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箜篌引原文賞析及翻譯

      時間:2022-09-01 09:24:52 古籍 我要投稿

      箜篌引原文賞析及翻譯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廣義的古詩包括詩、詞、散曲,狹義的古詩僅指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箜篌引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箜篌引/野田黃雀行

        魏晉 曹植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

        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

        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

        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譯文

        好酒佳釀擺放在高殿之上,親近的友人跟隨我一同游玩。

        內(nèi)廚做好了豐盛的菜肴,烹制鮮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風的古箏聲是多么慷慨激昂,齊地的琴瑟聲是那么柔和婉轉(zhuǎn)。

        還有出自陽阿的奇妙舞蹈,來自京洛的著名歌曲。

        在歌舞中飲酒過了三杯,我們解開衣袋盡情享用了美味佳肴。

        主人和賓客相互行禮,相互獻上最美好的`祝福。

        要謹記舊時結(jié)交的朋友不能遺忘,厚始薄終也不與道義相符。

        那君子躬身而謙遜是因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白天里疾風吹過,日光漸漸向西流走。

        青春年華不會再來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就像花葉雖然生長在華美的庭院之中,飄零之后也要重歸于荒蕪的山丘。

        然而從古到今,誰能沒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運本該如此,我們還有什么好憂愁?

        賞析

        這是一首獨具特色的游宴詩。它通過歌舞酒宴上樂極悲來的感情變化,深刻地展示了建安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人生短促的苦悶和建立不朽功業(yè)的渴求交織成這首詩的主題,表現(xiàn)出“雅好慷慨”的時代風格。

        這首詩的章法巧妙,很見匠心。詩歌在以較多的筆墨描寫美酒豐膳、輕歌曼舞、主客相酬的情景之后,筆鋒一轉(zhuǎn),吐露出欲求親友憂患相濟、共成大業(yè)的心愿,再轉(zhuǎn)為對人生短促的喟嘆,清醒地指出“盛時不再來”。至此,酒宴的歡樂氣氛已掃蕩一盡,樂極而悲來的心理歷程完整地表達出來了,引人回憶起開篇的濃艷之筆、富貴之景,更添幾分悲愴之情。如此立意謀篇,稱得上是思健功圓了。

        詩中兩個意蘊含蓄的設問句:“謙謙君子德,磐折欲何求”、“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是展示心理波瀾的關鍵,透露了詩人對于人生意義、生死大關的思考!坝吻蟆,“復何憂”,寓答干問,大有意在言外之妙。

        一曰《公無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fā)提葫,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又有《箜篌謠》,不詳所起,大略言結(jié)交當有終始,與此異也。”

      【箜篌引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10-29

      李憑箜篌引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李憑箜篌引》的原文與翻譯12-29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翻譯04-14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翻譯07-25

      箜篌引李賀原文及翻譯10-06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翻譯08-31

      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翻譯與賞析11-26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