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国产欧美另类,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small id="qpqhz"></small>
  • <legend id="qpqhz"></legend>

      <td id="qpqhz"><strong id="qpqhz"></strong></td>
      <small id="qpqhz"><menuitem id="qpqhz"></menuitem></small>
    1.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5-05-28 15:21:11 晶敏 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的地理必修一是給你學習地理打好基礎和興趣的,學好仙鶴門科目要系統(tǒng)的記憶和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請參考,上公文站,發(fā)現(xiàn)學習。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jié)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節(jié)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知識摘要

        1.天體和天體系統(tǒng)

        2.天體類型及特征

        3.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4.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5.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及地球擁有生命的條件

        知識結構

        一、 宇宙

        1、天體:概念和類型

        2、天體系統(tǒng):概念和級別

        二、太陽

        1、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

        (1)太陽大氣的分層及活動

        A光球層:太陽黑子

        B色球層:耀斑和日餌

        C日冕層:太陽風

        (2) 對地球的影響

        A 干擾地球上的無線電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極光

        C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特征

        (2)按結構分類,屬于類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節(jié) 地球的運動

        知識摘要

        1.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差、地轉偏向力

        3.地方時、區(qū)時的計算;日界線

        知識結構

        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方向:自西向東,自北極上空向下看呈逆時針方向,南極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04秒

        (3)速度: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規(guī)律

        2、意義

        (1)產(chǎn)生晝夜交替

        (2)產(chǎn)生時差:

        A地方時:經(jīng)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

        B時區(qū)的劃分:全球每隔15度劃分成一個時區(qū)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qū)

        C區(qū)時的計算:每個時區(qū)的中央經(jīng)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qū)的區(qū)時

        D國際日期變更線:大致與180度經(jīng)線重合,西比東日期多一天

        (3)水平運動的物體發(fā)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識摘要

        1.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特征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概況

        (1) 方向:自西向東

        (2)速度:1月初在近日點附近,速度較快;7月初在遠日點附近,速度較慢

        (3)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2、黃赤交角

        (1)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

        (2)度數(shù):目前是23°26′

        (3)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

        (2)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3)四季的劃分:天文四季;氣候四季;我國傳統(tǒng)四季;候溫四季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知識摘要

        1. 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 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huán)流及氣壓帶風帶。

        3. 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 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 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huán)流

        1、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huán)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huán)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tǒng)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識摘要

        1.水圈的組成,水圈中水體的組成及作用。

        2.水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的類型、主要環(huán)節(jié)及其意義,不同類型水循環(huán)發(fā)生的空間范圍。

        3.洋流、洋流的類型、分布規(guī)律,洋流的成因及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 水圈的組成

        1、海洋水

        2、陸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澤、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環(huán)的類型

        1、海陸間循環(huán)

        2、海上內(nèi)循環(huán)

        3、陸上內(nèi)循環(huán)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對穩(wěn)定的方向做大規(guī)模運動

        2、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

        (1)中低緯海區(qū)以副熱帶高壓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

        (2)北半球中高緯海區(qū)以副極地低壓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

        (3)西風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義

        (1)對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形成大漁場

        (3)對航運事業(yè)的影響:順洋流快,逆洋流慢

        (4)對海洋環(huán)境的影響: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第四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知識摘要

        1.地球內(nèi)部三大圈層,巖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巖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系。

        3.內(nèi)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xiàn);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 地球內(nèi)部

        1、 地殼

        (1) 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xù)分布

        2、 地幔

        3、 地核

        二、 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guī)r、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 地質作用

        1、內(nèi)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jié) 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知識摘要

        1.了解陸地環(huán)境整體性的概念及表現(xiàn)。

        2.理解陸地環(huán)境整體性的成因。

        3.關于陸地環(huán)境整體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單元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層之間,通過大氣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地殼物質循環(huán)及生物循環(huán)進行著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從而各個地理環(huán)境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并結合教材及相關事例加以鞏固。

        知識結構

        一、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1、概念: 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各要素與環(huán)境總體特征協(xié)調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同地域之間相互影響。

        第二節(jié) 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知識摘要

        1.了解自然帶的概念,記憶各個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及對應的氣候類型。

        2.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

        3.學習過程中要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身邊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識結構

        一、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1、地域差異

        2、地域分異規(guī)律

        (1)水平地域分異

        A概念

        B分類

        C原因 基礎 表現(xiàn)

        (2)非地帶性地域分異:垂直地域分異

        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tài)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nèi)力作用(地球內(nèi)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nèi)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nèi)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邊界類型地區(qū)交界處板塊生長邊界(板塊張裂)東非大裂谷非洲板塊內(nèi)部紅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亞歐、非洲-美洲冰島(屬大西洋海嶺)亞歐-美洲消亡邊界(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亞歐阿爾卑斯山脈、地中海非洲-亞歐西太平洋海溝-島弧鏈太平洋-亞歐落基山脈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脈南極洲-美洲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巖層形態(tài)未侵蝕的地表形態(tài)(一般狀況)地形倒置現(xiàn)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與人類生產(chǎn)關系背斜巖層向上拱起中心老,兩翼新成為山嶺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儲油氣構造建隧道向斜巖層向下彎曲中心新,兩翼老成為谷地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儲存地下水斷層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地壘:華山、廬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塹: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魯番盆地、東非大裂谷等。工程建設遇斷層須加固或避開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nèi)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nèi)力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火山爆發(fā)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fā)生時,地殼會出現(xiàn)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沉積流水作用沖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寬,形成溝谷縱橫的流水侵蝕地貌泥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風力作用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蘑菇、雅丹地貌等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等

        2.3大氣環(huán)境

        一、大氣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層大氣2000-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平流層50-55千米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運動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對流層低緯厚: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對流運動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塵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強。例多云的白天溫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等。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①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增溫,產(chǎn)生地面長波輻射②大氣中的CO2和水汽強烈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增溫③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3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獲得太陽輻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導致地面受熱面積和太陽輻射經(jīng)過大氣層的路程長短,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同時,它的大小受下墊面因素(反射率)和氣象因素等的影響。

        三、全球大氣環(huán)流

        (一)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地面間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是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

        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

        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與位置,注意各風帶的風向,氣壓帶成因(熱力或動力原因)。

        (四)氣壓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由于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破壞了氣壓帶風帶的連續(xù)分布,使得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亞洲低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壓);1月前后,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亞洲高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壓)。

        (五)季風環(huán)流(亞洲東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區(qū)東亞(東亞季風)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南亞季風)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主要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風冬季向夏季西北季風(源地:蒙古、西伯利亞)東北季風(源地:亞洲大陸)東南季風(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風(源地:印度洋)

        五: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一)鋒面系統(tǒng)—冷鋒和暖鋒

        冷鋒暖鋒概念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天氣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過境時陰天、雨雪、大風、降溫連續(xù)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好氣溫上升,氣壓下降,雨過天晴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鋒后降水只出現(xiàn)在鋒前天氣舉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塵暴

        (二)低氣壓(氣旋)、高氣壓(反氣旋)系統(tǒng)與天氣(以北半球為例)

        氣旋反氣旋氣壓低氣壓(氣壓中心低,四周高)高氣壓(氣壓中心高,四周低)水平運動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垂直運動上升下沉天氣多陰雨天氣多晴朗、干燥天氣舉例臺風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三)鋒面總是出現(xiàn)在低壓槽處。對于鋒面氣旋而言,東側一般為暖鋒,西側一般為冷鋒。

        2.4水循環(huán)和洋流

        一:水循環(huán):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連續(xù)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huán)、內(nèi)陸循環(huán)、海上內(nèi)循環(huán)

        主要環(huán)節(jié):包括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lián)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tài)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fā)、降水環(huán)節(jié)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緯度海區(qū),副熱帶環(huán)流:

        北半球: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暖流

        南半球:逆時針旋轉大陸西岸為寒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副極地環(huán)流: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寒流

        大陸西岸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自西向東流,順時針;冬季自東向西流,逆時針

        西風漂流:自西向東環(huán)繞南極洲一周

        2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同一緯度地區(qū),暖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溫度比較高,降水較多。西歐地區(qū)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

        氣候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同一緯度地區(qū),寒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溫度比較低,降水較少。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huán)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形成的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漁場:秘魯漁場

        海洋環(huán)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的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體性: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xiàn):①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發(fā)展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包括對其他地區(qū)的影響)。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松表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yǎng)分的最初來源。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溫帶半濕潤環(huán)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巖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tài)以及生物的活動,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壤層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huán)),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fā)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wěn)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fā)育深厚的土壤。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fā)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環(huán)境的整體性要求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自然屬性相一致的條帶狀區(qū)域。地域分異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自然帶的分布:以氣候類型定自然帶。

        3分布規(guī)律

        分異規(guī)律主要分異因素地理位置分布規(guī)律表現(xiàn)明顯的地區(qū)緯度地帶分異熱量。根本原因:太陽輻射緯度位置東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qū)經(jīng)度地帶分異水分海陸位置南北延伸,東西更替中緯度地區(qū)垂直地帶分異熱量、水分隨高度變化。海拔高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與緯度地帶分異類似海拔較高的山地。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帶越豐富。

        地方性分異: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和非地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影響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氣候、巖性和土質的差異等。表現(xiàn)規(guī)律:有序性和重復性。

        自然環(huán)境對人活動的影響

        4.1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1聚落:人類從事生產(chǎn)和生活而聚居的場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體,以及與人們生產(chǎn)生活相關的各種設施。聚落分為城市和鄉(xiāng)村兩大類型。

        4.2分布特點:

        我國北方平原,村落的規(guī)模一般比較大,多呈團聚型、棋盤式的格局,聚居人數(shù)比較多;

        南方丘陵地區(qū),村落規(guī)模一般比較小,空間分布相對分散,聚居人數(shù)少;河網(wǎng)密度大的平原地區(qū),村落多呈帶狀。

        二、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布局形態(tài)走向平原密度高網(wǎng)狀限制少,造價低山區(qū)密度低線狀(山區(qū)呈“之”字形)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進步使地形對交通線路布局的限制不斷降低。

        總之:選擇有利地形,避開不利地形,盡量降低工程造價,少占好地,注意保護生態(tài)。

        4.3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

        1自然資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下,能夠產(chǎn)生經(jīng)濟價值以及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必須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經(jīng)濟屬性)

        自然資源的特征: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社會性

        2分類: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chǎn)資源。除礦產(chǎn)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外,其余均為可再生資源。

        3自然資源利用的歷史進程—以煤炭為例

        前煤炭時期煤炭時期后煤炭時期能源時代木柴時代煤炭時代石油時代時間18世紀中期以前20世紀初到60年代初期20世紀60年代以后主體能源木柴、水力為主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為主,能源結構多樣化

        4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農(nóng)業(yè)社會時代——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布。

        工業(yè)社會時代——對資源性產(chǎn)業(yè)和工業(yè)布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fā)展

        后工業(yè)化時代——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后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wǎng)絡)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范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chǎn)業(yè)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4.4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

        1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的自然事件。

        分類:按成因和過程,可將自然災害劃分為: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洪澇、干旱、暴雨、寒潮、臺風等)、生物災害(病蟲害等)、海洋災害(海嘯等)。

        自然災害的特點:復雜性、周期性、突發(fā)性、多因性、群發(fā)性、潛在性

        2自然災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有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發(fā)生頻率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洪澇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國東部鋒面雨推移規(guī)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進入雨季;

        六月(D),長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華北、東北多雨;

        九月,雨帶迅速南移;

        十月,大陸雨季結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植被分布(森林覆蓋率)

        人類活動:濫墾濫伐,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萎縮。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還湖;非工程措施:建設分洪蓄洪工程、加強洪泛區(qū)管理、建立災情預警系統(tǒng)、實行防洪保險等。

        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天體系統(tǒng):天體之間因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結構層次(略)

        可見宇宙:也稱為“已知宇宙”,是指人類已經(jīng)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穩(wěn)定的太陽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中

        內(nèi)部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5億千米)——適宜的溫度

        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jīng)長期演化—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內(nèi)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shù):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1.3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基本特征

        公轉自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看順時針)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時56分4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點(1月初)一最快遠日點(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緯度相同,線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兩極為0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2)地方時:因經(jīng)度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

        (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fā)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

        (2)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另一半球,晝短于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2)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6月22日出現(xiàn)最大值,12月22日出現(xiàn)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6月22日出現(xiàn)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xiàn)最大值;回歸線之間地區(qū),最大值出現(xiàn)在直射點經(jīng)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xiàn)在冬至日。

        3季節(jié)的形成和劃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最高、晝長最長的季節(jié)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tǒng)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來劃分。

        回歸線=黃赤交角度數(shù),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shù)

        五: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jīng)度,東經(jīng)度數(shù)遞增(或西經(jīng)度數(shù)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jīng)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直射點的經(jīng)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jīng)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jīng)線決定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jīng)線(即晝半球的中央經(jīng)線)為12點,夜半球的中央經(jīng)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jīng)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jīng)線為18點。

        (4)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5)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

        某緯度正午太陽高度=900-該緯度與直射點的緯度差(緯距)。

        六:區(qū)時、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兩地地方時差=經(jīng)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區(qū)時:確定兩地所在時區(qū),計算兩地區(qū)時相差多少個小時,東加西減。T1一T2=N1一N2東時區(qū)為正,西時區(qū)為負),T為區(qū)時,N為時區(qū)序號。(

        3地方時與區(qū)時的關系:區(qū)時=該時區(qū)中央經(jīng)線的地方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亂而人為劃定,有三處不與1800經(jīng)線重合;在日期的換算上,從東向西經(jīng)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從西向東經(jīng)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

        1.4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外部結構

        地殼以外可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個外部圈層。

        二、地球內(nèi)部結構

        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劃分依據(jù)是地震波的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

        圈層范圍特點地殼莫霍面以上固態(tài):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約為6千米)。地勢越高,地殼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縱波和橫波的波速都明顯增加)地幔莫霍與古登堡面間具有固態(tài)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鐵、鎂含量由上至下逐漸增加。古登堡面(距離地表2900千米深處,縱波減速,橫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組成物質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可分為內(nèi)核和外核;外核物質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內(nèi)核呈固態(tài)。

        巖石圈的范圍: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huán)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huán)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guī)r,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另一半球,晝短于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2)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6月22日出現(xiàn)值,12月22日出現(xiàn)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6月22日出現(xiàn)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xiàn)值;回歸線之間地區(qū),值出現(xiàn)在直射點經(jīng)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xiàn)在冬至日。

        3、季節(jié)的形成和劃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晝長最長的季節(jié)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tǒng)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來劃分。

        回歸線=黃赤交角度數(shù),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shù)

        陸地環(huán)境

        1、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巖。

        4、地殼物質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

        5、地質作用:

       、賰(nèi)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倭魉治g——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诹魉练e——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埏L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huán)境的整體性: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huán)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huán)境要素都體現(xiàn)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趶难睾5絻(nèi)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jīng)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偕降厮幍木暥;

       、谏降氐暮0危

       、坳柶、陰坡;

       、苡L、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ㄓL、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賰纱蟮卣饚牵涵h(huán)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诘刭|災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水環(huán)境

        1、水回圈:

        ①按其發(fā)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huán)、內(nèi)陸回圈和海上內(nèi)回圈。

       、谒厝Φ闹饕h(huán)節(jié)有: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鬯闹匾饬x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僖杂晁a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

       、谝员┭a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酆恿魉叵滤g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谖覈鞅钡胤胶恿饕员┤谒a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倥袛嗄媳卑肭颍ㄔ奖痹嚼涫潜卑肭颍

       、谘罅髁飨蚝秃K葴鼐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fā)(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

       、僦械途暥妊罅魅Ρ卑肭虺薯槙r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诒卑肭蛑懈呔暷鏁r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qū)形成西風漂流

       、鼙庇《妊笮纬杉撅L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儆绊憵夂颍ㄅ鳌鰷卦鰸瘢鳌獪p溫減濕)?

       、谟绊懞Q笊铩-漁場

       、塾绊懞胶

       、苡绊懞Q笪廴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yè)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龠@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谌牒:恿鲙碡S富的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huán)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tài)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一)晝夜交替

        1、(1)晝夜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fā)光;

        (2)晝夜交替產(chǎn)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jīng),經(jīng)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jīng),經(jīng)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jīng)偏東時間早)

       、谕粭l經(jīng)線上地方時相同

       、劢(jīng)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jīng)度差

        說明:

       、偈街屑訙p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诮(jīng)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jīng)或同為西經(jīng)相減;一為東經(jīng)一為西經(jīng)相加。

       、塾嬎悴襟E:確定兩地經(jīng)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艜兓。喝我痪暰落在晝半球內(nèi)的部分。

       、埔够。喝我痪暰落在夜半球內(nèi)的部分。

       、怯嬎悖

        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jīng)度數(shù)÷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jīng)度數(shù)÷15°

       。ㄈ﹨^(qū)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qū)時=已知地的區(qū)時±兩地時區(qū)數(shù)差

        說明:

       、贂r區(qū)數(shù)的計算:當?shù)亟?jīng)度數(shù)÷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qū)數(shù)。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qū)或西時區(qū)相減;一為東時區(qū)一為西時區(qū)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qū),時區(qū)數(shù)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qū),時區(qū)數(shù)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qū)偏東時間早)。

       。ㄋ模┕庹請D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疟睒O圈出現(xiàn)極晝(或南極圈出現(xiàn)極夜)為6月22日;

       、票睒O圈出現(xiàn)極夜(或南極圈出現(xiàn)極晝)為12月22日;

       、浅炕杈與經(jīng)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耪姨厥鈺r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jīng)線地方時為6點;

       、诨杈與赤道交點所在經(jīng)線地方時為18點;

       、燮椒謺儼肭虻慕(jīng)線地方時為12;

       、芷椒忠拱肭虻慕(jīng)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jù)經(jīng)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庞扇掌诙ㄖ鄙潼c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铺栔鄙潼c所在的經(jīng)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jīng)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jīng)線。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7

      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23

      高一數(shù)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1-23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19

      高中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1-01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20

      高一數(shù)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08-20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28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6-16