋上面的這些現象,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設想。

        [板書]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比如在緒言中,我們了解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在18世紀就提出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理論。當時這只是一種猜想,但可以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現象。隨著科學的進步他們的這種猜想已經得到了證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還能移動原子。

        多媒體展示:視頻、教科書P49中的圖3—2和圖3—3

        三)實驗探究,了解性質

        為什么必須借助先進的遂道掃描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分子呢?這是因為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板書]1、分子很小

        多媒體課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年才能數完。

        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很小以外,還有什么性質呢?

        [實驗探究]

        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步驟

        [對比分析]步驟1說明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色,只能起稀釋作用。步驟2說明濃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步驟3酚酞變紅是因為燒杯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使A中酚酞變紅。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著。這樣,就可以解釋開頭的幾個現象了。而且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板書]2、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

        激發(fā)興趣:請問:1+1在什么時候不等于2?

        [實驗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紅溶液,使其充滿玻璃管容積的二分之一,再滴入無水酒精使其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兩端,顛倒數次。

        現象:總體積小于1玻璃管。

        [課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釋: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

        [板書]分子之間有間隔

        課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時體積變化的模擬圖

        [實驗探究]

        一打氣筒,用手堵住出氣孔,用勁推,可以推動活塞。再吸入一針管水,看能不能推動活塞。

        解釋:這是因為氣體分子之間間隔比較大,容易壓縮,而固體和液體分子間隔較小,不易壓縮。

        課件展示:物質狀態(tài)變化時,分子之間間隔的變化示意圖。

        說明:石油氣可裝入鋼瓶中,是因為氣體受壓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間隔減;相同質量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體積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是因為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遇冷時減小的緣故。

        四)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五)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經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覺得你有哪些收獲?

        六)課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圍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給你稍稍冷卻或加熱,你又會怎樣?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學的微觀世界中翱翔吧!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啟迪思維,激發(fā)探究欲望。

        培養(yǎng)學生世界是物質的哲學觀點

        展示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品質。

        通過對物質構成的認識過程介紹,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是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并培養(yǎng)愛國主義品質。

        通過水分子的自述將分子的特性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領會分子的“小”,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對比、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通過腦筋急轉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通過類比遷移理解現象本質。

        便于學生直觀理解。

        讓兩名學生合作完成此實驗探究,培養(yǎng)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學生直觀理解。

        增強用化學解釋生活,從生活中發(fā)現化學的能力,讓自己擁有化學的眼睛。

        鞏固新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

        給學生一個思考想像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

        課題1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一般壓強越大分子間隔越小

        七、課件說明

        課件中有很多視頻及動畫很好的幫助我把握了教學的關鍵,是用任何生動語言無法替代的,在這節(jié)課中使用課件是初中化學中最恰當且必不可少的。

        八、設計反思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課程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發(fā)現別人的長處,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不斷地提高,不斷的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 15

        一、教學背景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化學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大;瘜W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物質世界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在初中階段,學生需要通過化學學習,了解物質的本質和變化規(guī)律,為高中化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掌握元素符號、化學式的表示方法和意義;了解化學元素的分類和周期表的基本結構;能夠根據化學式計算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和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能夠描述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

        三、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了解物質的微觀結構,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過示意圖和實物模型,讓學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掌握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

        通過實例,讓學生掌握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義。引導學生掌握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能夠根據化學式計算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和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通過化學方程式的實例,讓學生了解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

        3.化學元素的分類和周期表

        通過實例,讓學生了解化學元素的分類和周期表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了解周期表的分類方法和元素的`周期性規(guī)律,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號、相對原子質量和化學性質的基本信息。

        4.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

        通過實驗和觀察,讓學生了解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掌握物質的相變、化學反應和化學方程式的關系,理解物質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過程的本質和規(guī)律。

        以上就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和觀察,讓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為高中化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相關文章:

      分子和原子的說課稿08-17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03-12

      分子和原子說課稿8篇02-19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8-14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8-14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2-20

      初中《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2-20

      分子和原子評課稿06-03

      物理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