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論語》教學設計

      時間:2022-08-25 11:15:4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論語》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教學設計

      《論語》教學設計1

        《〈論語〉十二則》

        教學目標

        1.啟發(fā)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2.了解《論語》一書和孔子及其思想。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等。

        重點: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教法與學法

        教法:朗讀教學法 探究法 歸納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通過熟讀,明白其內(nèi)涵,通過討論,掌握其寫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孔子及《論語》簡介

       。1)《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涵蓋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比較完整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論語》在中國的地位就相當于西方社會的《圣經(jīng)》一書,所以也有人把《論語》譽為中國人的《圣經(jīng)》。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圣人”。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課文內(nèi)容提要及問題設計

        (一)內(nèi)容提要

        本課所選內(nèi)容主要涉及這么幾個方面:一是關于讀書做學問的,二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三是關于立志與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問題設計

        1.為什么每一則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所以《論語》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說的話。

        2.《論語》篇名的由來

        提示:《論語》這本書形式上的一個特點:分章記述孔子的言行。這種形式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選取每一篇文章開頭第一句話的頭兩三個字來命名的,如《學而》、《為政》等,都是篇名!墩撜Z》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含義。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嗎?

        提示:古代人對“三”、“六”、“九”有一種數(shù)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數(shù),而不是一個確切的數(shù)字。

        4.孔子關于讀書的論述對我們有何啟發(fā)?

        提示:關于讀書,孔子提出了“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獨到見解,并以“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來進行論證。這些對于我們科學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學習都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樣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的“出鏡”率最高,約一百多次?鬃诱J為君子除了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與人和睦相處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他應該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義”。

       。ㄈ┍菊n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和警句等。

        成語: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 擇善而從

        格言警句

        1.談學習態(tài)度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談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

        3.談修身做人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ㄋ模┱_認識和評價《論語》

        一個時期以來,孔子及其《論語》似乎被人神化,其實《論語》是一部內(nèi)容很平實、很富于人情味兒的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書,一部可以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去讀的書。只要善于讀,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啟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諸子百家中,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但這并不等于說,《論語》就是中國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學反思

      《論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目標

        1、初步理解淺易文言文

        2、能準確朗讀并熟練背誦默寫課文

        3、能夠讀、寫、理解“子曰、慍、罔、殆、矣、誨、弘毅、士、凋、恕、欲”等詞語。

        4、學習《論語》中名言警句的簡單應用。

        5、簡單了解孔子及《論語》

       。ǘ┻^程及方法目標

        誦讀理解 交流質(zhì)疑 教師點評 全文背誦 學以致用 積累拓展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感受孔子偉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為核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以及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做法和人生價值觀,提高個人思想修養(yǎng)。

        2、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歷,體會課文內(nèi)涵,端正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觀。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默寫文章,評點課文內(nèi)容,精講難點章節(jié)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nèi)涵,觸動學生心靈,感受“至圣先師”的偉大人格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教師對學生做朗讀指導,正音斷句。

        2、學生互相質(zhì)疑法。學生將自己的疑難當堂提出,學生互答。(也可采用學習小組集中質(zhì)疑,再互相解答法)。

        3、歸納、總結法。將本文涉及到孔子、《論語》體裁及主要內(nèi)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語、名言、警句等進行歸納記錄。

        4、教師評點法。教師針對學生理解進行評點指導,形成統(tǒng)一的、正確的認識。

        5、延伸應用法。針對本文內(nèi)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點進行延伸應用練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運用POWERPOINT系統(tǒng)

        學生課前準備

        1、找4-5名學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主題排練一小品,情節(jié)簡單明快,用時3~4分鐘。

        2、學生搜集、了解有關孔子及《論語》資料,做好上課準備。

        教學說明

        因我所教班級每周有一節(jié)學生國學演講課,主要內(nèi)容為《四書五經(jīng)》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學生對孔子及《論語》比較熟悉,故此在對這兩者的處理上可以比較簡略。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文章,朗讀、分析文章內(nèi)容。進行簡單應用拓展。

        教學步驟

       。ǘ嗝襟w課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樂為古箏曲《高山流水》,進入上課時間)

        一、導語

        教師在黑板板書繁體“圣”字,由學生識讀并分析這個字特點,明確“耳、口皆為王,是為圣”,說明人們把能聽、能說,胸中有韜略、有學識、品德高的人稱為“圣人”。有一個人被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板書這八個字)可見這個人的厲害了。這個人還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書“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聯(lián)合國還有他的塑像,可見這個人的影響力之大了,這個人是誰?(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就是我們大屏幕上這個人。對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記錄孔子生平的那本書《論語》,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歷史課上老師也已經(jīng)教過了,那位同學來介紹一下孔子和<論語>的有關內(nèi)容。

        二、關于孔子及《論語》有關資料(出示幻燈片,內(nèi)容如下)

        孔子及《論語》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簡意賅的言論,來提高我們的認識。(展示幻燈片,出現(xiàn)孔子圖像及課題,教師再板書課題)。

        認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讀)

        1、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F(xiàn)在,讓我們通過朗讀走近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隨他一起探討有關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學朗讀“閱讀提示”,指導學生對照注釋自己朗讀《〈論語〉十則》。)

        2、學生自己大聲地朗讀課文。

        3、展示幻燈片,給重要字詞正音及課下列出的三個通假字的讀音及解釋。(幻燈片略,字詞如:論、慍、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說、女、知。)

        4、學生各自大聲的流利的朗讀課文。

        5、就“大聲”“流利”“快速”進行朗讀指導和示范。

        6、全體大聲的節(jié)奏準確的朗讀課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閱讀本文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本文的課下注釋非常全,大家在閱讀中的一些疑問基本上都有說明,下面請大家根據(jù)課下注釋及平時〈論語〉演講的積累,自己試譯文章內(nèi)容,個人的疑難可以小聲的和同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解決不了的可以一會給大家提出來。

        2、學生提出疑難,互相解答。(疑難以字詞、短語為主。)

        3、給大家一點時間,看一看自己哪一則翻譯起來有困難,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下。(一般說來,學生對第八則的內(nèi)容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可做示范性翻譯)

        例如: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剛毅,因為他肩負著偉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理解這一句話并不難。這一則中有一個關鍵詞“弘毅”,可用換字辦法來解釋,即“剛毅”“強毅”;有的可用加字辦法來解釋,如“任(任務)重(重大)而道(路程)遠(遙遠)。請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礎上齊讀這一則,讀準節(jié)奏。(生齊讀第八則。)(板書可設計為“以仁為己任──重,死而后已──遠”的一一對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

        4、通過解答疑難,大家已經(jīng)對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請同學來試著按則翻譯文章。(配合幻燈片進行翻譯,過程中教師及其他同學進行指正)。

        (第三部分:練)

        1、大家在對整篇文章進行翻譯后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每一則都和我們息息相關。請大家說說他主要說了那些方面的東西?(明確:學習與人生修養(yǎng)兩類,學習又可以細化為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兩類。)(教師板書)

        2、既然是和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就請大家看看下面幾道練習題。(展示幻燈片)

        例:(1)與陳毅元帥“大雪壓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意境相似的語句是:

       。2)討論學習和思考相輔相成的關系的語句是:

        (3)一組對比圖片,(好與壞的典型),談感受,用文中語句回答:

       。4)學生表演小品,學生根據(jù)小品答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結課文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發(fā)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睆闹袊目鬃舆@里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找智慧。這節(jié)課我們粗略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大家可以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談出對里面的話的理解,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繼續(xù)了解孔子,走進大師的內(nèi)心世界。

        五、作業(yè)

       。1)背誦《論語》十則

       。2)從十則中選出自己喜歡的2-3則,寫出喜歡的理由。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歸納總結文中成語、警句

       。2)針對內(nèi)容進行討論思辯

       。3)感受孔子偉大而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不知誕生過多少光耀千古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這如滿天繁星、數(shù)不勝數(shù)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這樣一個人和這么一本書,總是如浩月當空,長明不熄,照耀著一代又一代人,引領著一代又一代人。這個人就是孔子,而這本書就是《論語》。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則,并要求大家課下背誦這篇文章,下面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生背誦全文,還可以安排單人背誦)

        二、總結概括成語、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課文中的許多詞語早已被我們所熟知,我們常常把它稱作什么?

       。ㄉ撼烧Z。)

        師:大家能不能從文中再舉幾個例子?(明確如:溫知知新、見賢思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

        師:《論語》是為現(xiàn)代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我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來看一看。(幻燈片顯示《論語》中的成語。) 其實除了成語,還有許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膾炙人口。下面請就你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看誰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談談你的感受。(如:(1)生背誦“三人行”篇,這一句讓我體會到了凡事都要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2)生背誦“歲寒”篇,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把“松柏”理解為一個人,意思是說“只有經(jīng)過艱難困苦的考驗,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意志是不是堅強”。也就是古詩所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保

        師:剛才所背誦的這些格言警句,相信對每位同學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啟示。現(xiàn)在請你按照上節(jié)課提到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思想品德修養(yǎng)類進行分類摘抄。(學生在可討論的情況下進行摘抄)(幻燈片:分類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辯,讀出個性思想光芒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閱讀體驗自然也不盡相同。上節(jié)課我們留了作業(yè),請大家找出最喜歡的二到三則,談談個人的看法。請大家再品讀這些語句,聯(lián)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見解。(生再讀背課文。)(生一般說來可談出自己的看法,如)

        針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格言,學生可能會談出父母不顧孩子心理強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針對“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可能談出和進步、思想、成績、積累等有關的認識。

        如有必要,教師可在這里提出“每日三問——今天,我的學習進步了嗎?我的身體進步了嗎?我的品德進步了嗎?”)師:看來,同學們理解很深,真正讀出了智慧,讀出了個性,也希望大家學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養(yǎng)和學習上來,見賢思齊,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堅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會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師小結及作業(yè)

        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戰(zhàn)爭、疾病、欺凌、掠奪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義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這時候孔子出現(xiàn)了,他不顧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應該說,游走于諸候之間是一種悲壯的舉措,也許正因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眾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為中國數(shù)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且善于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

        孔子的真誠坦蕩,仍然是我們現(xiàn)代人最需要的品質(zhì)。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寫一份讀書報告,談談你的感受。

        五、閱讀推薦(幻燈片:《論語心得》封面)

        北師大的于丹教授寫了一本書,名字叫《論語心得》,談了《論語》和人生、交友、人的內(nèi)心等方面的關系,通俗易懂而且見解獨到,推薦大家讀一下。

        六、結束語(幻燈片:孔子半身銅像,題目:永遠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且在亞洲很多國家都有孔廟,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為先師。每次看到孔子的圖像,我感覺到的孔子不僅高大、莊嚴,而且還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形象。

        相傳孔子有門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稱為“賢人”,課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鬃铀篮螅辉嵊谇烦潜钡你羲哆,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yè)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通過大師的只言片語來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孔子的學生,讓我們?nèi)w起立,面對先師的圖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說一聲:“謝謝老師”。(儀式進行)

        結束(背景音樂)。

      《論語》教學設計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shù)脑~語。

        (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么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三、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四、翻譯課文6-10則

        1.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五、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六、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七、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八、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九、作業(yè)

        A.課后練習三、四題。

        B.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背誦l。6、5。26兩章。

        2、掌握“病”、“伐”、“趨”、“微”、“其”、“經(jīng)”在文中的意思,并重點掌握“立”、“達”、“盍”、“諸”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并默寫下列語句、就近取譬;被發(fā)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朗讀并標注本課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確“忠恕”內(nèi)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的核心部分是“仁”!墩撜Z》共21,469個字,其中“仁”字出現(xiàn),有人統(tǒng)計有109次,這也就是說,《論語》中,平均十幾個字中就出現(xiàn)一個“仁”。密度之大、頻率之高,實屬罕見。這位孔圣人是事事講“仁”、處處講“仁”,為政講仁政,做人講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們昭示、仁愛同情是人間正道,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仁者愛人。

        二、分析前四則

        讀四則,思考、

        A重點字。

        B“仁”的思想內(nèi)容包括哪一些?

        重點字

        1、入則孝。

        2、出則弟。

        3、吾道一以貫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堯舜其猶病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能近取譬。

        從這幾節(jié)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這一則內(nèi)容、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可見,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還需要什么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ㄍ埔鸭叭耍

        三、小結、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分析后七則

        前幾則我們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對于“仁”要怎樣實踐呢?

       。ㄒ唬┳x后七則,注意重點字。

        1、盍各言爾志。

        2、敝之以無憾。

        3、愿無伐善。

        4、無施勞。

        5、老者安之。

        6、固相師之道也。

        7、過之,必趨。

        8、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

        9、霸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12、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13、子見齊衰者、免衣裳者與瞽者。

       。ǘ┲攸c句式、

        1、子食于有喪者之側。

        2、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3、師冕見,及階……

        4、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ㄈ┻@幾則講仁的實踐,我們一起看從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的。

        1、言志

        讀“言志”這一則,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心。

        4、與有喪者側、尊崇禮。

        三、探討

        從這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本點是兩個字、愛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具體內(nèi)容體現(xiàn)為忠”“恕”,即一方面要竭力為人,一方面要推已及人。具體的表現(xiàn)即“愛人”。

        分析最后一節(jié)。思考、為什么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卻肯定其為仁者?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3。22)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四、總結、

        《論語》中關于“仁”的闡述有很多,比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我們要好好去閱讀鑒賞,才能體會孔子思想的深遂。

        第三課時

        一、導入

        在滄海橫流的亂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實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隨時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體現(xiàn)著社會的良心和天地間的正氣。

        他并刻意不鼓勵學生去尋找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諄諄教導學生做人的基準——“仁者愛人”,有此仁愛之心,便能成就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讀

        1、教師讀“子曰”內(nèi)容。

        2、男聲讀敘述語言。

        3、女生讀其他對話語言。

        三、解題、初步感知

        “仁者愛人”,為主謂短語。何為“仁者”?何為“愛人”?

        四、研習

        那么什么樣的人能稱為仁者?“愛人”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一找,讀一讀。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內(nèi)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對內(nèi),孝。

       。2)對外,悌。

        2、仁的主要內(nèi)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ㄍ埔鸭叭耍。

       。ǘ┨骄、在文中“愛人”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

        仁的實踐、愛人

        1、“言志”,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細節(jié)描寫拓展。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心。

        4、與有喪者側、尊崇禮。

        5、大仁、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小結、仁者必愛人,愛人是仁者的活動,愛人者必能達到仁。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子。

       。ㄈ叭收摺比绾巍皭廴恕薄

        孔子以“仁”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價值體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義”。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國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類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愛物”。

        五、拓展

       。ㄒ唬叭省边@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響及意義。

        古、◇微子、比干——“仁人”。獻身國家,取義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睈蹏褪菫榇蠖鄶(shù)人而死。

        ◇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弊T嗣同的代表作《仁學》,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殺身成仁”。

        今、李大釗、抗洪(畫面)!叭嗜酥臼俊薄叭柿x之師”“仁愛之心”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八暮V畠(nèi)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于人類的破壞,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jīng)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于人類的破壞,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jīng)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ǘ┤嗜酥臼恐。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鬃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堇^光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

        六、布置作業(yè)

        寫作、寫一篇關于當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評。

        字數(shù)、150字左右。

       。ǹ蓞⒄铡案袆又袊鳖C獎詞寫法)

        第四課時

        一、導入

        二、知識總結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來。

        句子通假字本字解釋

       、排c師言之道與?

       、乒苤俜侨收吲c?

        ⑶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任崞浔话l(fā)左衽矣。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二、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填代碼)并寫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動。B、名作狀。C、名作使動。D、名作意動。

        E、形作名。F、形作動。G、形作使動。H、形作意動。

        I、動詞作名詞J.動詞作使動。

        句子類。

        型活用后。

        意思句子類。

        型活用后。

        意思

        ⑴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⑸堯舜其猶病諸。

       、萍河⒍⑷恕"始河_而達人。

       、潜种鵁o憾。⑺老者安之。

       、壬僬邞阎。⑻愿無伐善。

        三、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式類型,并作口頭翻譯

        句子類型句子類型。

       、盼岬酪灰载炛e前⑷門人問曰、“何謂也?”疑賓前。

        ⑵行有余力,則以(之)學文省略⑸固相師之道也判斷。

       、亲邮秤谟袉收咧畟葼詈螈首越(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否賓前。

        四、補充閱讀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畢生夢想消除饑餓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jīng)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nóng)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徐本禹。

        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叢飛”。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jīng)用舞臺構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y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y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y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xiāng)的健康,她是遷徙的侯鳥,她是照亮苗鄉(xiāng)的月亮。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人民的好軍醫(yī)“華益慰”。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y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后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于金錢,赤子之心勝于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林秀貞(30年來贍養(yǎng)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圣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nóng)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nóng)婦讓九州動容。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微塵”。

        〖主要事跡〗“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shù)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后來,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xiàn)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jīng)使用“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湖南災區(qū)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xiàn)了。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沈老師寄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愛無邊!

        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人敬人愛的仁者!

        五、作業(yè)。

      《論語》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jīng)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2. 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

        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法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具 學具PPT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罔(wǎng) 殆(dài) 簞:(dān) 曲肱(gōng)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四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故:學過的知識;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做。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4.朗讀、背誦。

        第五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有所得。

        4.朗讀、背誦。

        第六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雍也》)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簞:音d。睿糯堄玫闹衿。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于學。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干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里,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此章孔子回環(huán)曲折,一說兩嘆,高度贊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zhì),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傳很廣,幾乎婦孺皆知。

        4.朗讀、背誦。

        第七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知:懂得、了解; 好:喜歡; 樂:以……為樂。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鬃釉谶@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鬃诱沁@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4.朗讀、背誦。

        第八則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飯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飯蔬飲水:后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4.朗讀、背誦。

        【作業(yè)布置】

        復習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板書設計《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學習態(tài)度

        修身做人

        教學反思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朗讀《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內(nèi)容,熟能成誦。

        2、比較學習有關“學習”的論述,理解孔子對于學習的認識和態(tài)度。

        3、學習古人的學習精神,激發(fā)養(yǎng)成好讀書、好學習的習慣的決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能成誦《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名句。

        難點:理解孔子對于學習的認識和態(tài)度。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學生通讀《論語》,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關學習的論述。

        一、溫故導入

        1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誦讀《論語》,你們還記得論語開篇的內(nèi)容嗎?

        [課件出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學生齊誦。

        3 孔子在學而篇第一則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態(tài)度?

        預設:對學習的態(tài)度、對朋友的態(tài)度、對做人的態(tài)度。

        4 孔子被尊為圣人,他不但具有賢明的美德,還在于他善于學習。那么《論語》中孔子對于學習的論述有哪些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快速回憶預習內(nèi)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歸納整理

        1 學生把預習摘抄本拿出來,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關學習的論述。

        2 集體交流,歸納出以下內(nèi)容:

        [課件出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

      《論語》教學設計7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并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文章所闡述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

        【教學難點】孔子的教育思想;《論語》的語言風格。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全文,2.研讀并背誦前四章。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jīng)七年了,關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jīng)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都有很大意義,F(xiàn)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作品簡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xù)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鬃痈呱兄犯裰饕@樣幾個方面:發(fā)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

        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舉世聞名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筑色彩和格調(diào)、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3500余畝,擁有近千間建筑。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論語》其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對話體;敘事體,。其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jīng)”之一(七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jīng)》)。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

        三、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讀準字音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論( )語 ...

        思而不學則殆( ) 不亦說(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曾()子 ...

        一簞()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四、合作探究,重點學習課文前四章。

        1.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齊讀。第一遍讀準字音 ; 第二遍 讀出節(jié)奏 ; 第三遍 抑揚頓挫。

        2.小組合作解決字詞意義和語句翻譯,教師適時點撥。

        第一章

       。ㄒ唬┓治鑫牧x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ǘ┱n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yǎng)

        第二章

       。ㄒ唬┓治鑫牧x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ǚ词。┪嵘恚簽椋ㄌ妫┤ 謀(出主意)而(表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

       。ǘ┱n文探究

        本章強調(diào)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yǎng)

        第三章

       。ㄒ唬┓治鑫牧x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于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guī)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guī)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guī)矩。

       。ǘ┱n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yǎng)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論語》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對照反省自己。

        3、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nèi)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產(chǎn)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jù)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內(nèi)容

        1、理解重點詞語:

       、 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理解詞義,根據(jù)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jù)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傳不習乎?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四、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五、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抄寫、識記字詞。

        3、預習剩余部分內(nèi)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研讀后五段內(nèi)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3、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理解后五段內(nèi)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1、見賢思齊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內(nèi)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nèi)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1、學習方法。

        2、學習態(tài)度。

        3、思想修養(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娰t思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學習體驗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

      《論語》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語錄的意義。

        2.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并能融入學習態(tài)度、方法及品德的養(yǎng)成之中。

        3.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4.學習分類整理筆記的方法;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nèi)容。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nèi)容梗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提問:影響幾千年中國思想文化的書是什么?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回答。老師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論語》。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它成了中國正統(tǒng)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師還介紹了《論語》的另兩個“最”: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對初一學生來說,這是新鮮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預習提問:(1)大家預習課文后一定會發(fā)現(xiàn),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子曰”呢?(2)《論語》的“論”,習慣上讀lún。誰知道《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3)孔子是怎樣的人?為什么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對孔子和《論語》進一步的認識。體現(xiàn)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初步具體搜集資料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這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三、整體感知、誦讀

        (1)提出要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三條基本方法:

        一是誦讀,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背得爛熟,不要求背誦的也要讀得十分流暢

        二是用心領會課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動手,積累詞語。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首先誦讀課文,然后分“則”理解課文,最后背誦課文。

        (2)自由誦讀。教師提示誦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

        ①結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曾子、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個通假字:“說”通“悅”,“女”同“汝”,“知”通“智”)②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diào)。

        此環(huán)節(jié)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問題,使學生心中有數(shù)。

        四、質(zhì)疑交流:

        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問互相質(zhì)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必須理解的問題,例如:為什么“思而不學則殆”(我把“殆”解為“危險”)?“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孔子更反對哪個?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guī)煛眴?如果同行的都是壞人呢?等等。

        五、小組互動:

        本文內(nèi)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哪幾條是說學習態(tài)度的?哪幾條是說學習方法的?哪幾條還談到了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課文在學習態(tài)度上強調(diào)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diào)什么?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主旨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zhì)疑、共同探究的好習慣。

        六、自由背誦課文

        七、探究性學習。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你有疑,特別是“無疑之疑”嗎?

        老師適時候提出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有可能沒有聯(lián)系嗎?

        先對學生交代,這個問題,是許多人不解的問題,幾個語文網(wǎng)站的“論壇”中都有人提出和討論這個問題,可惜結論都不能讓人信服。你若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創(chuàng)見。

        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使教學內(nèi)容向課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擴展視野,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沒有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它備受學生歡迎;顒诱n還能密切師生關系,加深師生感情。

      《論語》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是《論語》第七章《述爾》中的第二章,即: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這一章,既是孔子自道自話,也是孔子一生的寫照,正因為孔子有這樣的態(tài)度和境界,才成就了他為至圣先師,成為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深厚,包容寬廣,對人生會有深刻的啟迪,所以應該很好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受益終生。

        【教學分析】

        教學內(nèi)容分析:本章教學雖是一句話,看似簡單實意深刻,如何使簡單變豐富,化深刻為淺顯,這是我教學設計中的思考。為此,我教學中采取了這樣幾種做法:一是用《論語》學《論語》,即:有時引用已經(jīng)學過的《論語》句子,來理解新句子,使學生溫故而知新,這樣學生會覺得很輕松;有時擴展《論語》中其他與本章相關聯(lián)的新句子,來豐富對本章的理解,學生會覺得很新奇刺激,富有挑戰(zhàn),所以,表面重點是學一個句子,其實同時也學習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句子,大大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拓展了思維空間。二是多處采用故事教學的方式,寓教于樂,化難為易,學生會很喜歡,會在身心愉悅中有所感悟和收獲。三是采用古今結合、教材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淺出,難點迎刃而解,如:理解“靜定”的一種境界,我就結合了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功夫熊貓》的一些情節(jié)來詮釋和引領,學生非常喜歡,理解也變得輕松愉悅。四是采用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印象深刻。

        教學對象分析:學生一二年級曾學過《弟子規(guī)》,目前已經(jīng)學過一些《論語》內(nèi)容,對孔子及《論語》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古文也已有了一些感悟理解能力。而句中的“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又是現(xiàn)在我們常用的成語,有的學生可能不陌生,所以學起來,同學們應該是很喜歡。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論語》第七篇《述爾》中的第二章,了解孔子一生的學習和治學態(tài)度方法風格及謙虛好學的品格;

        2、進行國學知識積累,學習感悟理解古文的能力,豐厚底蘊,為學生將來對中華國學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3、學習孔子的情懷及品格,培養(yǎng)學生快樂學習的品質(zhì),為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和終身學習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積累知識,學習品格,培養(yǎng)態(tài)度和品質(zhì)。

        難點:如何化難為易使學生輕松理解句子含義及其思想品質(zhì),并潛移默化受到熏陶,學習孔子的品格,形成自己的品質(zhì)。

        【教學準備】

        視頻電影課件、視頻動畫課件,文字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自然入課

        1、背誦已學過的章句。

        2、自然引入:同學們真了不起,已經(jīng)記住了這么多《論語》章句!相信孔老夫子對你們的努力一定會非常感謝和欣慰的。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穿越,回到孔子的課堂,聆聽孔夫子的教誨。

        (設計意圖:這樣開課,簡單直接,讓同學們帶著一點成功和自豪去學習新知識,學生會充滿信心和激情。)

        二、新授

        1、師板書,請學生仔細看,在心里默讀。

        板書: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指讀,強調(diào)“識”的讀法為(zhì)及字意(記。娬{(diào)“誨”和“倦”的讀音。

        3、理解“默而識之”的意思。

       。1)“默而識之”的意思。

       。2)為什么孔子說要“默”而識之呢?(而不是“讀”而識之或“學”而識之等等呢?)

       。3)深入體會“默”字。

       。◣煾鶕(jù)學生回答后引領:表面理解是告訴我們靜靜的默不作聲的學習并記住所學的知識,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要靜下心來,沉下心來,這樣你就會全神貫注,調(diào)動你你內(nèi)心所有的能量,那么,你原來記不住的你現(xiàn)在就會記住,你原來迷惑不解的你現(xiàn)在就會豁然開朗,你原來覺得很困難的事也許現(xiàn)在就會迎刃而解……

        此處觀看電影《功夫熊貓2》中片段,結合其中的兩段,即浣熊師父教育熊貓如何靜下心來,調(diào)動內(nèi)心巨大的潛能,來使自己達到武功的最高境界,以及最后功夫熊貓如何悟透了師父的教誨,面對孔雀沈老爺最強大的攻勢,如何使自己靜下心來用武術的最高境界徹底摧毀他們的情節(jié)來談。)

        教師總結:所以說,“靜下心來”不光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會是你的內(nèi)心無比強大,這種內(nèi)心的力量發(fā)乎于外會使你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3)先來“默而知之”記住這四個字。(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你也可以擴展開來用于其他方面。)

       。ㄔO計意圖:上述環(huán)節(jié),由字義到句子字面義,再到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再到聯(lián)系學生最喜歡的動畫電影,深入顯出,寓教于樂,學生會在自身的體驗中,在觀看劇情的愉悅中,理解文意,參悟道理。然后老師給予總結升華,水到渠成,激發(fā)能量。)

        師過渡:孔子為什么能做到“默而知之”呢,這其實體現(xiàn)了孔子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更體現(xiàn)了他的一種學習情趣,學習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快樂的學習境界,他學習的時候總是樂在其中,即陶陶然,其樂無窮也,從來不會厭倦。

        那么他的這種態(tài)度在這句話當中也說得很明白,那么哪個詞說的就是我剛才說的這個意思呢?

        4、理解“學而不厭”

       。1)指生說詞語意思。

       。2)結合以前學過的句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體會。

       。3)師講“葉公問子路”的故事。(教師結合這段話,即: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眮碇v解孔子快樂學習的態(tài)度。)

       。4) 視頻播放孔子的故事《韋編三絕》,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記這個成語。

        (5)教師結合『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薄贿@句繼續(xù)體會。

       。ㄔO計意圖:這段環(huán)節(jié)主要結合有關孔子的故事,通過學生已有知識、教師講解和看視頻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學習孔子快樂學習的品質(zhì),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快樂學習,快樂人生的教育。)

        師過渡:易中天說:孔子一生的學習可以概括成這樣幾個特點:博學、好學、活學、樂學?鬃硬还獍炎约簩W習當作是無比快樂快樂的事,而且,他還把“教書育人”當作是無比快樂的事,他樂淘淘的做了一輩子教書先生,

        5、 學習“誨人不倦”。

       。1)理解詞語意思。

       。2)教師渲染:(從孔子弟子之多,年齡性格之異,教學內(nèi)容之廣,孔子皆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這些方面來渲染。)

       。3) 故事:朽木難雕(孔子罵宰予)

        A、課件出示: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于予與何誅!弊釉唬骸笆嘉嵊谌艘,聽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B、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C、了解成語,課件出示:朽木難雕、朽木不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糞土。

        D、擴展孔子的教學風格:孔子的教學有時很嚴肅,像這樣批評宰予;有時又是十分風趣和快樂的,此處引用《論語》中第十一·《先進》篇中關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了解孔子教學課堂的和諧愉悅民主人性率真……

        (設計意圖:此部分教學主要結合孔子罵宰予的這段故事和孔子平時教學的一些特點,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嘗試思考的方式來理解孔子的教學風格,進一步感悟大師的風范。文字課件的出示,使之作為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文的特點及趣味,了解成語的源頭,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為將來的可持續(xù)學習和快樂學習培養(yǎng)態(tài)度和品質(zhì)。)

        6、學習:“何有于我哉?”

       。1) 學生根據(jù)上述學習評價孔子。

       。2) 理解“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3) 從這句話中理解孔子的謙遜與反思,學習他在反思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的精神。強調(diào)反思對于我們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重要意義。(如,教師在課后的反思,會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學等等,也可以結合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等)

       。ㄔO計意圖:此部分教學作為次要內(nèi)容,旨在了解孔子做學問的一種謙遜和精進,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三、 回顧全句,總結。

        1、說說全句的意思。

        2、朗讀全句,背誦全句。

        3、激勵教育:師:把此句話送給學生當做“座右銘”,按此去做,將來一定會成為優(yōu)

        秀的學者,也許會成為了不起的偉人,也許會成為流芳千古的圣人。但也許你不會成為什么什么重要的人,但我相信你今后學習一定是快樂的,做人做事一定是快樂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快樂的。最后,讓我們一起牢牢記住這兩成語,出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ㄒ髡b三遍)

        (設計意圖:此處這樣設計旨在讓學生強化記憶,背誦在心,然后老師強化激勵,使學生有個認識的高度和銘記,終生受益。)

        四、布置作業(yè):

        請學生自己閱讀《論語》找一找書中記錄有關孔子學習和教學的章句,選擇一兩句你喜歡的背下來。

       。ㄔO計意圖:教是為了對學生有個引領,督促學生主動閱讀,進而形成愛閱讀愛思考愛積累的學習品質(zhì),這非常重要。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正在于此。)

        【板書設計】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好學 zhì 厭煩 厭倦

        樂教 記住

        謙遜

      《論語》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論語>十二章》是文言語錄體。孔子及其弟子為我們闡釋了對今天的學生仍有指導作用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還有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對文言文的學習。本課涉及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倡導。

        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nèi)容。這三方面內(nèi)容均歸屬于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范疇。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養(yǎng)成好習慣!敝Z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币虼,本文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含義,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深入養(yǎng)成教育。

        【教學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2.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重點】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掌握關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的深刻內(nèi)涵。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品

        師: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不僅作為一種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流淌不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論語》十二章。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和《論語》。

        課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稱“孔孟”,被后世尊為“圣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chuàng)者,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萬世師表”,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

       。2)《論語》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和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還有敘事體,其中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體寫法,格言警句,美不勝收。我們耳熟能詳?shù)某烧Z“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舉一反三”“見義勇為”“當仁不讓”“盡善盡美”“舍己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論語〉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薈萃,大體可以分為“修身”“治學”兩大類。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要完成兩個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意。我們分三步進行:朗讀,解讀,吟誦。

        【設計意圖】介紹孔子及《論語》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初步感受《論語》魅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借助資料,讀準字音

        2.范讀學讀,讀準節(jié)奏

        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課件出示課文朗讀節(jié)奏劃分。

        課件出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蹲雍薄罚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

        3.自由練讀

        朗讀提示:

       。1)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fā)音飽滿。

       。2)抑揚頓挫。讀準節(jié)奏,注意語速語調(diào)。

        4.指名朗讀

        教師指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設計意圖】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讀準文言文。從朗讀開始進入課文學習,通過朗讀,感受《論語》語錄體的特點,培養(yǎng)文言語感,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三、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1.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1)通假字

       、俨灰嗾f乎(同“悅”,愉快)

       、谖崾形澹ㄍ坝帧,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2)詞類活用

        ①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谖崛杖∥嵘恚ㄐ稳菰~作狀語,每天)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用作名詞,“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芎弥卟蝗鐦分撸ㄐ稳菰~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蒿埵枋,飲水(名詞用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①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陲埵枋,飲水(古義:粗糙。今義: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

       。4)一詞多義

        不亦樂乎(形容詞,高興)

        樂

        回也不改其樂(名詞,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學而時習之(代詞,指學習的內(nèi)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指學問和事業(yè))

        曲肱而枕之(代詞,指胳膊)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指優(yōu)點)

        2.理解重點句子

        課件出示:

       、儆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趯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疑惑。

       、廴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茏釉诖ㄉ显唬骸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莶⿲W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針對性精講

        4.翻譯全文,貫通文意

        5.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下面,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誦讀本課。(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默讀,圈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再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和老師提供的重點詞語、句子的解釋,自主譯讀課文。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引導學生貫通文意,達到準確理解全文意思的學習目標。

        四、布置作業(yè),課外鞏固

        熟練背誦本文。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課文背誦

        2.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讓我們繼續(xù)探究這十二章內(nèi)容中所蘊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體感知

        師:通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每一章論述的問題是什么。

        預設

        課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闡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觀點。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贊揚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zhì)。

        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第八章:講的是當“富”與“義”發(fā)生矛盾時,寧愿貧賤而堅守“義”。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對照別人的缺點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對時間流逝、生命短暫的嘆息,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講的是要堅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說明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三、分類品析,探究哲理

        師:《〈論語〉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們修身的,有教我們治學的,我們把它理一理,請同學們在書上批注標示,將文中的哲理句子分類歸納到“治學”“修身”兩類里。

        預設

        課件出示:

        治學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態(tài)度)

        修身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人處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yǎng))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我修養(yǎng))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個人修養(yǎng))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ǖ赖滦摒B(yǎng))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道德修養(yǎng))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道德修養(yǎng))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養(yǎng))

        【設計意圖】將零散的“語錄”分類歸納,既整理了思維,啟迪了思考,也為進一步體會文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做了準備。

        1.品讀“治學篇”

        (生根據(jù)課件,一齊吟誦“治學篇”)

       。1)思考: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預設

        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溫故”“知新”的人可以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diào)的是“知新”,是一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要“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樣認為的?

        預設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

       。3)結合自身談一談:你最欣賞的“學習之道”是哪一句?它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預設

        示例一:我最欣賞“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需要在溫習的時候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所以,我們在復習的時候,要獨立思考,從舊知識里獲得新的體會。

        示例二:我最欣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實學習就會疑惑不解。所以,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領悟。

        示例三:我最欣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見,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學習興趣,全神貫注投入學習。

        示例四:我最欣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yōu)點,我們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

        【設計意圖】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學生與經(jīng)典的隔閡,拉近典籍和現(xiàn)實的距離,帶領學生深入領會“學習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營養(yǎng),古為今用。

        2.品讀“修身篇”

       。ㄉ鶕(jù)課件,一齊吟誦“修身篇”)

        師: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進德之法。我們來品析一下這幾句話的意思。

        課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進德修業(yè)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曾子的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徑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生交流明確)

        預設

        孔子的進德修業(y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十五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階段,五十到六十歲是安心立命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曾子的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是加強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徑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就是廣泛學習,堅定志向,提出疑惑,聯(lián)系實際思考自我。

       。2)從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ㄉ涣髅鞔_)

        預設

        進德修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修煉需要自我學習,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約束內(nèi)化為對自己的自覺要求。當思想與言行統(tǒng)一,能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時,就達到了極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學位!泵靼琢诉@些道理,你準備怎樣開啟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ㄉ(lián)系自身實際,各抒己見)

        預設

        堅定志向,加強學習,加強自我反省,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教學板塊,精心整合了教學內(nèi)容,細致地安排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吟誦、品議的方式逐步理解經(jīng)典的思想核心,讓學生成為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其在活動中啟迪思維,涵養(yǎng)心靈,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運用了板塊式教學思路,第一節(jié)課分三步(“朗讀—解讀—吟誦”)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第二課時通過分類品讀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疑難探究】

        《論語》里的“為學之道”有哪些?

        ①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浯危澳R之,學而不厭”(《述而》)。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鬃釉唬骸笆恐居诘溃鴲u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保ā队阂病罚┛鬃用銊钊角笠y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的學習精神。

        ②關于學習的方法?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嗵幪峒皩W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diào)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硗猓鬃舆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而》),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③關于學習的內(nèi)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yǎng)、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nèi)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鬃釉谥匾暡⿲W的同時,也強調(diào)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保ā缎l(wèi)靈公》)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

        ④關于學習的目的?鬃诱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ā妒龆罚┯纱丝梢姡x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xiàn)出來。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也就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zhì)上也體現(xiàn)了學與用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做教師培養(yǎng)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提出了“為己之學”的學習目的,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論語》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誦讀《論語》一書中記錄的孔子關于“學習”的言論。

        2.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和誦讀經(jīng)典的方法。

        教學重點:指導積累和記誦經(jīng)典的方法。

        教學難點:結合經(jīng)典談感受。

        教學過程:

        復習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回憶孔子的言論。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論語》

        出示白板:20世紀末,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發(fā)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一個人那里汲取智慧”。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被科學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子。(簡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稱孔子,我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曲阜)人。他從小生活貧困,由于勤奮好學,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曾辦過私學,據(jù)說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鬃訛榱送菩凶约旱恼沃鲝堅苡瘟袊砟陱氖抡砗蛡鞑ス偶墓ぷ,整理了《詩》、《書》、《禮》、《易》等古代文獻,編著了《春秋》。

        師: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感覺到孔子是怎樣一個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師:在《論語》一書里,有這樣一句話是寫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師:這里的“子”指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溫和又嚴肅,威嚴而又不兇猛,莊重而安詳?鬃拥乃枷,盡管是兩千年以前的,但它對人類具有永恒的意義。你知道孔子說過哪些智慧的話語嗎

        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生:寢不語,食不言。

        生:……

        師:(展示《論語》一書),孔子說的這些話,全部在《論語》這部書中,《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書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導誦讀

        師:今天,我們主要誦讀《論語》一書記錄的孔子關于“學習”的言論。(小黑板出示)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師:下面我們進行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聲音先于義理———放聲讀。

        要求做到:讀準音,正確斷句,讀通順,讀流利。

        師:大部分同學已經(jīng)讀得不錯了,下面我們進行第二環(huán)節(jié):學而不思則罔——讀而悟。

        請同學們對照譯注的字詞,自己邊讀邊悟,或小組討論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說洗耳聽——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請同學們白板,把古文和譯文對照讀一讀,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兒。(重在體驗解讀的樂趣)

        師:這些語段全是孔子關于學習的言論,請你結合自己的體會,說說哪句話讓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讀成誦過目不忘——我樂背。

        按“鏤空指示法”練習背誦。集體背,小組比賽,個人擂臺賽。

        第五幕:引經(jīng)據(jù)典古今為用——格言美

        師:同學們看一看,這些語段中哪些詞語和句子,我們今天仍然在用,請畫出來。(學生用筆畫)

        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師:這已成為一個成語,如果要表示自己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就可以運用這個成語。成語不一定是四個字。

        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師:這是典型的四字成語。

        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這已成為格言警句。

        生:……

        師:我們不難看出《論語》中凝練,思辨的語言是我們今天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我們在平常的說話中,作文中,如果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格言警句,就會增加你語言表達的魅力。

        四、總結

        老師最后還要把孔子老師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請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注:弟子:年紀細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對哥哥的愛。

        師:今天的“弟子”指學生、徒弟,而《論語》中“弟子”指年紀細小的人?鬃永蠋熣f“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順父母,離開家里就要敬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從這句話看出,孔子老師特別看重做人。

        同學們,誦讀《論語》,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更是在學習我們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個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國人。

      《論語》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 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輝。現(xiàn)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二則》。

        二、作家、作品簡介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guī)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tǒng)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xiàn)“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xiàn)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yǎng)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fā)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為后人所稱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jīng)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

        三、初讀前三則,掃除語言障礙

        人不知而不慍(yùn)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四、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前三則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時:按時; 說:愉快、高興;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發(fā)怒、生氣;

        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按時練習,不是很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生氣,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屬于個人修養(yǎng)范圍。

        4.朗讀、背誦。

        第二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三:多次; 省:反; 為:替、幫; 謀考慮事情;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過呢?”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yǎng)。

        4.朗讀、背誦。

        第三則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guī)矩。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詳解 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舍。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為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guī)范!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鬃拥牡赖滦摒B(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常用來指代年齡。

        4.朗讀、背誦。

        【作業(yè)布置】

        復習、背誦前三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罔(wng) 殆(dài) 簞:(dn) 曲肱(gng)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四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故:學過的知識;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做。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4.朗讀、背誦。

        第五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有所得。

        4.朗讀、背誦。

        第六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雍也》)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簞:音d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于學。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干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里,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此章孔子回環(huán)曲折,一說兩嘆,高度贊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zhì),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傳很廣,幾乎婦孺皆知。

        4.朗讀、背誦。

        第七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知:懂得、了解; 好:喜歡; 樂:以……為樂。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鬃诱沁@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4.朗讀、背誦。

        第八則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飯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飯蔬飲水:后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4.朗讀、背誦。

        【作業(yè)布置】

        復習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并背誦第九至第十二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四至第八則

        二、初讀第九至第十二則,掃除語言障礙

        博學而篤(dú)志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九至第十二則

        第九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三人:幾個人; 善者:優(yōu)點; 從:跟隨; 不善者:缺點。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講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4.朗讀、背誦。

        第十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斯:這; 舍:舍棄。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站在河邊說:消失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頭,撫今追昔、滿懷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決心開始“見、學、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見、學、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這江水一樣,從“聞其道”的源頭開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繼,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無論條件惡劣還是優(yōu)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斷地“固守”,“承擔”“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終成就“不慍的世界”而不退轉!边@里必須明確,這話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對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勵。

        故后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4.朗讀、背誦。

        第十一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三軍:軍隊的通稱。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一國的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可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卻是不能強迫改變的。對于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讀、背誦。

        第十二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博:廣也。 篤:厚也。 志有兩種解釋:一,志同識,記憶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干擾,“仁”就在這當中了!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nèi)容。

        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問題。修德進學的門徑:學欲廣博,志欲堅定,外問于人,內(nèi)思于心。

        既要廣博地學習,又要有一個追求的中心,這就叫,‘博學而篤志”。

        既要多問問題,又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空想,而要多想當前的事情,與自己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的事情,這就叫“切問而近思。”

        學習的關鍵在于自身的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從自身處去問,接近處去思。

        4.朗讀、背誦。

        四、分類整理歸納

        1.成語: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博學篤志、飯蔬飲水

        2.十二則中,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方法?哪些語句是講學習態(tài)度?哪些語句是講個人修養(yǎng)?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tài)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修養(yǎng):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業(yè)布置】

        1.學習、背誦第九至第十二則

        2.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教學設計14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保难晕牡姆g方法:直譯和意譯

       。玻难晕牡墓沤窳x和一詞多義

       。常僮

       。矗首x與背誦

       。担姆N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保處煼蹲x課文。

       。玻畬W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常槎䝼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shù)脑~語。

       。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保谝粍t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矗畮熒餐u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么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三、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四、翻譯課文6-10則

        1.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五、獨立思考:

      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六、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七、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八、背誦指導:

      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九、作業(yè)

       。粒n后練習三、四題。

       。拢瑢懻n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教學設計15

        【學習目標】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shù)】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鬃拥难孕猩婕靶⒌馈⒅螌W、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鬃邮俏覈糯乃枷爰摇⒔逃、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鬃舆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鬃拥乃枷爰皩W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ㄒ唬┳灾鲗W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nèi)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ǘ┖献鹘庖

        1、請在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zhí)峤蛔灾鲗W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tǒng)一在全員解疑環(huán)節(jié)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第一章: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第二章: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第三章: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第四章: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zhì)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zhì)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第七章: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第八章: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第十章: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第十一章: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十二章: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fā)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yǎng)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ㄈ┤珕T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1、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

        【明確】

        一、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yǎng)性,安貧樂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么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zhì)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三、闡述了孔子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方法,經(jīng)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zhì)的合理互補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zhì)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zhì)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九、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yǎng),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zhì)。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十、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nèi)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xiàn)“仁”。“仁”的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十一、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凹核挥鹗┯谌恕闭f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修己”。

        十二、孔子重視《詩經(jīng)》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jīng)》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diào)《詩經(jīng)》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diào)要好好學習。

        2、請結合現(xiàn)實說說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本內(nèi)容,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jié)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guī)范等?鬃诱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保ā墩撜Z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guī)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jīng)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蹲髠靼Ч荒辍罚骸凹臼嫌蕴镔x,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鬃诱f:“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墩撜Z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鬃拥摹叭省钡幕揪袷墙倘烁鶕(jù)周禮調(diào)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鬃诱f:“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保ā墩撜Z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8、在哲學上,孔子主張?zhí)烀^?鬃又鲝?zhí)烀,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鬃诱J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三、整理總結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檢測。

      【《論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論語教學設計02-14

      《論語》教學設計02-28

      《論語》 教學設計12-06

      論語教學設計08-03

      論語的教學設計04-19

      論語教學設計01-13

      《論語》教學設計09-03

      論語教學設計11-20

      《論語》 教學設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