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墨池記》原文及注釋

      時間:2022-09-27 12:55:04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墨池記》原文及注釋

        墨池記 曾鞏

        作者介紹:

        曾鞏,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歷任館閣?、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chuàng)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于道。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于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zhì)樸,立論精辟,說理曲折盡意。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xué)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xué)記》、《墨池記》都于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余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原文: 墨池記①

        臨川之城東②,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③,曰王羲之之墨池者④,荀伯子《臨川記》云也⑤。羲之嘗慕張芝⑥,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⑦?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⑧,而嘗極東方⑨,出滄海⑩,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11),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12),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xué)不如彼邪(13)?則學(xué)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xué)舍(14)。教授王君盛(15),恐其不章也(16),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17)。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18),而因以及乎其跡邪(19)?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xué)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馀思(20),被于來世者如何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注釋:

       、俦疚氖亲髡邞(yīng)撫州州學(xué)教授王盛之請而寫的一篇敘記。文章先由墨池的傳聞推出王羲之書法系由苦練造就的結(jié)論,然后引申到為學(xué)修身要靠后天勤奮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見大,語簡意深,多設(shè)問句,辭氣委婉,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文風。

       、谂R川:宋撫州臨川郡。即今江西撫州市。

       、弁萑唬旱拖莸臉幼印

       、芡豸酥鹤忠萆伲瑬|晉著名書法家,世稱王右軍,后人號為“書圣”.

       、蒈鞑樱耗铣稳,曾任臨川內(nèi)史,有《臨川記》!短藉居钣洝肪硪灰弧疠d其記敘王羲之官臨川及墨池的事。

        ⑥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善草書,人稱“草圣”.

       、哓M信然邪:難道是真的嗎?

       、唷胺紧酥本洌和豸酥敃r與王述齊名,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朝廷又命王述為揚州刺史,會稽屬揚州,羲之恥位于王述下,便辭職隱居,誓不再仕。事見《晉書·王羲之傳》。

        ⑨極:至,達。

       、獬鰷婧#悍褐蹡|海。據(jù)《晉書·王羲之傳》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11)徜徉(chángyáng常羊)肆恣:縱情遨游。

      【《墨池記》原文及注釋】相關(guān)文章:

      《墨池記》原文注釋05-31

      《墨池記》原文注釋及翻譯04-13

      《墨池記》全文注釋06-01

      《墨池記》譯文及注釋08-03

      墨池記原文及翻譯04-18

      墨池記原文以及翻譯09-16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1-27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4-21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4-30

      曾鞏《墨池記》原文及翻譯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