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11-05 13:25:14 古籍 我要投稿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15篇]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15篇]

        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fēng)斷,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guān)樹,氛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東,山上孤云隨馬去。

        翻譯

        火山高高聳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鋪山蓋嶺凝滯不開,方圓千里鳥兒不敢飛來。

        火云清晨剛被胡風(fēng)吹斷,到傍晚又隨著塞雨轉(zhuǎn)回。

        回環(huán)繚繞吞沒了鐵關(guān)樹,蒸騰彌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東,山上孤云將隨你向東去。

        注釋

        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聳的樣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勝金口,在今鄯善縣七克臺鎮(zhèn)境內(nèi),為鄯善到吐魯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熾熱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隨著。

        胡風(fēng):西域邊地的風(fēng)。

        薄暮:接近天黑時。

        渾:還是。

        繚繞:回環(huán)旋轉(zhuǎn)的樣子。

        鐵關(guān):鐵門關(guān),故址在新疆境內(nèi)。

        氛氳:濃厚茂盛的樣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內(nèi)。

        戍:戍樓。

        鑒賞

        這首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別之作。在這首詩中,“云”是詩人歌詠的對象,也是貫穿全詩的線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審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遼遠(yuǎn)壯闊的塞外。此詩前四句連貫而下,以讓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們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山”開頭,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現(xiàn)“火”字,描寫的筆鋒在“山”“云”上騰挪,讓人感到詩人在這種奇異的現(xiàn)象面前興奮不已!皾M山凝未開”從正面具體展現(xiàn)火山云的外觀,主體感強。“飛鳥千里不敢來”緊接著從側(cè)面渲染這外觀的奇異可懼;鹕皆频腵形象便鮮明突出?鋸堉幸褳橄挛乃腿私(jīng)過火山做了鋪墊。

        前四句是大筆勾勒,目的在于讓人得到火山云的總體印象。次四句筆鋒一頓,轉(zhuǎn)寫火山云的動態(tài)!捌矫髡е鸷L(fēng)斷,薄暮渾隨塞雨回”,說這些火山云早上剛被風(fēng)吹散,傍晚又隨雨重新聚集起來。同“滿山凝未開”的厚重濃濁相比,這種動態(tài)的云輕盈靈巧多了!翱澙@斜吞鐵關(guān)樹,氛氳半掩交河戍”兩句互文,描寫火山云遠(yuǎn)“侵”近“略”的威力!靶薄薄鞍搿狈謩e點出火山云與鐵關(guān)、交河戍的關(guān)系,從空間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氣勢。

        既有靜態(tài)的描摹,又有動態(tài)的刻畫;既有時間的縱向變化,又有空間的橫向展開。對火山云的描寫便可告一段落,結(jié)尾二句自然歸結(jié)到送別上來。第九句“火山”二字輕輕收束前八句,使得對火山云的描寫實際上成了描寫送別的環(huán)境背景,路途遙遙,行路艱難,——對行人的關(guān)懷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現(xiàn)人,孤云獨馬的意象卻讓人想見軍士塞外相別的獨特場景,以及軍人的驍勇剽悍。

        詩人曾兩次出塞,邊疆的風(fēng)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礪了他的意志,軍中生活的粗獷豪邁錘煉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臨別不傷,通過歌詠塞外特有的奇麗不凡的景色為對方壯行。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遠(yuǎn)遠(yuǎn)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dá)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dāng)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dá)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shù)效果。而在藝術(shù)上達(dá)到了這一要求的,應(yīng)當(dāng)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dá)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dá)。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yuǎn)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边@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dá)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3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淳凉}上去,新月到應(yīng)圓。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譯文

        兩條英雄好漢在此處激烈戰(zhàn)爭,一決雌雄。頓時間,赤壁的江面上樓船遮天蓋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燒得通紅,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擊敗。

        你馬上就要高飛遠(yuǎn)走,到那個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會看到那場大戰(zhàn)留下的殘酷遺跡。

        你要詳細(xì)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寫信來告訴我,我想我肯定會被你的描述而壯懷激烈,萬分感動。

        注釋

       、哦垼褐覆懿俸椭荑。二龍爭戰(zhàn),是魏吳相持的'象征。

       、砌L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望江怨·送別

        清代: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

        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譯文: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

        春天的江面浩渺無邊,我目送著扁舟駛向遠(yuǎn)方,直到被江岸的樹梢遮斷。無邊的愁云聚攏上來,風(fēng)帆漸行漸遠(yuǎn),像小小的沙鷗飛向天邊。

        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可恨那紅紅的夕陽還有一竿高,為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注釋:

        春江渺(miǎo),斷送扁(piān)舟過林杪(miǎo)。愁云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

        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遠(yuǎn)意。釋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詔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斷送:一般作消磨、棄絕、打發(fā)等義解,在這里均不甚妥切,實際是目送而至于盡(“斷”),極言所望之遠(yuǎn)。杪:樹木的末梢。孫覿《西山超然亭》詩:“孤亭坐林杪,俯見飛鳥背!辈挤翰假|(zhì)的帆。李白《秋下荊門》:“霜落荊州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

        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詞人以輕松語寫沉重的心情,雅韻與俗美兼具,雖用比興而無曲晦之感,毫不雕琢卻有流動之趣,離愁別緒躍然紙上。

        這首四十個字的`小詞,題曰《送別》,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見其行舟,詞大半從“舟”字著筆。春江水暖,一望綿遠(yuǎn),不見端際。詞人佇立江邊,目送行舟,水長天遠(yuǎn),似都沒有盡頭。次句緊承上句,仍是江邊人注目之所見:望呵,望呵,一直望到遠(yuǎn)去的小舟過了樹木的梢頭。船已行遠(yuǎn),故所望之人似覺船已越過樹梢在前進(jìn)。首二句十個字,將送者神情專注和船行漸遠(yuǎn)的情狀,描繪極為精細(xì)。

        下二句說,船越行越遠(yuǎn),船體已不可見,惟見點點白帆,比沙鷗還小。這里“青未了”從文義說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時,惟有點點白帆可以望見。而愁如云積,是此時詞人的惑受。“布帆遙比沙鷗小”,可看乍寫實,但亦寓有對行者的祝愿。

        最后說:“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皻堈铡保﹃、落日。孟浩然《同獨孤使君東齋作》:“竹間殘照人,池上夕陽浮!睔堈丈杏幸桓透撸驼咝闹猩昂蕖,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喚早點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責(zé)備,見怪也。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5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fēng)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xué)習(xí)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yuǎn)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yuǎn)芳:草香遠(yuǎn)播。侵,侵占,長滿。遠(yuǎn)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yuǎn)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1、 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355頁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耙粴q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fù)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边@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diào)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diào)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tǒng)統(tǒng)“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fēng)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fù)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fēng)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yuǎn)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zhuǎn)。上一聯(lián)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lián)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yuǎn)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yuǎn)”,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扒帧薄ⅰ敖印倍掷^“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kuò)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fù)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jié)清題意,關(guān)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創(chuàng)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dāng)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yīng)考習(xí)作,按科考規(guī)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dāng)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yuǎn)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譯文

        政治清明時代絕無隱者存在,為朝政服務(wù)有才者紛紛出來。

        連你這個像謝安的山林隱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齊去采薇。

        你應(yīng)試落弟不能待詔金馬門,那是命運不濟(jì)誰說吾道不對?

        去年寒食時節(jié)你正經(jīng)過江淮,滯留京洛又縫春衣已過一載。

        我們又在長安城外設(shè)酒餞別,同心知己如今又要與我分開。

        你行將駕駛著小船南下歸去,不幾天就可把自家柴門扣開。

        遠(yuǎn)山的樹木把你的身影遮蓋,夕陽余輝映得孤城艷麗多彩。

        你暫不被錄用純屬偶然的事,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釋

       。1)綦毋潛:綦毋為復(fù)姓,潛為名,字季通,荊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維好友。

        (2)圣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

       。3)英靈: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4)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隱居生活。

       。6)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這兩句指雖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為沒有才能。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語·在厄》記載:“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fā)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是指孔子嘆自己政策的不能實行,半途受到阻礙。

        (7)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這兩句詩說綦毋潛落第后將取道洛陽經(jīng)過江淮回家鄉(xiāng)。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jié),斷火三日。京洛:指東京洛陽。江淮:指長江,淮水,是綦毋潛所必經(jīng)的.水道。

       。8)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違:分離。

       。9)行當(dāng):將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槳。

       。10)未幾:不久。

        (11)“吾謀”句:左傳記載:“士曾行,繞朝贈之以策(馬鞭)曰:‘子無謂秦?zé)o人,吾謀適不用也!边m,偶然的意思!拔嶂\”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

       。12)知音稀:語出《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參考資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6頁 .

        2、

        鄧安生 等 .王維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年6月版 :第21-23頁 .

        3、

        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 :第82-83頁 .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xiāng),層層深入,娓娓道來。詩人對綦毋潛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一事反復(fù)地進(jìn)行慰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落第只是暫時的失意,要相信世上還會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終是不會受埋沒的,表達(dá)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勸慰,寫得委婉盡致。

        開頭四句言當(dāng)今正是太平盛世,人們不再隱居,而是紛紛出山應(yīng)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詞充滿了對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賴和希望。“盡來歸”,是出仕不久、意氣風(fēng)發(fā)的詩人對天下舉子投身科考的鼓勵,規(guī)勸綦毋潛不發(fā)歸隱,而要振作精神,樹立信心,爭取再考。五、六句是對綦毋潛的安慰:盡管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選擇科舉之路是沒有錯的,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勸綦毋潛暫回家去!岸群场薄翱p春衣”,是從時令上提醒對方,含有關(guān)切之情!敖础薄熬┞濉,從路線的選擇上提出建議,含有送別之意!爸镁啤毕嗨、“同心”相勉,足見詩人對綦毋潛的深情厚意與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設(shè)想對方回鄉(xiāng)的快捷與沿途風(fēng)光,給人以溫暖之感,意在安慰對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開心起來。最后兩句規(guī)勸對方,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華恰好未被主考官賞識,切不要因此怪罪于開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為朝中賞識英才的人稀少。這一懇切安慰之辭很能溫暖人心,激勵綦毋潛繼續(xù)仕進(jìn)。

        這一首送別詩不僅寫出了對朋友的關(guān)心、理解、慰勉與鼓勵,也表現(xiàn)出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全詩感情真摯而親切,詩人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對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詩的格調(diào)并不流于感傷,相反顯得奮發(fā)昂揚。這樣的送別詩自然會給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讀這樣一首送別詩,會讓人有一波感動,有一份溫暖,不僅被詩人對朋友的諄諄告別語所感動,更被詩人對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溫暖。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7

        暮春送別(綠暗紅稀出鳳城)原文

        【暮春送別】

        綠暗紅稀出鳳城,

        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官前水,

        流盡年光是此聲。

        注釋

        浐水:亦稱為產(chǎn)水,發(fā)源于藍(lán)田縣西南的秦嶺,號為關(guān)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匯合后流經(jīng)當(dāng)時的大明宮前,再北流入渭水。

        綠暗紅。壕G葉茂密,紅花減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

        鳳城:指京城長安。西漢時長安所建的鳳闕,闕樓高二十丈(一說十七丈五尺),是西漢長安城最高的建筑,長安因此又稱鳳城。

        古今情:思今懷古之情。

        行人:指詩人送別的遠(yuǎn)行之人。

        宮前水:即指浐水。

        譯文

        花飛卉謝,葉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古今之情都在其中。

        遠(yuǎn)行之人切莫聽這宮前的流水,流盡年華時光的正是此種聲音。

        賞析:

        歷來送別詩多言離愁別恨,甚至涕泗交流。韓琮此詩則匠心獨運,撇開柔情,著重?fù)ぁ腹沤袂椤。這就不落俗套,別具新意。 「綠暗紅稀出鳳城」。序值春杪,已是葉茂枝繁,故說「綠暗」;也已花飛卉謝,故說「紅稀」。詩人選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隱襯遠(yuǎn)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郁!给P城」,指京城。友人辭「鳳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別,心情很不平靜。 「暮云樓閣古今情」。當(dāng)此驪歌唱晚,夕陽銜山之際,引領(lǐng)遙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悠然聯(lián)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宮殿(「樓閣」一本作「宮闕」),「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油然興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也將慨然勾起「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總之,作者此時腦際翻騰著種種激情──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壯志未酬之情,而這些復(fù)雜交織的心情,又都從魏闕灑滿斜暉的暮景下透出,隱然有夕陽雖好,已近黃昏,唐室式微,搖搖欲墜之感。歷代興亡,茫茫百感,一時交集,萃于筆端,俱由這「古今情」三字含蘊了。 還是這個「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埂感腥恕怪该媲八蛣e的遠(yuǎn)行之人!笇m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藍(lán)田縣西南秦嶺,北流匯諸水,又東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繞大明宮而過,再入渭水東去,故云。這「不舍晝夜,逝者如斯」的宮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遠(yuǎn)行人的客愁,所以詩人特地提醒說:「行人莫聽宮前水」。「聽」字表明不忍聽又無法不聽,只好勸其莫聽,何以故?答曰:「流盡年光是此聲」。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jīng),輕擲韶華;古往今來,多少有為之人,為跨越宮前水干祿仕進(jìn),而拜倒皇宮階下,屈辱一生;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勛,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quán),致使「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空死牖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千千萬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盡了腐朽沒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正如辛棄疾在《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說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詞汪茫,韓詩杳渺,其長吁浩嘆,則異曲同工。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寫得蘊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態(tài),把錯綜復(fù)雜的隱情,友情,人世滄桑之情,天下興亡之情,一古腦兒概括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綠暗」、「紅稀」、「暮云」、「宮前水」等衰颯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藝術(shù)效果。詩的結(jié)構(gòu)也是圍繞「古今情」為軸線,首句蓄勢,次句輕點,三、四句濃染。詩意內(nèi)涵深廣,韻味悠長,令人讀后回味無窮。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8

        送別

        送別一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送別二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翻譯/譯文

        送別一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你如今住在哪兒?你說因為過得不好,要到終南山邊疆那邊隱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問,那白云沒有窮盡的時候。

        送別二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guān)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注釋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賞析/鑒賞

        送別一

        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xiàn)了詩人復(fù)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guān)切愛護(hù),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xiàn)實也不很滿意。

        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xì)細(xì)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里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xì)細(xì)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帮嫛笔鞘箘佑梅ǎ笆埂嫛钡囊馑。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shè)句,問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zhì)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guān)切愛護(hù)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xiàn)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cè)面表達(dá)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蹦阒还苋グ桑也辉倏嗫鄬柫。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很復(fù)雜的思想

        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lián)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jié),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當(dāng)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fā)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jié)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余”(謝榛語)的感覺。

        送別二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jìn)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

        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9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dāng)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負(fù)君赤手縛於菟。

        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萬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風(fēng)雨破吾廬。

        古詩簡介

        《送別湖南部曲》是宋朝將領(lǐng)辛棄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通過描寫自己遭受讒謗,及對武勇有為的部屬的關(guān)懷熱愛,鼓勵他為國效忠,祝愿他前程遠(yuǎn)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愿,寄寓了作者壯志未酬的一腔忠憤。全篇抒情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氣漫溢紙上。

        翻譯/譯文

        穿青衫匹馬單槍萬人歡送,接幕府緊急命令急速啟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誣陷,辜負(fù)你赤手縛虎自立戰(zhàn)功。

        觀書眼雖老猶明知人如鏡,論事理有膽有識直言秉公。

        你去后鵬程萬里為國效力,我不妨風(fēng)雨破廬貧困終生。

        注釋

       、俨壳杭床繉佟9糯髮⒌能姞I都設(shè)有各司其事的屬官,稱之為“部曲”。

       、谇嗌溃禾瞥瘯r為九品小官的官服,其色青,因稱之為“青衫”。首句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詩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③幕府:古代大將行軍時,在帳幕之中辦公,稱為“幕府”。后來地方軍政長官的官衙,也叫幕府。

       、芗奔狈壕o急命令。也稱“急急如律令”。

       、蒉曹樱赫Z出《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從交趾還,載一車薏米,有人告發(fā)他私載一車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此典指因涉嫌而受污謗的人。

       、揿遁耍撼朔Q老虎為於菟。見《左傳》。

       、唢L(fēng)雨破吾廬:語出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被彈劾罷官,退居帶湖(今江西省上饒市城外)。數(shù)年之后,他當(dāng)年任湖南安撫使時創(chuàng)建的飛虎軍中的老部下來拜訪,作者回憶了當(dāng)年與部下共同的經(jīng)歷和壯舉,臨別時寫了這首詩相送。

        賞析/鑒賞

        辛棄疾是南宋杰出愛國詞人,但他的詩作卻很少為人所知。這首《送湖南部曲》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冬,當(dāng)時作者由湖南安撫使調(diào)任至江西,一位部屬小官前來送別,他贈了這首詩。全詩字里行間跳蕩著熱愛部屬的激憤心情,展現(xiàn)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詩中用典表達(dá)自然,既寄寓了自己壯志未酬遭受讒謗的一腔忠憤,又顯示出熱情鼓勵武勇有為的后勁,使之為國效忠的情懷。

        這一首辛詩的`風(fēng)格和辛詞一樣,悲壯而蒼涼,沉郁而雄健,但藝術(shù)水準(zhǔn)明顯不如詞。

        就詩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所送的這位部屬,是一位勇猛的壯士。此詩首聯(lián)頗有“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的風(fēng)味,氣勢突兀高昂,如疾風(fēng)破空而來,軍府中下達(dá)了緊急軍令,這位壯士接下命令,穿青色軍服,跨上戰(zhàn)馬,在萬眾歡呼聲中騰躍向前。寫出了部下驍將的颯爽英姿和過人勇力。頷聯(lián)抒發(fā)了因主帥受人誣陷,致使赤手空拳縛虎的猛士不能“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無窮遺憾。在句中一“愧”一“負(fù)”當(dāng)中,詩人關(guān)懷部下,不計較個人功名得失的寬廣胸懷和高尚品格也就溢于言表。頸聯(lián)像是詩人“素負(fù)志節(jié)”的“自白書”,他眼明如鏡,膽識過人,仗義執(zhí)言,絕不像他人那樣畏首畏尾,顧慮重重。作者赤心為國,始終對中原抗金必勝抱有堅定信心。他多次向朝廷上書,提出抗擊金兵,恢復(fù)中原的良策,即使不被采納,屢遭打擊,也絕不屈服。尾聯(lián)著重點明送別之情,第七句祝愿對方鵬程萬里,青云直上;末一句則是寫自己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壯士有著光明的前景,最后能夠為國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重大挫折,忍受“風(fēng)雨破吾廬”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此句化用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的名句作結(jié),其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可貴精神也和杜甫一樣,令人欽佩。而從送別這一題材看,又有高適豪邁的風(fēng)味。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0

        金陵歌送別范宣

        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歷陽樹。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東流。

        白馬金鞍誰家子,吹唇虎嘯鳳凰樓。

        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卷英豪天下來。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

        扣劍悲吟空咄嗟,梁陳白骨亂如麻。

        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后庭花。

        此地傷心不能道,目下離離長春草。

        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老。

        古詩簡介

        《金陵歌送別范宣》是詩人李白的七言古詩,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翻譯/譯文

        石頭山崖石高聳如虎踞,山下波濤洶涌,猛虎欲趁勢凌波而去。

        鐘山宛如巨龍盤旋逶迤而來,山上樹木蔥蘢,橫江岸而下,在歷陽縣內(nèi)蜿蜒延伸。

        此地三百年來經(jīng)歷了四十多個皇帝,所有的功名事業(yè)都隨流水東去。

        那騎白馬的是誰家的紈绔子弟?原來是侯景啊!吹著口哨,虎嘯著登上鳳凰酒樓。

        往昔的金陵城多么壯觀,幾乎把天下英豪都席卷到了這里。

        可如今,他們的皇冠都散為煙塵,他們的金玉寶座都變?yōu)槔浠摇?/p>

        我為之扣劍悲歌,空自嘆息;梁陳朝代交替,戰(zhàn)爭殘酷,白骨滿地。

        連皇帝也躲進(jìn)了水井,最后被捕,誰還在詠唱多年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的曲子呢?

        在此聽聞,真是傷心難言,眼前看到的只是離離的青草。

        今日送你歸山,我的心和江水一起陪你逆流萬里,來年有機會一定去終南山看望你。

        注釋

       、偈^:山名,即今南京清涼山。

        ②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區(qū)東。據(jù)張勃《吳錄》載,諸葛亮使至建業(yè),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

       、蹥v陽:縣名,即今安徽和縣,與金陵隔江相望。

        ④四十馀帝三百秋:蕭士赟注“按史書,自吳大帝建都金陵,后歷晉宋齊梁陳,凡六代,共三十九主。此言四十馀帝者,并其間推尊者而混言之也。自吳大帝黃武元年壬寅歲至陳禎明三年乙酉,共三百六十八年。吳亡后歇三十六年,只三百三十二年,此言三百秋者,舉成數(shù)而言耳。”

       、莅遵R金鞍誰家子:指侯景,梁代叛將!读簳ず罹皞鳌罚骸捌胀ㄖ校{曰:‘青絲白馬壽陽來。’后景果乘白馬,兵皆青衣!

       、薮荡交[鳳皇樓:《梁書·武帝紀(jì)》注“太清二年秋八月戊戌,侯景舉兵反!笔捠抠澴ⅲ骸疤┣,梁武帝年號。時遭侯景之亂,困于臺城,以所求不供,憂憤寢疾,崩于凈居殿,乃泰清三年五月丙辰也!标P(guān)囚,指囚武帝于臺城。全詩校:“一作吹唇虎嘯鳳皇樓!

        ⑦天子:指陳代亡國之君陳叔寶!蛾悤ず笾骷o(jì)》:“后主聞(隋)兵至,從宮人十馀出后堂景陽殿,將自投于井,袁憲侍側(cè),苦諫不從,后閣舍人夏侯公韻又以身蔽井,后主與爭久之,方得入焉。及夜,為隋軍所執(zhí)!

       、嘤駱浜笸セǎ合鄠鳛殛惡笾麝愂鍖毸,其詞輕艷,被稱為亡國之音。

       、崮仙嚼希褐干躺剿酿。商山為終南山支脈,故曰“南山老”。老,全詩校:“一作皓!

        賞析/鑒賞

        這首詩開篇以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地形之固勝引入至對歷史的追思和感慨。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而長江更成天塹,為王朝抵擋住了北方政權(quán)的入侵,偏安于江左的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但李白并非旨在寫六朝的輝煌,頸聯(lián)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氣息!八氖嗟廴偾,功名事跡隨東流”,蓋言金陵為帝都?xì)v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別范宣》中指出“自孫權(quán)定都建業(yè)(金陵),傳四主”,晉元帝南渡時,金陵已是歷時五十九年的“舊長安”,隨后又經(jīng)宋、齊、梁、陳四朝,帝王大業(yè)共傳三百三十余年。接著思維的觸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陽之童謠傳說,從而引出對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卷英豪天下來”,接續(xù)而后又轉(zhuǎn)寫豪華落盡的悲涼,進(jìn)一步抒發(fā)面對歷史的滄桑之感。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這一句之內(nèi)的時空跨越與今昔對比令人心驚而頓感悲涼,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由先前的氣勢雄大轉(zhuǎn)為懷古悼今、感時傷物的傷感凄涼?蹌Ρ骺者袜担宏惏坠莵y如麻。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后庭花。歷史的風(fēng)云變幻、戰(zhàn)爭的離亂凄慘、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這首歌行體送別詩開篇描寫石頭鐘山的形勝,將大半部分用于追述與金陵一地有關(guān)的重要歷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別之意!八蜖栭L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商山皓!痹谝黄畠(nèi)將寫物、懷古、詠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詩整體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觸景生情為主,描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雄奇壯觀,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神奇壯麗圖,妙筆生輝,令人心旌搖蕩。接著八句詩詞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抒寫六朝豪華落盡的悲涼,委婉深沉,滄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對比,盡顯頓感悲涼。最后八句詩詞描繪朝代更迭替代、戰(zhàn)爭離亂之凄慘,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再也一去不復(fù)回。

        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解連環(huán)·送別

        銷魂時候。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v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望行舟漸隱,恨殺當(dāng)年,手栽楊柳。

        別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但若是下情長,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倘明歲、來游燈市,為儂沽酒。

        翻譯

        失魂落魄的時候,正值花朵如雨般地紛紛飄落,與可愛的心上人告別分手。即使臨別再擬訂相見的日期,只恐溫柔的言語沒有憑據(jù),巨大的歡樂再難尋求。那雨簾外的青山,似乎了解人的心意,也與眉頭一起相互微皺。眼望著遠(yuǎn)行的船漸漸隱去,真的好悔恨當(dāng)年親手栽種下這些纏綿的楊柳。

        離別的事情,人的一生本來就是會經(jīng)常有的。何必要為了它變成這樣消瘦?只要兩人情深意長,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等于相伴相守。潮水默默向西涌流,可肯寄給我那藏著信軸的雙鯉魚?倘若到了明年你能前來燈市游玩,我將為你買來醉人的美酒。

        注釋

        解連環(huán):詞牌名,正體為雙調(diào),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韻,后段十句五仄韻。

        銷魂時候:指別離之際。銷,與“消”通。

        可人:本指有長處的人,這里指心中可愛的人。

        軟語:柔婉的話語。

        盛歡:達(dá)到極點的歡快情緒。

        又:再。

        殺:程度深。

        底:底事,什么事。

        何須:何用,不用。但若是兩情長,便海角天涯,

        等是相守:化用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句意。等是,同樣是。

        鯉魚雙:即“雙鯉魚”,代指書信。

        燈市:指元宵節(jié)前后放燈的地方,古時男女可以于此自由相會。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為抒離別之苦和相戀之情而創(chuàng)作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

        賞析

        此詞訴離別之苦,但基調(diào)是積極、健康、明朗的,上片全以景物寫人,下片全以虛擬語氣達(dá)意,寫得快捷豪爽,洋溢著若干樂觀色彩,塑造了一個深沉執(zhí)著、熱情爽朗而又綣綿多情的女性形象。

        上片單刀直入,直陳其事后情景合寫,亦物亦人,極纏綿吞吐之能事,通過落花成陣、雨外春山、水邊楊柳三景勾勒出別離場景,渲染、烘托、反襯主人公的惜別心理,纏綿感人。暮春季節(jié),細(xì)雨漾漾,落紅陣陣,江畔青山低眉,主人公佇立在依依的柳枝旁,滿懷愁緒,一往深情地凝視著漸行漸去的船帆。開篇即揭明本旨:“銷魂時候,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 花的鮮艷和嬌嫩,象征著青春的美好;花的殞落與枯萎,則意味著時光的流逝與生命的消歇。花落而成陣,紛紛揚揚,不可遏止,則更意味著一個詩一般的芳菲世界的覆滅,更有一種悲劇感。通過寫落花成陣的蕭瑟時節(jié)主人公與自己所愛的人匆匆分襟把“銷魂”的意蘊寫足。其中,“銷魂時候”一句不僅鮮明集中地點出了主題,且暗含著一股傷感黯然的感情,使此詞一開篇就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再加上“可人”登舟,送者黯然銷魂之狀躍然紙上。接著的“落花成陣”既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又以暮春花落的客觀環(huán)境為陪襯,渲染了“銷魂”時節(jié)落寞感傷的氣氛。緊接著,詞人以“縱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點明了主人公感傷恨別的原由,這種坦率真實的表露,顯露了主人公對“可人”的深重的感情,使離情顯得更真切動人。其中,“重訂佳期”表明佳期的擬定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臨別之前,盛歡之際,二人便把下一次的幽歡佳會訂下了,而臨別之時又重訂期,則表明心跡之一如既往,態(tài)度之彌加堅定;“臨別”之前冠以“縱”字則透出一種無法把握命運的憂慮!翱v”字和“恐”字,一縱一收,筆勢天矯,真切而生動地描繪了有情人心理上的一次大的波動。至此,離別的苦痛已基本寫盡,下文筆鋒再轉(zhuǎn),由直陳其事變?yōu)榫拔锬,且使(jié)M腹別情具象化。為了更強烈地表達(dá)這種感情,詞人在繼而融情于景,給主人公周圍的.景物都染上了豐富的感情色彩。“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泵擅杉(xì)雨后面的春山,仿佛深諳離人的愁苦,也如眉峰顰蹙。分明是自己愁懷難遣,卻以為青山也充滿著離愁別剮恨;分明是自己愁眉緊鎖,卻以為青山也眉結(jié)不開。這種移情手段的嫻熟運用,把主人公的愁緒寫得更形象而豐滿。這里,詞人翻用“眉如春山”而成“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讓原本無感的青山與主人公共懷愁緒;因楊柳擋住視線,而對當(dāng)年手栽之柳產(chǎn)生怨恨之情,更突出了送別時情感的熱烈與真切。這樣,客觀環(huán)境與人的主觀情緒高度融合起來,主人公的內(nèi)心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露。無論“銷魂”也好,惶恐也好,皺眉也好,都不能改變離別的既成事實,于是主人公的情緒更趨激越,由愁而至于恨:“望行舟漸隱,恨殺當(dāng)年,手栽楊柳。”主雖無理之極,卻情真意切。這是因為雖然柳絲萬條,卻無法挽住“可人”的行舟,只好任其遠(yuǎn)去,直至最后消失在視線之外。三句警動異?芍^“無理而妙”。

        下片承主人公的憂慮而來,緊扣題旨,全寫離情,由執(zhí)著而灑脫,境界頓寬,極變化騰挪之能事,但沒有極力鋪敘離別的寂寞凄涼和傷感苦楚,反而以別離時主人公安慰對方、勸他來信、望他明年來游三事表達(dá)主人公未別先盼再會的急切情懷,描繪出一個癡情專一但積極開朗的女性形象,表達(dá)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貞誠信和積極執(zhí)著,這是全詞的基調(diào)。過片似是自我解慰,從愛情的哲理思索中寬慰離別之苦!皠e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人生有合即有離,有聚即有散,離合聚散,自古皆然,不必耿耿于懷而把自己折磨得這般消瘦。既然離別是一種普遍的人生體驗,那么就該達(dá)觀一些,灑脫一些。接著的“但若是”三句,承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之意,語極曠達(dá)而真摯,于愁山恨海之外另開一境,令人心情為之豁然開朗:在“別”字面前,主人公不再消極傷感,而是積極等待。她堅信雙方的感情是深厚堅實的,她忠實于自己的感情,發(fā)誓“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真正的愛情并不會為千山萬水所隔斷,只要彼此之間的感情不被流逝的歲月所沖淡,空間的距離是可以由心靈來彌合的。即便是身處海角天涯,也如同耳鬢廝磨、長相廝守。接下來,詞人又以率直明快的句子表達(dá)了主人公的希望,用“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表現(xiàn)了主人公殷切的期望。最后以主人公對重逢的企望作結(jié),突出了她對熾熱愛情、對往日歡樂的珍惜與回味,襯托出了如今慘別的凄苦與愁怨,也減少了許多臨別的凄惶,增加許多亮色,使人精神也為之振作,從悲苦的離愁中暫時脫身而出,沉緬于絢麗的憧憬之中,。

        全詞曲曲折折,婉轉(zhuǎn)盡意,虛虛實實,巧妙傳情,語言自然而妥溜,明白而家常,樸素而無華,內(nèi)涵卻頗豐厚,表現(xiàn)手法亦多變化,句句有深味,字字帶真情。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選自《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荊門:荊門山,在現(xiàn)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

        楚國:古楚國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

        海樓: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于光線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多于夏天出現(xiàn)在沿海一帶或沙漠地方。

        憐:愛。一本作“連”。

        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xiāng)。

        遠(yuǎn):遠(yuǎn)自。

        江:長江.

        下:移下。

        仍:頻頻。

        【韻譯】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進(jìn)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gòu)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游、流、樓、舟。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yuǎn)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蟮孛枥L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敖氪蠡牧鳌,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yuǎn)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yuǎn)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yuǎn)。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yuǎn)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遍L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jié)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yuǎn),藝術(shù)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fēng)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苯鬟^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作者】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世人尊稱“詩仙”。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其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東風(fēng)一作:東門)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

        譯文

        春風(fēng)中的排排楊柳樹,沿著護(hù)城河兩岸呈現(xiàn)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柳枝的太多,應(yīng)該是要分別的人兒太多。

        注釋

        東門:即長安青門,唐朝時出京城多東行者,多用于送別。有的版本作東風(fēng)。

        青青:指楊柳的顏色。

        御河:指京城護(hù)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別的習(xí)俗。

        苦:過于,過份。

        別離:離別,分別。

        賞析

        王之渙與友人在長安城外離別時,正好是楊柳生長的春季,于是王之渙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送別》。

        創(chuàng)作背景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jié)。“楊柳”是送別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yuǎn)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yuǎn)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xiàn),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边@兩句是抒情,通過側(cè)面描寫出送別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xì)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縱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dāng)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fēng)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一枝花·春日送別

        元代:劉庭信

        絲絲楊柳風(fēng),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fēng)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譯文:

        絲絲楊柳風(fēng),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fēng)趁柳條疏。

        楊柳在絲絲微風(fēng)中飄蕩,梨花在點點細(xì)雨中綻放。雨點隨著花瓣飄落,柳條在風(fēng)中顯得格外疏朗。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春天過去了,誰也沒有辦法把春天留住。春天為什么走得這樣快?請問司春的東君,誰能為春天景物作主。

        注釋:

        絲絲楊柳風(fēng),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fēng)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yīng)花做主?

        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景物。

        賞析:

        這是劉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別》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譽。全曲先寫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從而達(dá)到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這首曲子的曲辭確實是“語極俊麗”。開頭四句,作者扣住題中的“春日”,用工細(xì)綺麗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風(fēng)襯楊柳,顯楊柳更風(fēng)流;雨襯梨花,顯梨花更圣潔。楊柳隨風(fēng),梨花帶雨,風(fēng)與楊柳,雨與梨花,皆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風(fēng)乃“絲絲”風(fēng),雨乃“點點”雨,“絲絲”、“點點”兩個疊詞,把春天特有的輕柔、甜美的韻味盡情透出;同時也隱含著柳搖若風(fēng),花落如雨的`比喻。這四句對仗工整,實際上是以詩入曲,借對仗藝術(shù)而使這幅春景圖形象更鮮明,色調(diào)更和諧。

        “雨隨花瓣落,風(fēng)趁柳條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為雨打,更因為風(fēng)吹;柳條稀疏,因為風(fēng)拂,也因為雨洗;淞,也透露出隱隱的哀愁。這種情緒,在“春事成虛”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梨花瓣落,春將歸去,故云“春事成虛”。這里的“無奈春歸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將遠(yuǎn)去的“人”;同樣,“春歸何太速”一語,既是對匆匆而盡的“春”的質(zhì)問,也是對匆匆離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便由怨而轉(zhuǎn)為幽憤了,亦暗扣了題旨“送別”。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謝亭送別

        唐代: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yuǎn),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譯文: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唱完送別之歌你就解開行舟遠(yuǎn)去,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yuǎn),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傍晚酒醒人已遠(yuǎn)去,只有滿天風(fēng)雨送我離開那西樓。

        注釋:

        勞歌一曲解(jiě)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泛指送別歌。勞勞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水急流:暗指行舟遠(yuǎn)去,與“日暮酒醒”、“滿天風(fēng)雨”共同渲染無限別意。

        日暮(mù)酒醒人已遠(yuǎn),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賞析: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前后兩聯(lián)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diào)的場景組成。前聯(lián)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后聯(lián)以風(fēng)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于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fā)與人遠(yuǎn),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tǒng)一。

        “勞歌一曲解行舟”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xí)俗。“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紅葉青山水急流”句寫友人乘舟出發(fā)后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xié)調(diào),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別賦》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與此同一機杼。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的藝術(shù)辯證法。

        這一句并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讀者可以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狀態(tài),也使整個詩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帶有一點逼仄憂傷、騷屑不寧的意味。這和詩人當(dāng)時那種并不和諧安閑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日暮酒醒人已遠(yuǎn),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本鋭t是表明詩的前后聯(lián)之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朋友乘舟走遠(yuǎn)后,詩人并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兩岸的青山紅葉都已經(jīng)籠罩在蒙蒙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隨著急流駛到云山霧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fēng)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朧,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刻的情懷特別凄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huán)境氣氛的包圍,于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fēng)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后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于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jié)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jié)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此詩主要表達(dá)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惆悵。前二句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后二句以風(fēng)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以描寫景色作為反襯的手法表達(dá)情感,筆法富于變化。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05-11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0-09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3-09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8-08

      《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集錦12-07

      《長亭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4-22

      【推薦】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6-12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精】06-12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10-09

      【精】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