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一、醫(yī)學治療模式
早期對學習的兒童進行幫助的主要是醫(yī)生,他們認為這些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異常,從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情緒穩(wěn)定性差等。
(一)預防可能造成腦損傷。為了保證兒童的正常學習能力發(fā)展,在胎兒期應保征母親的營養(yǎng)和良好的情緒。出生時及出生后避免腦外傷和營養(yǎng)不良。
(二)對患有多動癥的學習困難兒童實施藥物治療。使用利他寧等剌激性藥物常能夠有效減少多動行為和提高注意力。但利用藥物來治療兒童學習困難一直顧在很大爭議,而實際上的治療仍不能代替有效的教育手段。確定兒童是否該服用藥物,需要一、教師、家長和兒童之間保持密切聯(lián)系,特雖是注意這些剌激性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藥物治療雖然在學習困難兒童矯正方面收效不大,但一直是一個積極研究的方向,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原因被疑為生理因素造成的情況下。
二、教育學矯正模式
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學矯正模式則強調這一類學生在學校中的通常教學方法下難以學會,必須為他們提供適合的特殊的教育安排和教學方法。
(一)設置專門學習困難輔導班。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教育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把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學校中單設出來編成班,不僅不利于他們學習成績提高,反而會降低,且沒有學習信心和人格上的自信。而那些在普通學習班級中學習的學習困難學生則沒有上述問題。因此,美國的弗蘭克休伊特(Frank-Hewett)主張在學校設置專門輔導教室,這種教室是精心布置的,有學習困難的兒童全天或部分時間呆在這教室中,剩余時間回到普通班級中去。專門輔導教室全天服務,它需要有特殊教育經驗的教師和適合于學習困難學生的教學設施。讓學習困難的學生留在正常班級里學習有利于保護其自尊心。
(二)多重感覺教學模式。這個模式是由G.弗納爾德(G.Fernald)創(chuàng)立,又稱為“視覺-聽覺-動覺-觸覺法”。該模式強調直接通過教材進行教學,在訓練過程中綜合利用感覺系統(tǒng)來糾正這些兒童身心存在的問題。其理論假設是在學習中如果運用多個感官系統(tǒng),則學習內容理解掌握的可能性就大。例如:在學習單詞時,學生首先看這些單詞(視覺),接著聽教師念和自己念單詞(聽覺),最后讓學生練習寫這些單詞(動覺和觸覺)。
(三)扮演教師角色訓練法。旨在讓學習困難學生通過教授比自己學習更差或低年級學生的辦法,使他們從中體會和重新認知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從而為自己找到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當教師,能增強兒童對學習的責任心、積極性,學會正確地重組和表達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直接指導教育模式。直接指導教育模式強調對學習困難兒童在學習知識、原理、概念時進行邏輯分析,從而直接獲得知識。該模式主要包括:1.強調用獎勵正確學習反應的方法來增加、恢復其正確反應的可能性;2.經常性、循序性改進衡量其學習進度的標準;3.依靠系統(tǒng)周密地安排指導教學的方法,保證學生掌握正確學習行為;4.強調直接向學生傳授學習任務所需要的具體技能,精心設計向學生傳授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案例。研究表明,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技能。
(五)克魯克香克的學習環(huán)境控制的教育模式?唆斂讼憧耍╳.Cruchshank)在總結前人對注意力分散和多動兒童矯治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結構性緊密的教學安排、減少與學習無關刺激、增強教村的刺激強度教育模式,旨在幫助那些有注意力易分散和多動癥傾向的學習困難兒童。結構性緊密教學安排指的是教師應當精心設計適合于學習困難兒童的教學內容和計劃方案。增強教材的刺激強度是指教材或呈現(xiàn)的知識有較高吸引兒童注意和感知的強度,如鮮艷的色彩、有趣的圖片、模型等。減少無關刺激則通過以下方法來增強這類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減少其多動行為:1.安裝隔音的培壁和天花板;2.地面鋪土地毯,減小掉下東西的聲音;3.門和窗安裝半透明的毛玻璃;4.關上教室內書柜和食櫥的門;5.不在墻上貼布告之類的無關東西,教室墻壁應樸素無華;6.使用小教室和采用具有三面隔根的學習桌;7.兒童學習活動空間盡可能寬敞,避免擁擠;8.教師服飾力求樸素,少佩戴飾物。
(六)電腦輔助教育模式。傳統(tǒng)電化教育手段由于引入了電腦技術,使之在輔導學習困難學生方面有了更強的作用,其中在提供學生在學業(yè)上的有效練習方式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上有積極影響。在電腦教學程序中容易把知識序列化、分解化,可以在視覺上充分展現(xiàn)和演示不同的學習內容,提供更多的輔助學習內容,并大量提供練習機會和耐心的糾錯提示,電腦對兒童的回答的回應及對提問的詳細精確回答,有利于維持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一個兒童面對一臺電腦的教學也類似于個別教學,又可節(jié)省教師人力,其發(fā)展前景極為廣闊。
三、心理學矯正模式
心理學矯正模式強調兒童學習困難是其心理原因造成的,諸如注意力分散,記憶力差,思維水平低等心理過程方面。只要這些方面能得到改善,學習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一)“視覺-運動配合”矯正模式。紐厄爾凱法特(Newell Kephart)提出的這一模式是針對有視覺或視覺-運動困難的兒童的補救方法。目的在于使視覺和運動協(xié)調統(tǒng)一起來。這個訓練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手指示方向并引出大部分信息,不斷使手和眼互相配合,從而學會用視覺信息來調控自己;第二階段,一般情況下依靠視覺去閱讀、計算,只有在復雜困難情況下使用手幫助;第三階段,完全達到依靠視覺來完成閱讀、聽講。雖然這種矯正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效果不大,但凱法特提出了許多矯正兒童感知運動障礙的活動,如使用移動木板、健身彈簧墊、堆雪人、眼球運動訓練、形狀知覺訓練等在特殊教育實踐中廣為應用。
(二)行為矯正模式。行為矯正模式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強化改善兒童學習行為。對學習困難兒童的良好行為方式進行正強化,如表揚、鼓勵、獎勵。對其不良行為進行負強化,如批評、懲罰、忽視等。S.柯克(S.Kirk)等指出,行為矯正有三種策略:1.任務或伎能訓練: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習任務變得易懂,單元知識分解為更易理解的較小成分,先讓學生掌握知識基本要素,然后綜合成整個學習任務要求的復雜水平。2.能力或過程性訓練。又稱內在心理能力訓練。
在正確辨認出學習困難者在發(fā)育方面的障礙基礎上,通過訓練改善來發(fā)展他們的注意、言語、辨別力、思維、記憶等方面的障礙。3.過程任務訓練法。這種模式是將前述兩種模式合二為一。柯克指出:使用何種訓練應根據學習困難者的不同情況而定。
(三)認知矯正模式。這是由加拿大的唐納德邁切恩鮑姆(DonaldMeichhenbaun)首創(chuàng)的。該模式側重于改善和發(fā)展學習困難學生的認知過程。它包括許多具體的技術方法。經常使用的有以下兩種:1.自我指導訓練法。這種方法是讓成年人或同年齡正常兒童演示適合于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使學習困難者親眼觀察演示者是如何進行成功的自我指導的。邁切恩鮑姆對此作了如下描述:(1)成年演示者一邊做一件事一邊大聲敘述做事的過程(認知演示);(2)學習困難兒童按照演示者的指導做同樣的事(外露性自我指導);(3)學習困難者邊做這件事,邊小聲復述演示的指導(半外露性自我指導);(4)學習困難者通過默念指導自己做完這件事(非外露性自我指導)。2.自我監(jiān)督訓練法。這種方法重點幫助學習困難兒童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行為中去。方法是:當學習困難學生學習時,旁邊有臺錄音機,錄音機里是錄有一些聲音的磁帶,這些聲音每隔一定時間開始播放。每當學習者聽到這個聲音時,他便停下來問自己:“我剛才注意力集中嗎?”并立即把對自己的注意力評價記錄在一張記錄單上。
認知矯正模式在指導學習困難者的實踐中收到良好效果。
除上述心理學矯正模式外,特殊教育專家還提出了諸如:約翰遜和曼克勒布斯特的“神經心理學學習障礙補償方法”,赫根的“語言-書寫-發(fā)音方法”,吉林厄姆的“視-聽--動覺法”等。
無論醫(yī)學模式,還是教育學與心理學模式,在學習困難矯正的實踐上,迄今仍未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又都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并且不同模式針對不同類型學習困難的兒童還有特殊作用,例如由多動癥引起的學習困難兒童采用三種模式配合治療就好得多。醫(yī)學模式和心理學模式試圖從增強學習困難兒童的自身學習能力的道路研究,教育學模式則試圖一方面教會學習困難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學習策略,一方面將知識變得更加容易學習及創(chuàng)造更適合的教學方法。最終目的是使學習困難兒童融入到學校正常教育的主流中去。這足以說明在學習困難兒童矯正研究領域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探索。
[學生學習困難的矯正模式]相關文章:
2.困難的語錄大全
4. 困難的反義詞
5.矯正思想匯報
6.社區(qū)矯正月思想匯報
7.不怕困難的詩句
8.困難的勵志的語句
10.社區(qū)矯正思想匯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